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火一代吧 关注:2贴子:349
  • 2回复贴,共1

李续宾攻克九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就占领了九江以及湖口。九江与湖口的地理位置,就是天生一对,互为犄角。九江在长江南岸,然后在九江的东边是鄱阳湖,湖口就在鄱阳湖的东岸。这两个城市,你攻湖口,九江可以渡湖去救;你攻九江,九江可以从它的小东门出来,一出来就是鄱阳湖,可以从湖口获得救济。九江的守将是太平天国前期的名将林启容,他觉得单有一个湖口作为九江的保障还不够,于是他派兵渡过长江,在长江北岸小池口、梅家洲,又分别设下重兵,特别是小池口还建了一座城。所谓城呢,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工事。在九江、湖口有15000人,在小池口有5000人,然后在这个九江、湖口之间,又派5000人守住一些关键的要道。就为了九江一座城市,太平军就派了25000人的精锐部队。然后在具体的工事方面,九江的西边是一条南北向的河流,林启容就沿着这条河修建高墙,伴着这条河挖壕沟,挡住从西边来的敌人。九江南面是一个很大的湖,湖中间有一个坝,太平军就绕着湖边,设立了很多的防御工事,上面都列了炮。这就是九江的防守,很坚固的防守。
从咸丰三年到咸丰七年,林启容顶住了几次清军以及湘军的攻击,特别是湘军的塔齐布攻九江不克,病死在城下。罗泽南在九江城下也攻过一阵,攻不下,然后再到湖北去,最后战死在湖北。可以说,九江在这个时候对湘军来说,简直就是眼中刺,不仅仅是战略上的意义,对于很多湘军将士来说,他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刺激。但是九江城能够坚守四年之久——因为就光从地理上来说,它有点像一座孤城。我们知道湖南是被控制得比较好的,湘军以及清政府控制湖南,还比较安定。在那个时候,江西虽说太平军总是去游击作战,但是他的政府军队,他的一些力量还是能保持住。而九江呢,就在江西境内,然后湖南从这边越过省境,到江西去九江也不是太远。而如果从湖北那边,从长江的水道过去就更近了,那么它有点像一座孤城的意思。——但是就这么一座城市,连续攻打了四年,丝毫不动。那么就要分析:林启容为什么守城守得这么好?
我想就不应该仅仅从双方的攻城守城的技术层面,单纯军事方面来讲。整个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从战国一直到清代,攻城守城技巧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本质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就是从兵法上或者从具体的战略上,攻与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什么地方可以守?什么样的城市应该去攻?守应该注意哪些?攻又需要掌握哪些?这些原则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变动过,主要的问题,跟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引进那种威力非常大的枪炮以及其他机械有关。我们就具体讲一讲,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攻城与守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攻城的要诀。第一,什么样的城你才应该去攻打它?这个判断的原则,曾国藩曾经有很精辟的评论。他说我们现在面对的叛乱者,分两种,一种游走飚掠,就是居无定所,抢了就跑,打了就跑,神出鬼没,他说这个叫流贼、流寇。他说的是捻军,就是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根据地或者大本营,作战是流动作战,然后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你说捻军到底想干什么,或者要在哪个地方建立根据地,或者说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行军,没有。他就有个大致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华北、华中。平原比较适合骑马,适合快速移动,就是有这么一些地形的地区就是他们活动的范围,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跨越几个省。曾国藩说这叫“流贼”,对于“流贼”,我们不要主动去攻击他。当然这个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见识,对于清代很多人来说,他们都吸收了明代军队去跟李自成他们作战的一些教训。