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就占领了九江以及湖口。九江与湖口的地理位置,就是天生一对,互为犄角。九江在长江南岸,然后在九江的东边是鄱阳湖,湖口就在鄱阳湖的东岸。这两个城市,你攻湖口,九江可以渡湖去救;你攻九江,九江可以从它的小东门出来,一出来就是鄱阳湖,可以从湖口获得救济。九江的守将是太平天国前期的名将林启容,他觉得单有一个湖口作为九江的保障还不够,于是他派兵渡过长江,在长江北岸小池口、梅家洲,又分别设下重兵,特别是小池口还建了一座城。所谓城呢,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工事。在九江、湖口有15000人,在小池口有5000人,然后在这个九江、湖口之间,又派5000人守住一些关键的要道。就为了九江一座城市,太平军就派了25000人的精锐部队。然后在具体的工事方面,九江的西边是一条南北向的河流,林启容就沿着这条河修建高墙,伴着这条河挖壕沟,挡住从西边来的敌人。九江南面是一个很大的湖,湖中间有一个坝,太平军就绕着湖边,设立了很多的防御工事,上面都列了炮。这就是九江的防守,很坚固的防守。
从咸丰三年到咸丰七年,林启容顶住了几次清军以及湘军的攻击,特别是湘军的塔齐布攻九江不克,病死在城下。罗泽南在九江城下也攻过一阵,攻不下,然后再到湖北去,最后战死在湖北。可以说,九江在这个时候对湘军来说,简直就是眼中刺,不仅仅是战略上的意义,对于很多湘军将士来说,他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刺激。但是九江城能够坚守四年之久——因为就光从地理上来说,它有点像一座孤城。我们知道湖南是被控制得比较好的,湘军以及清政府控制湖南,还比较安定。在那个时候,江西虽说太平军总是去游击作战,但是他的政府军队,他的一些力量还是能保持住。而九江呢,就在江西境内,然后湖南从这边越过省境,到江西去九江也不是太远。而如果从湖北那边,从长江的水道过去就更近了,那么它有点像一座孤城的意思。——但是就这么一座城市,连续攻打了四年,丝毫不动。那么就要分析:林启容为什么守城守得这么好?
我想就不应该仅仅从双方的攻城守城的技术层面,单纯军事方面来讲。整个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从战国一直到清代,攻城守城技巧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本质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就是从兵法上或者从具体的战略上,攻与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什么地方可以守?什么样的城市应该去攻?守应该注意哪些?攻又需要掌握哪些?这些原则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变动过,主要的问题,跟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引进那种威力非常大的枪炮以及其他机械有关。我们就具体讲一讲,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攻城与守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攻城的要诀。第一,什么样的城你才应该去攻打它?这个判断的原则,曾国藩曾经有很精辟的评论。他说我们现在面对的叛乱者,分两种,一种游走飚掠,就是居无定所,抢了就跑,打了就跑,神出鬼没,他说这个叫流贼、流寇。他说的是捻军,就是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根据地或者大本营,作战是流动作战,然后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你说捻军到底想干什么,或者要在哪个地方建立根据地,或者说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行军,没有。他就有个大致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华北、华中。平原比较适合骑马,适合快速移动,就是有这么一些地形的地区就是他们活动的范围,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跨越几个省。曾国藩说这叫“流贼”,对于“流贼”,我们不要主动去攻击他。当然这个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见识,对于清代很多人来说,他们都吸收了明代军队去跟李自成他们作战的一些教训。因为李自成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那么一支农民起义军,战法确实也有一点让人琢磨不定。但是明军当时就没有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贸然去追击。快速行军、流动作战,对于一支起义军来说,和对于一支官军来说,双方的成本、双方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农民起义军可能觉得,这个途中很刺激很好玩,官军反而有时觉得很累,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何时到头,所以双方的士气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然后在补给上面,起义军到哪,他的粮食、财产可以抢到,这叫“因粮于敌”,或者他也会得到人民的支持,民众的支持。但是官军呢,主要是靠官饷,靠行政划拨,那么接济的时间是不是能够及时,数量够不够,有的时候行军太急速的话,跟不跟得上,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明军呢,几乎就是被李自成,以及其他的一些起义军给拖垮的。当初爱新觉罗家族能够进入中原,他们当时的首领,包括他们后人去总结这段历史,都喜欢讲,这个明啊,不是被我们清国灭掉的,它是“亡于流寇”,是被李自成他们给整垮的。正是因为有这个教训,在清代跟军事有关的一些人员,他们对“流寇”,对于这种以飚掠为主的叛乱,都有一个比较清醒?认识。这就是曾国藩总结的,我们面临的敌人,第一种是这种,那么对这种敌人“贼流,我不能与之俱流”,也就是说我不能去追击他,甚至都不需要去主动攻击他。我只要不断缩小他的活动范围,例如你现在主力渡过了黄河,到了北边,那好,我赶紧在黄河边上,沿着黄河岸建立高墙,这边是大型部队,任何人都不能通过黄河。也就是我现在让你的活动范围,限于黄河以北,很多时候就会往山东去,你往山东去,我就慢慢地将你往那个半岛上赶,然后每赶一步我也不去攻击你,就不断地缩小我的包围圈,把防线布好。因为捻军并不能就地生产,而是以抢劫为生。那么你抢来抢去,东西少了,难民跑得差不多了,你的生存就出问题,这个时候你就会主动突围,你会来求战,那主动性就掌握在我手里,这个时候我才好去一举击溃呀,或者怎么样。因为以前官军求捻军,我们来打一仗,你最好别跑了,捻军不听他的,就是到处跑。现在曾国藩的计划,对付捻军这种敌人,先不要求着他去作战,只是让他跑的路越跑越窄,让他觉得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呢?让他走到那条路上,最终他会主动跳出来跟我作战,因为清军并不怕跟他们作战。这是一种,对于这种军队,你就没必要去攻城,没必要去求战,你只是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你的防御一步一步做好。你表面上根本没有跟他作战,但是他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就在那慢慢地“枯死”。这是围棋上一个术语,就是说你的势力范围在很大、很强的情况下,人家来一些那种兵力到处游荡,你都不用理他,你走别的地方,在别的地方行棋,他就自然慢慢死掉。
从咸丰三年到咸丰七年,林启容顶住了几次清军以及湘军的攻击,特别是湘军的塔齐布攻九江不克,病死在城下。罗泽南在九江城下也攻过一阵,攻不下,然后再到湖北去,最后战死在湖北。可以说,九江在这个时候对湘军来说,简直就是眼中刺,不仅仅是战略上的意义,对于很多湘军将士来说,他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刺激。但是九江城能够坚守四年之久——因为就光从地理上来说,它有点像一座孤城。我们知道湖南是被控制得比较好的,湘军以及清政府控制湖南,还比较安定。在那个时候,江西虽说太平军总是去游击作战,但是他的政府军队,他的一些力量还是能保持住。而九江呢,就在江西境内,然后湖南从这边越过省境,到江西去九江也不是太远。而如果从湖北那边,从长江的水道过去就更近了,那么它有点像一座孤城的意思。——但是就这么一座城市,连续攻打了四年,丝毫不动。那么就要分析:林启容为什么守城守得这么好?
