探险号文学杂志社吧 关注:40贴子:560
  • 0回复贴,共1

大禹渡遐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散文 2014-10-24 23:11 共 22 人围观, 发现评论数0个 原作者: 许刚来自: 5星文学网

大禹渡之名来源于大禹治水。传说尧时洪水滔天,江河泛滥,吞噬人畜田禾,冲毁房屋村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尧帝怜民疾苦,命鲧治理,鲧不得其法,筑堤截流,积细成巨,水患愈烈,危害更甚。鲧因治水不力被处死。舜即位后,令鲧之子禹继续治水。
于是,禹率众丁来此地视察水势,思筹良策。自己虽继父治水已经三年,但依然是劳而无功。怎样才能战胜洪水,解除百姓的苦难呢?大禹伫立船头,陷入深深的思索。后经黄河鲤鱼神点化,大禹率领治水大军乘舟东渡,踏勘地势,苦战数年,凿开三门,引水归道,终于降服了“黄龙”,成为炎黄子孙引为自豪、衷心敬仰的治水英雄。那棵虬枝参天,浓荫匝地,大禹曾在其下观察河势,思谋治水之策,劳顿往返憩息的古柏,则被后人尊为“神柏”。黄河鲤鱼神点化大禹的地方,也就被称之为“大禹渡”了。如今那棵“神柏”犹在,枝繁叶茂,伟岸雄姿,腰围已有5米之许。大禹当年渡河南岸休息过的“禹店”,亦名传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更如黄河长流,千载不息。
大禹渡电灌站兴建于1970年10月,总控制灌溉面积32万亩。工程于1975年上水运行以来,为促进灌区农业发展和当地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大禹渡电灌站是一个大型的引黄灌溉工程,填补了国内190-210米扬程、高效率大流量的一项空白。那从下而上的管坡,长达近200米,黄河水就是从这里抽上去的,六根巨型水泥管道,宛如六条长龙爬卧在陡坡上,昂起头喷珠溅玉灌溉数十万亩良田。昔日的大禹渡电灌站,如今已发展成为美丽的风景区。为修建大禹渡电灌站,举全县之力,集万民之智,勤劳善良的家乡人民励精图治,克难攻坚,艰苦奋斗,发扬“愚公”精神,起早贪黑,奋战四年多,终于引水上塬。
我漫步在沉沙池畔,仿佛人在画中游。偌大的沉沙池,疑是天河降人间。它能把黄河的水在此过滤、沉淀,然后把清的黄河水运输到管坡,再从管坡一次性运输到渠首。每年一到这个季节,树木发绿,柳枝低垂,水波荡漾,风景宜人。它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奇葩,一个福地。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离开校门,步入社会。也可以说,我踏入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便是大禹渡电灌站。记得那是1983年的4月的一天,我来到风景秀美的大禹渡电灌站。在大禹渡电灌站工作期间,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那里的一草一木,倾注着我的万般情愫;那里的一砖一瓦,寄托着我的无限珍爱!那时我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踌躇满志,是大禹渡电灌站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点燃激情,实现抱负,放飞梦想的平台。沿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成双成对热恋中的情侣,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蜿蜒而行,窃窃私语,浓情蜜意;在曲径通幽的林荫道旁,太阳透过茂密的林木斑驳的洒在石凳上,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听音乐,尽享工作之余的惬意……
站在一级站的台阶上放眼南眺,碧绿的树木,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记得小时候我跟随大人经常从大禹渡口这儿坐船到河对面的河南朱阳、西闫等地去探亲访友。那时的黄河水面很大、很宽,坐上船也得走好长一段水路,给我留下很深刻得印象。现在很少有那种小木船了,摆渡也成为历史,人们再想过河要么坐气垫船,要么跑远一点从“风陵渡黄河大桥”或者“三门峡黄河大桥”通过。坐气垫船,览黄河风情,已成为大禹渡黄河游的一个品牌项目。坐气垫船,畅游函谷关;品黄河鱼宴,体验农家乐,也成为黄河游的一大亮点。站立气垫船上,手扶船轩,极目远眺,顿感心旷神怡,人间许多的不如意,都会随风荡去……记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忆往昔,心潮澎湃;展未来,豪情满怀。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当代大禹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以人为本推动管理改革、以水为本打造精品工程、以农为先促进农民增收、以站为家建设生态园林、以大禹文化为载体开发灌区旅游产业,积极构建和谐发展灌区,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荣获国家人事部、水利部“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荣获水利部“全国 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当代大禹人以站为家,实施园林规划,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水利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泵站沟坡、河岸、平地、沙梁的不同地形特点,合理规划,先易后难,宜树栽树,宜花养花,宜草种草,交叉绿化,重点美化。自育柏树、爬山虎等苗木100余万株, 2001年以来,累计投资200余万元,栽植柏树80万余株,架设供水管道40公里,绿化荒坡面积450万平米。在搞好绿化的同时,提升改造工程的文化品位,在沉沙池四周布设护栏,并利用栏板雕刻了57幅大禹治水故事和83幅名人题字及花鸟图案,在进水闸上部建造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凉亭,建造了“定河神母”雕像,开辟了2000平米大的休闲广场。对枢纽泵站区环境进行了总体美化、亮化、硬化,站区道路、庭院安装了天鹅式、中国结式等不同风格的景观装饰灯,使枢纽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当代大禹人以大禹文化为载体,发展灌区旅游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绿化优势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以研究挖掘和开发大禹文化为出发点,以建设和展现富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为主题,对大禹渡禹王山进行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通过国家支持、社会募集和职工集资等形式,开发建设水利博物馆(禹王庙)、大型观音雕塑、气垫船旅游、观音庙、月老园、状元岭六大旅游项目及若干景点,推进水利旅游产业的崛起。
“ 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走进大禹渡灌区,从机关到泵站,从渠道到闸房,从职工住房到办公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灌区房子变新了,环境变美了,工作条件变好了,林茂粮丰,物阜民富,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的气氛。大禹渡扬水工程,这颗璀璨夺目的引黄灌溉明珠,通过对大禹渡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大规划、大开发,将逐步建成我国北方地区以大禹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景区,进一步提升大禹渡旅游品位,推进大禹渡水利经济大发展。
大禹渡黄河文化景区犹如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在多元化发展的路子上,步伐更稳健,前景更美好,必将在新中国水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1楼2014-10-27 17:3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