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三昧经吧 关注:8贴子:152
  • 11回复贴,共1
进入修行的过程
首先能认识到苦,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认识了苦,知道了苦的原因,就会寻找如何灭除痛苦寻求解脱,最后走上修行佛道之路.
学习的过程要先具备霞满人生的条件,才能学习佛道,因为还有许多人没有条件机缘学习佛法。
学习的过程首先会看不懂佛经,不知道佛经讲的是什么,这时要多听法师讲经,有一点基础后会明白一些道理,但还找不到修行下手的方法,也不知道修行的方向。这种情况即便是苦学很多年的修行人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见性之前都是盲修瞎练,开悟之后才能正式起修。
法师大德讲经时说过,佛经看懂了以后如同我们日常谈话一样简单明了。
找到了修行的下手处,和方向后,还要排除障碍,调理身心,进入修行状态这时再看楞严经就会看到,经中讲出了完备的修行方法,如何建立道场,结界,解结,越三空,持咒,什么是心,什么是真心本性,如何入三摩地的很详细的方法,以及消除业障,认识魔障的细节方法。


1楼2014-10-11 20:48回复
    火出木尽---------(圆觉经中的断妄开示)
    《圆觉经》“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妄即是这段经文所说的幻。断妄除幻的过程就如这个比喻火出木尽,木就是幻就是妄,火就是真心。经中说到“幻灭名为不动”,此意即与三无漏中的定相应,就是说幻灭之后就是禅定的境界,因定而生智慧,生智慧后体认空性,见性,见实相。就象回到自已的故乡,一草一木看的清清楚楚不必再想象,可以不再使用妄心。
    这个断妄的过程就如经中所说,“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而成。“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持续用功就会由此进入此句经文所述的过程。最终“即除诸幻”这个妄就没有了,行至此处,即能体验到六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亦如经中“如土长苗”的比喻。无上智慧之树由此而生。
    最终亦是由此智慧打开本来,而成佛道,而了生死。证得无生。
    此断妄之意还可在圆觉经中佛回答清净慧菩萨所问里面说到的三种随顺觉性中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2楼2014-10-11 20:49
    回复
      本帖系转载


      3楼2014-10-11 20:50
      回复
        佛说---即非---是名---
        此金刚经著名章句是佛在金刚经上不断重申,不断强调的话。可见它的重要性。
        佛说---即是说有,缘起是有,因果是有。积功累德是有。世间万物是有。这个有本来就有是能看到的,所以是对空说的破空而用。
        即非---即是说空,上升了一层,说空的。万法唯识,意识不空就是不能见性。不能见到真实象。佛在经上说空比较多,所以修行人,会易着空,认为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但没有想到的是这是骑驴找驴,这个空也是有。有这个空在就是不空。也就不是真空。因此还要上一个层次才可以。
        是名---这个时候就说是,这不就是有吗?但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说的。空有不二,大家都听过,但是怎么才是不二,没有办法讲明白,因为这是超情离见的境界。佛成佛后也是在这个世间讲法这不是有吗。所以要重视有。因为我们还在因地,所以还是要老实修行。


        6楼2014-10-11 20:53
        回复
          惑声为闻
          经文:"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注:音声消失的时候,就说没有音声,如果真实没有音声,能听闻的闻性应已和枯木一样,再次敲击怎么又能听到音声了呢?)
          经文:"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注:如果确实说音声没有了,那么又是谁知道它没有了呢?)
          经文:"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注:音声在闻性中自有生灭,并不是闻性有生有灭,而使闻性为有为无.)
          注:此正是显性之所在


          7楼2014-10-11 20:54
          回复
            ----读圆觉经心得(一)
            ----------------------(圆觉经佛回答文殊师利菩萨所问)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 指明修学方向。然后指出,什么是无明。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说明有无不着,是为净觉随顺。
            那么如何断无明呢 :“知是空花,即无轮转” 即可。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如何做呢?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
            ------附经文: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8楼2014-10-11 20:54
            回复
              ----读圆觉经心得(二)
              ------------------------------------普贤菩萨--------------------------------------------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幻灭之后有不动的觉心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用意识心说已觉悟还是未离幻,如果说未觉悟也还是在幻中。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指明意识心幻灭之时,就是不动的状态。接下来说明如何离幻。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首先坚执远离心意识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再次知心是幻之意识也要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远离的心还是意识也要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再次加强离远离幻还是心意识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通过不断加强的意识心愿达到得无所离,即不动地,即除诸幻。这里没有时间空间没有意识即是定中,但仍有清净的真心存在,不入断灭。如镜子一样虽不分别,但仍能照见一切。清净平等觉心即显露出来。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这就是以幻修幻不入断灭。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在这个过程中知有幻生即转境离开,没有方便办法,离开幻就是觉心显露,并没有层次。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一切菩萨都是按照这个办法永离幻境。
              ---------------------------------------------------------------------------------------------------------
              附经文: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9楼2014-10-11 20:54
              回复
                空与有的关系
                金刚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金刚经:“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
                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由此经文可以看出佛法对空有之关系,即肯定“性空”,但也不否定“幻有”。
                心经从开始到菩提萨埵之前是淡空。菩提萨埵之后是淡有。
                江味农金刚经讲义:“金刚般若之要旨。括以八字,曰:理显三空,观融二谛。”
                而中道之离两边之意也是不着有,亦不着空,因此
                看到佛经中说空,是说给不明空理之人,而不明空理之人的执着心就又会执着在这里,以为空能解决一切问题,什么都是空,却不知着空之后麻烦更大。且不附合中道之意。