我想就不应该仅仅从双方的攻城守城的技术层面,单纯军事方面来讲。整个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从战国一直到清代,攻城守城技巧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本质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就是从兵法上或者从具体的战略上,攻与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什么地方可以守?什么样的城市应该去攻?守应该注意哪些?攻又需要掌握哪些?这些原则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变动过,主要的问题,跟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引进那种威力非常大的枪炮以及其他机械有关。我们就具体讲一讲,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攻城与守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攻城的要诀。第一,什么样的城你才应该去攻打它?这个判断的原则,曾国藩曾经有很精辟的评论。他说我们现在面对的叛乱者,分两种,一种游走飚掠,就是居无定所,抢了就跑,打了就跑,神出鬼没,他说这个叫流贼、流寇。他说的是捻军,就是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根据地或者大本营,作战是流动作战,然后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你说捻军到底想干什么,或者要在哪个地方建立根据地,或者说到底要往哪个方向行军,没有。他就有个大致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华北、华中。平原比较适合骑马,适合快速移动,就是有这么一些地形的地区就是他们活动的范围,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跨越几个省。曾国藩说这叫“流贼”,对于“流贼”,我们不要主动去攻击他。当然这个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见识,对于清代很多人来说,他们都吸收了明代军队去跟李自成他们作战的一些教训。因为李自成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那么一支农民起义军,战法确实也有一点让人琢磨不定。但是明军当时就没有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贸然去追击。快速行军、流动作战,对于一支起义军来说,和对于一支官军来说,双方的成本、双方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农民起义军可能觉得,这个途中很刺激很好玩,官军反而有时觉得很累,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何时到头,所以双方的士气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然后在补给上面,起义军到哪,他的粮食、财产可以抢到,这叫“因粮于敌”,或者他也会得到人民的支持,民众的支持。但是官军呢,主要是靠官饷,靠行政划拨,那么接济的时间是不是能够及时,数量够不够,有的时候行军太急速的话,跟不跟得上,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明军呢,几乎就是被李自成,以及其他的一些起义军给拖垮的。当初爱新觉罗家族能够进入中原,他们当时的首领,包括他们后人去总结这段历史,都喜欢讲,这个明啊,不是被我们清国灭掉的,它是“亡于流寇”,是被李自成他们给整垮的。正是因为有这个教训,在清代跟军事有关的一些人员,他们对“流寇”,对于这种以飚掠为主的叛乱,都有一个比较清醒?认识。这就是曾国藩总结的,我们面临的敌人,第一种是这种,那么对这种敌人“贼流,我不能与之俱流”,也就是说我不能去追击他,甚至都不需要去主动攻击他。我只要不断缩小他的活动范围,例如你现在主力渡过了黄河,到了北边,那好,我赶紧在黄河边上,沿着黄河岸建立高墙,这边是大型部队,任何人都不能通过黄河。也就是我现在让你的活动范围,限于黄河以北,很多时候就会往山东去,你往山东去,我就慢慢地将你往那个半岛上赶,然后每赶一步我也不去攻击你,就不断地缩小我的包围圈,把防线布好。因为捻军并不能就地生产,而是以抢劫为生。那么你抢来抢去,东西少了,难民跑得差不多了,你的生存就出问题,这个时候你就会主动突围,你会来求战,那主动性就掌握在我手里,这个时候我才好去一举击溃呀,或者怎么样。因为以前官军求捻军,我们来打一仗,你最好别跑了,捻军不听他的,就是到处跑。现在曾国藩的计划,对付捻军这种敌人,先不要求着他去作战,只是让他跑的路越跑越窄,让他觉得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呢?让他走到那条路上,最终他会主动跳出来跟我作战,因为清军并不怕跟他们作战。这是一种,对于这种军队,你就没必要去攻城,没必要去求战,你只是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你的防御一步一步做好。你表面上根本没有跟他作战,但是他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就在那慢慢地“枯死”。这是围棋上一个术语,就是说你的势力范围在很大、很强的情况下,人家来一些那种兵力到处游荡,你都不用理他,你走别的地方,在别的地方行棋,他就自然慢慢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