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88贴子:329,337
  • 13回复贴,共1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4-09-21 22:46回复
    1、明明德就是明道德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中“三个在于”指出了全文的主题。
    第一在于明明德;第二在于亲民;第三在于止于至善。
    《大学》这本小册子比较薄,但是在我释义了《道德经》《金刚经》《中庸》等之后才释义的,为什么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网络和一般书籍的翻译:明明德--弘扬光明的美德。
    在我释义完《道德经》有一天在思考大学之道--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道路,在明明德,这个明明德就是明道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明白通晓。
    网络和一般书籍的解释是:明=弘扬。
    第二个明是名词,由日月组成的“明”代表着自然。
    网络和一般书籍的解释是:明=光明,形容词。
    德,美德。
    明明德整句的翻译,网络和一般书籍:弘扬光明的美德。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4-09-21 22:46
    收起回复
      我的翻译是:明白尊重日月代表的自然规律和遵守社会规范。
      为什么我要这么翻译?
      作者在文章开篇亮出了主题——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道路关键要把握好“三个在于”。
      一个人的一生,作为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明白通晓什么呢?
      人的一生的成长离不开学习,我们在学习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教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要明德,即遵守社会规范,这是人成长中明白的其中作为社会属性的人要遵守的规矩。
      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知道,我们除了社会属性之外还有自然属性。
      那么,作为自然属性的人要守道,即遵守自然规律。
      所以从文章内在逻辑来看,明与德是两个并列的名词。明,日月代表的自然规律;德,两个人以上群体要遵守的社会规范。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4-09-21 22:47
      回复
        大学之道在亲民。
        网络上的一些文章和我最初的认识,以为最早的亲民思想来自于此。
        在通读全文之后,在研读这“三个在于”之间的逻辑关系,我改变了“亲民”思想的认识。
        这是因为一个人成长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研究掌握自然规律,学习掌握社会规范。
        第二步就是亲民,这里的“亲”当“新”讲。一个人掌握了规律、规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过程。
        一个人学习掌握规律规范,下一步应该做的是亲民还是新民?
        按照逻辑来说,新民是符合文章作者思路的。
        一个人从生入死就是一个变化过程,不断更新的过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成长进步总是在不断地弃旧图新超越自我。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4-09-21 22:47
        回复
          2、止于至善止于何处
          一个人成长之路需要落脚点。学习知识,不断进步,体现在做人做事上。
          原来看不懂“止于至善”什么意思,结合文章中以下这一段的研读,我们就明白了作为人到底要止于何处。
          孔子说:连鸟儿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小鸟吗?
          诗云:“穆穆文王,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因为文王不同的身份角色做得都很好,
          作为领导者他爱护下属;
          作为下属他尊敬领导;
          作为儿女他孝顺父母;
          作为长辈他呵护儿女;
          与人交往他坚守诚信。
          我们在生命过程之中扮演着不同的身份角色,都要做到最好,
          在家庭作为晚辈要孝敬父母和长辈,作为父母要对儿女及其晚辈慈爱;
          在国家公务部门工作作为领导者要对下级仁爱,作为下级要对领导尊敬和忠诚;
          社会交往要坚守诚信底线。
          所以,止于至善我们要止于何处:人生不同的身份角色要达到完美境界。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4-09-21 22:48
          回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个人不断进步成长的道路,
            在于明白尊重日月代表的自然规律和遵守社会规范,
            在于弃旧图新超越自我,
            在于人生不同的身份角色要达到完美境界。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矩,人生的不同身份做到最好最完美。


            IP属地:黑龙江6楼2014-09-21 22:48
            回复
              3、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管理学原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中国人管理大智慧,简单实用。
              正心:管好自己的思想欲望。
              修身:管好自己的行为。
              齐家:管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管好自己所负责的部门单位。
              平天下:管好自己的辖区领地。
              社会管理的起点在于自我的管理,管理他人就像是管好自己一样。
              当你能够管好自己了就能管好自己组建的家庭。
              当你能够管好家庭就能够管好一个部门,这就是说一个单位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当你能够管好一个部门,能级提高之后你就能成为全局性的领导者。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4-09-21 22:49
              回复
                修身修什么?
                人的喜好、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会决定人们行为的结果,决定人们的健康状态和精神风貌。
                超越了人们生理承受极限的快感享受,会对人的健康长寿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管好你的眼睛--五色令人目盲;
                管好你的耳朵--五音令人耳聋;
                管好你的嘴巴--五味令人口爽;
                管好你的行为--驰骋畋(tián,会意。从攴( pū)田。“攴”表示手的动作。本义:打猎))猎,令人心发狂;
                管好你的物质欲望--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喜好难得的珍物稀宝等财物,向往能力不及的金钱、权力、名誉等,结果是让人们行为反常,出现偷窃、抢劫和政治、学术腐败现象,不利于自身健康,也会因此引起社会管理问题。
                综上理由,成功的人善于取舍,在自我管理上,务实不务虚,在感官获得快感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在的充实。
                所以要放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性,建立“观看柔和赏心悦目的色彩、倾听高雅和谐的音乐、品尝浓淡相宜的美味、采取适度和缓的健身运动方式、注重内在的充实及理性追求”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


                IP属地:黑龙江8楼2014-09-21 22:49
                收起回复
                  明明不分,还在里面瞎转的,怎么说呢,,,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09-22 08: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