                10楼2014-10-11 20:55
                回复
                  禅定现前,为什么不能突破境界?
                  我经常经思考这个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如下
                  (1)智慧不足 不能开悟见道
                  (2)德行不够 不能广结善缘
                  (3)定力不足 心随妄动 心未能如如不动
                  就如经上所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若平时不注意修行,在境界现前时,必堕魔道。


                  11楼2014-10-11 20:55
                  回复
                    读金刚经心得
                    金刚经两个如是:
                    应如是降伏其心 :
                    (1) 经文在这里肯定了应度尽一切众生,行菩萨道事业。说明因果不空,缘起不空。
                    (2)“而实无众生可度”,在这里否定了一切相,不能错认意识心为我,形成我执。
                    (3)“而实无众生可度”说明,若不悟此空理,则变成理障。
                    (4)“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说明,如果错认我之外还有十法界存在,则形成法执。
                    应如是生清净心:
                    (1)应无所住说明应离一切相,从而破我执,法执,从此真心显现,真心即是清净心。
                    (2)经文应无所住说明先否定了一切相。
                    (3)而生其心则又肯定了清净心即是佛心。
                    (4)而无住生心说明,再一次否定一切相,否定一切法,只有这样才能入一真法界。
                    经文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由此总结中可以看出修行人应在二六时中,于行住坐卧中,去证得佛知见。佛在此是能分别而不作分别想。而我们修行也应是顺境能受,逆境也能受,苦也能知,乐也能觉,但不作分别想,只是意识心中不留痕迹。此时心中感受如同灯光照于虚空,却是没有反射回来的苦乐优喜舍之分别心。
                    附:
                    (1)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2)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2楼2014-10-11 20:56
                    回复
                      灵光独耀
                      灵光独耀的境界,就是悟的境界。这是百丈禅师对开悟当下的描述。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是百丈禅师对开悟境界的描述,这是过来人的话。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开悟的当下的那种境界。特别要留意“迥脱根尘”这四个字。根就是六根,尘就是六尘。在开悟的当下,在开悟的那一个阶段,是根尘相脱,根与尘不相接。那才是叫做六根清净。六根清净以后是什么境界呀?六根清净成正觉。根尘相脱了,觉悟现前了,那就是佛的境界。
                      ......
                      这段话是净慧法师禅修开示摘录引用的百丈禅师对开悟的描述,近日在网上查找关于此处境界的开示,谈谈到这里的很多,但大多只是轻描淡写讲述过去,只有净慧法师这段讲解特别清晰。


                      13楼2014-10-11 20:56
                      回复
                        正文:“大王当知。此五阴身以识为本。因於识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而此色法。生灭不住。”
                        这个五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身体是怎么来的呢?它以第八识为根本,第八识见分(主程序的部分,具有业力的作用)起了运作,自心取自心,执以为我,这就是意根——第八识生意根。其实意根也是一种程序,它持续不断地思量以为自己为实我。第八识作为现识,它的大种亦产生四大,清净的四大(无色而有质碍)……乃至世界。这个器世界(物质世界)本身其实也是在第八识里面的,作为相分。而其中的见分作用,有产生第七识,第七识对作为物质的色法作用,便产生了色身(我们这个五阴身),它类似于能动的程序或模板之类,本身并没有什么实体,却能让这个色法排列组合,形成色身。“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这个五阴身是从色法中生出来,是基于意根的推动。
                        从《入胎经》来看,意根是先于色身而形成,或者说,意根并不依赖色身,而是依赖第八识而产生。意根自第八识产生之后,与羯罗兰(硬肉、受精卵)和合之后,羯罗兰才能生长。这大概说明意根作为程序性的推动作用。
                        “而此色法,生灭不住”:我们观察色法的现相,就是不断地生灭,并没有一定的恒常性。既然身体由色法组成,身体无常,则这个身相本身,并不是实在常存的,它只是四大、色法的排列组合,我们虚妄执着其为实有罢了。若能不执着这个身相,就能离于我、我所的执着。若离身相,知此身即是色法的组合,观察这些色法尘相,而能知道它并没有一个我,就能知道苦乐全是色法的作用,离于色法,则能离于苦乐。


                        15楼2014-10-11 2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