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没有个性的悲伤
成长于大城市,但我并不喜欢大城市。
大城市的店家都千篇一律,横过来竖过去也就那几个满世界可见的品牌,货架上满世界差不多的商品;大城市的人低头快速走路,偶尔双目交接,都不自觉警惕地手摸一下背包拉链;大城市的商业气氛太浓,看人看打扮和长相,还有钱包里的信用卡;大城市的景点像是多年不见的初恋女友,圈起来收费不说,还硬是要拔高到某某城市文化的象征,再次牵起她的手总觉无形的陌生人距离。
上周见到了土耳其驻广州的总领事,他问我,“你讲了那么多土耳其那些连我都没去过的小城镇的故事,怎么不说说首府伊斯坦布尔呢?”我摇了摇头,老实地说,“去过以后,就像那些大城市,都忘记了。只是在一个计划表上打钩,嗯,去过了。如此而已。”
我是从叙利亚边境来到伊斯坦布尔的,圣鲁尔法小村庄的阿拉伯风情,走在街上和热情村民手舞足蹈的对话,以及露天餐馆不断要来合照的小孩们,在那当起明星的感觉,与伊斯坦布尔大城市的“平凡”境遇截然相反。抵达的清晨,有轨电车里挤满了上学上班表情麻木的人,和任何一座大都会的早晨毫无差异;中午走出了世界第一的大集市,周边的小吃饭店都是典型开给游客的,英文大字无处不在,生怕大家不知道这里卖的是“土耳其特色美食”;傍晚寻找青年旅社,店员趾高气昂,翻了翻我的护照,不耐烦地甩了句“没订房就走吧,都满了”,就下了逐客令。
兴许是期待太高,伊斯坦布尔即便是大城市,但是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位于欧洲和亚洲的中间点,这里更有一座大桥连接欧亚大陆。结果却发现,其实伊斯坦布尔除了几个所谓的世界著名景点,其余都是大城市的风格。人很冷漠,势利,又因为政府大力投入了旅游业,借着“欧洲文化中心”之名推广,满大街拿着相机和地图的游客,像极了伦敦,要问路,拦下来的人十有八九也是游人。
这是一座立刻被人遗忘,过度开发的旅游城市。当蓝色清真寺变成了东方明珠塔一样到此一游的存在,我问自己,这次旅行在追求什么呢?对一座城市,是那么多期待是应该的吗?又况且奥尔罕的《伊斯坦布尔》一书中,常常提到“东方特点”与“西方事物”这两个字眼,足可见伊斯坦布尔也对于自己的身份充满了疑惑。
当一座城与一个人对自身定位非常摇摆时,我并不认为按照众人口味而发展是一个好方法。我有很多并不外向的朋友,不敢与人打招呼,并为此而感到自卑。但,内向并非坏事,有时候沉默的人,说出来的话更有分量,和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往往是深刻的。怕,就是找不到自己,譬如分明内向,却拼了命以不舒服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即便热络也满是令人厌恶的不真诚。
一座城市,一个人,外向也好内向也好,怕的是没有自己的个性。
但我未必如此厌恶这座城市,《伊斯坦布尔》中有段话还深深记得,“一个城市的性格就在于它‘太过分’的方式,一个旁观者可能对某些细节过分关注而歪曲事实,但往往也是这些细节定义了城市的性格。”留待未来,证明自己只是见少识浅的一面之说。
2012年5月27日
写于广州
作者/照片:嘉倩
成长于大城市,但我并不喜欢大城市。
大城市的店家都千篇一律,横过来竖过去也就那几个满世界可见的品牌,货架上满世界差不多的商品;大城市的人低头快速走路,偶尔双目交接,都不自觉警惕地手摸一下背包拉链;大城市的商业气氛太浓,看人看打扮和长相,还有钱包里的信用卡;大城市的景点像是多年不见的初恋女友,圈起来收费不说,还硬是要拔高到某某城市文化的象征,再次牵起她的手总觉无形的陌生人距离。
上周见到了土耳其驻广州的总领事,他问我,“你讲了那么多土耳其那些连我都没去过的小城镇的故事,怎么不说说首府伊斯坦布尔呢?”我摇了摇头,老实地说,“去过以后,就像那些大城市,都忘记了。只是在一个计划表上打钩,嗯,去过了。如此而已。”
我是从叙利亚边境来到伊斯坦布尔的,圣鲁尔法小村庄的阿拉伯风情,走在街上和热情村民手舞足蹈的对话,以及露天餐馆不断要来合照的小孩们,在那当起明星的感觉,与伊斯坦布尔大城市的“平凡”境遇截然相反。抵达的清晨,有轨电车里挤满了上学上班表情麻木的人,和任何一座大都会的早晨毫无差异;中午走出了世界第一的大集市,周边的小吃饭店都是典型开给游客的,英文大字无处不在,生怕大家不知道这里卖的是“土耳其特色美食”;傍晚寻找青年旅社,店员趾高气昂,翻了翻我的护照,不耐烦地甩了句“没订房就走吧,都满了”,就下了逐客令。
兴许是期待太高,伊斯坦布尔即便是大城市,但是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位于欧洲和亚洲的中间点,这里更有一座大桥连接欧亚大陆。结果却发现,其实伊斯坦布尔除了几个所谓的世界著名景点,其余都是大城市的风格。人很冷漠,势利,又因为政府大力投入了旅游业,借着“欧洲文化中心”之名推广,满大街拿着相机和地图的游客,像极了伦敦,要问路,拦下来的人十有八九也是游人。
这是一座立刻被人遗忘,过度开发的旅游城市。当蓝色清真寺变成了东方明珠塔一样到此一游的存在,我问自己,这次旅行在追求什么呢?对一座城市,是那么多期待是应该的吗?又况且奥尔罕的《伊斯坦布尔》一书中,常常提到“东方特点”与“西方事物”这两个字眼,足可见伊斯坦布尔也对于自己的身份充满了疑惑。
当一座城与一个人对自身定位非常摇摆时,我并不认为按照众人口味而发展是一个好方法。我有很多并不外向的朋友,不敢与人打招呼,并为此而感到自卑。但,内向并非坏事,有时候沉默的人,说出来的话更有分量,和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往往是深刻的。怕,就是找不到自己,譬如分明内向,却拼了命以不舒服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即便热络也满是令人厌恶的不真诚。
一座城市,一个人,外向也好内向也好,怕的是没有自己的个性。
但我未必如此厌恶这座城市,《伊斯坦布尔》中有段话还深深记得,“一个城市的性格就在于它‘太过分’的方式,一个旁观者可能对某些细节过分关注而歪曲事实,但往往也是这些细节定义了城市的性格。”留待未来,证明自己只是见少识浅的一面之说。
2012年5月27日
写于广州
作者/照片: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