因为李自成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那么一支农民起义军,战法确实也有一点让人琢磨不定。但是明军当时就没有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贸然去追击。快速行军、流动作战,对于一支起义军来说,和对于一支官军来说,双方的成本、双方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农民起义军可能觉得,这个途中很刺激很好玩,官军反而有时觉得很累,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何时到头,所以双方的士气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然后在补给上面,起义军到哪,他的粮食、财产可以抢到,这叫“因粮于敌”,或者他也会得到人民的支持,民众的支持。但是官军呢,主要是靠官饷,靠行政划拨,那么接济的时间是不是能够及时,数量够不够,有的时候行军太急速的话,跟不跟得上,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明军呢,几乎就是被李自成,以及其他的一些起义军给拖垮的。当初爱新觉罗家族能够进入中原,他们当时的首领,包括他们后人去总结这段历史,都喜欢讲,这个明啊,不是被我们清国灭掉的,它是“亡于流寇”,是被李自成他们给整垮的。正是因为有这个教训,在清代跟军事有关的一些人员,他们对“流寇”,对于这种以飚掠为主的叛乱,都有一个比较清醒?认识。这就是曾国藩总结的,我们面临的敌人,第一种是这种,那么对这种敌人“贼流,我不能与之俱流”,也就是说我不能去追击他,甚至都不需要去主动攻击他。我只要不断缩小他的活动范围,例如你现在主力渡过了黄河,到了北边,那好,我赶紧在黄河边上,沿着黄河岸建立高墙,这边是大型部队,任何人都不能通过黄河。也就是我现在让你的活动范围,限于黄河以北,很多时候就会往山东去,你往山东去,我就慢慢地将你往那个半岛上赶,然后每赶一步我也不去攻击你,就不断地缩小我的包围圈,把防线布好。因为捻军并不能就地生产,而是以抢劫为生。那么你抢来抢去,东西少了,难民跑得差不多了,你的生存就出问题,这个时候你就会主动突围,你会来求战,那主动性就掌握在我手里,这个时候我才好去一举击溃呀,或者怎么样。因为以前官军求捻军,我们来打一仗,你最好别跑了,捻军不听他的,就是到处跑。现在曾国藩的计划,对付捻军这种敌人,先不要求着他去作战,只是让他跑的路越跑越窄,让他觉得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呢?让他走到那条路上,最终他会主动跳出来跟我作战,因为清军并不怕跟他们作战。这是一种,对于这种军队,你就没必要去攻城,没必要去求战,你只是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你的防御一步一步做好。你表面上根本没有跟他作战,但是他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就在那慢慢地“枯死”。这是围棋上一个术语,就是说你的势力范围在很大、很强的情况下,人家来一些那种兵力到处游荡,你都不用理他,你走别的地方,在别的地方行棋,他就自然慢慢死掉。


1楼2014-09-22 18:18回复
    第二种呢,就是太平天国这样的。他有国号,有国都,有独立的制度,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有自己的行政体系、军事系统。那么对于这一种,曾国藩认为你一定要攻城,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要打下他的“伪都”。在你能够接近他的国都之前,就有一些关键的城池,你就需要去克复,九江、安庆、苏州,类似这样的城市,你一定要把这些城市打下来,你是不能绕过这些城市去直接打南京的。因为这些城与城之间互相有联络,每一座城市,它可以向周围辐射它的力量。同时,这种城市有一种互相进退的作用。譬如太平军有了九江,那么他可以自由深入湘军或者清军的腹地,往西可以攻击湖南,往南可以扫荡江西,渡江则对于湖北来说是一支奇兵。反之,湘军拿下了九江,那么至少在长江南岸,湘军要往东前进,这是一个很好的保障,没有后顾之忧;退一步说,你有九江在手,就是不思进取,仅仅防止太平军从浙江、江苏那一带过来,对江西和湖南进行侵犯,都是一个很有力的防护武器。所以曾国藩认为,对于太平天国这种“建号之贼”、“窃号之贼”,你一定要去攻城,一定要拿下他们掌握的城池,主动去跟他们作战,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最好是每一步都能掌握先机。那么有这个原则,所以九江要攻。
    李续宾搞定了武昌,接下来他就去攻打九江,这是必然的事情。这在整个湘军看来,也是必然的事情。在整个清政府看来,也是下一步一定要做的事情。林启容呢也知道这一点,双方都知道我们要在这个城池上决一死战。但是在攻城的具体方面,还有第二条原则,就是能攻甚至就算能攻下来,但是你能不能守,就是说你攻下来这座城池之后,能不能守得住下次对方的反攻。当然九江攻下来之后是守住了,攻下九江之后,李续宾渡江,一月之内,连克太湖、潜山、舒城、桐城四座城市。可是没多久,这四座城市又被太平军夺走了。这就是说做了无用功,而且你在攻城的时候还死了不少人,死了不少精锐,而太平军夺回去的时候,他是趁势为之,反而不太费力。也就是说这一得一失之间你亏大了,主要的问题是攻下了之后你没办法守。这个问题稍后再谈,至少太平军夺下了九江,有林启容这样的人在那守着,还守得挺好。那么他守得这么好,你去攻他,围城攻城,你就得注意你的方法要正确,一座城池围着它挖一道长壕、深壕,然后布下几万军队,这叫围城。可是这样的围城,如果仅仅是就这么一时一地看来,那是城里人危险呢,还是围住他们的人危险呢?林启容早就知道,他这座城市总有被围的一天,他的守兵有那么多,他积蓄的物资也很丰富,同时派重兵分驻两处,一个是在对岸的小池口,一个是连着鄱阳湖的梅家洲。城里面守城的士兵只有15000人,但是外围保证它的接济线的有一万来人,所以从长江、鄱阳湖,他获得的接济也能够源源不断,所以他能够守四年。他也希望守更长的时间。第二个呢,太平军掌握了安庆。太平军就算从南京直接发兵过来,甚至从浙江等地发兵过来支援九江,当时的清军也挡不住。我们前面介绍了湘军夺回武昌,古隆贤、石达开转战数百里甚至千里,过来支援武昌。若不是李续宾等人当时的作战能够成功,不一定能挡住太平军的援军。那么对于太平军来说,支援九江,比支援武昌更容易,更近。你几万人孤零零围着这么一座城,这城里面的人呢,有吃有喝还有武器,又有那么高的城墙,接济源源不断。你围城的一方还时刻得担心,他的朋友从后面来攻击你,所以说这个危险的人呢,不是被围的人,而是这围城的人。


    2楼2014-09-22 18:18
    回复
      那么怎么去突破这个困境呢?就得有一个“势围”和“力围”的区别。你首先要做到势围,势围要成功。什么叫势围呢?第一你自己的力量要强大到一定程度,你的人力要够,围城毕竟也是需要那么多人去看住防地、分工合作,需要一支很大的军队,这是肯定的。第二呢,你的补给应该很充分,然后随着情况的变化,你需要有一些后续力量随时待命。再者,你要控制敌方对这座城池的援助。控制敌方的援助有这么些办法,第一你直接在前来援助这座城市的战略要道上布下重兵,让人家不能接近,当然这是最笨的办法,也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办法。因为一个城,视为地图上一个点的话,人家可以从各个方向过来救援。你如果在那么些关键的道上,都布有重兵、精兵的话,那你攻城的军队肯定又不够了。因为不管是太平军还是湘军,没有哪方拥有这样的人员储备,所以这个方法呢,其实是不行的。那么你怎么控制呢?不控制的话你就不能围城,这个办法其实古人已经教给我们了,叫围魏救赵。我在别的地方对你施加压力,譬如我在安庆对你施加压力,譬如我在南京,当时清军还围着南京,我在南京给你施加压力,对于在江苏、浙江、江西活动的部队,也施加很大的压力,并且长时间地保持这种压力,那么你自顾不暇,就不可能来援助九江。
      围城的工作,大的方面就是那么几项。首先要断绝这个城市和外界的联系,挖一道又长又深又宽的壕沟,这是很有必要的。有这个壕沟的话,对方出城不管是逃跑还是发动攻击,都要越过那个障碍,就很麻烦。那个时候呢,你在营盘内,壕沟一般会在自己的枪炮射程以内,他要越过壕沟的时候,等于就是提供了人肉枪靶。所以一般来讲,这样的壕沟一挖成,那座城市单纯由内往外冲,是很难冲出来的,除非有外援来夹击围城的军队,否则的话呢,有这样的壕沟,有人看着,基本上可以确信已经围住了这座城市。当然在挖壕的过程中,城里面的士兵会来骚扰你,会来挑战,那么这个时候呢,你需要压制他,当然这个是应该能够做到的。因为毕竟是你来攻人家的城,如果在近战这种战役上你都打不过人家,你就没有资格攻城了。你连一条壕沟都建不好,你怎么攻城?当然挖好壕沟,你还不能主动攻下城,只能困住他,接下来要干的是要准备枪炮。在这个时候,还不像后来的淮军攻苏州,包括曾国荃将来攻南京。这个时候(1858),炮还不是那么好,进口的大炮很少,所以光靠炮轰,很难对九江这样的城墙,以及防御工事,造成什么很大的破坏。所以呢,主要攻城的方法还是得用老一套的东西,叫地道。地道在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叫做首尾呼应。太平军在广西起义,然后就北上经过湖南,他们的地道兵,主要来自于湖南郴州的矿工,这些矿工跟着他们在长沙,用地道攻击过,但是没有成功。用地道攻击武昌成功了,攻击江西,攻击安庆,最终攻击南京,都成功了。所以说一开始地道战攻城,就是太平军的法宝。但是结局呢,湘军攻下南京用的也是地道战。而据说湘军攻城的那个地道的工程人员,也是湖南的矿工。所以说地道战在太平天国时期,是有始有终,双方使用的专业人才也差不多。


      3楼2014-09-22 1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