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评论王菲和林夕,主要说一下张亚东的部分。
这首歌的作曲和编曲秉承了张亚东一贯作曲风格,在这首小调歌曲中,在开头两个小调和弦Cm、Fm之后,张亚东接着加入了两个大七和弦bDmaj7、Cmaj7而且是相邻的两个半音,给人产生一种迷幻、奇异的色彩,之后紧接着回到小调Cm,Fm、G。副歌则又接入大调,最后回到小调。整首歌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新意。
其实这种作曲手法在国外已有很多,只是在国内流行乐坛中还是相对稀少。其实国内小众音乐也有很多作曲技巧很高,但是现在好像还没有一首比较火的流行歌曲同时作曲技巧也是很有功底的,毕竟我们不会希望将《小苹果》这样的歌曲等同于国内的创作水平⋯⋯
其实反而看过去一些很经典的老歌同样也是作曲技巧很高的,比如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这首歌的编曲至少用了十多个和弦。能靠听直接扒出来这首歌的所有和弦恐怕并非是音乐初学者所能做到的。而作曲者是个日本人。
而之所以这首歌有人会听起来有些怪或是感觉阴暗,便是由于和弦中小调、大调和弦转换比较多,而且又是半音的链接。小调歌曲本身通常会给人忧郁的感受,而这首歌在小调歌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大量离调(旋律某个乐句暂时离开原调,然后再回到原调,也就是暂时转调)以及半音的链接,所以便产生了有些“怪异”的听觉体验。
我个人是很鼓励这样的做法,毕竟人们听腻了口水歌总需要来些有新意的东西,现在能发现一首流行歌曲既好听又不会觉得似曾相识是多么不容易...
这首歌副歌的写法已是比较常见,我认为这首歌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主歌的那两个大七和弦,大七和弦也是张亚东比较爱用的和弦,类似可参考他给朴树编曲的《来不及》,大七和弦在渲染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总结这首歌,便是一首兼顾主流与个人风格的产物,毕竟是为一部商业电影所作,也就不那么纯粹,但在如今好歌越来越少的华语市场中依然不失为一首高水平的作品。真心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在主流视野,别总让我们啃小苹果穿滑板鞋了。
这首歌的作曲和编曲秉承了张亚东一贯作曲风格,在这首小调歌曲中,在开头两个小调和弦Cm、Fm之后,张亚东接着加入了两个大七和弦bDmaj7、Cmaj7而且是相邻的两个半音,给人产生一种迷幻、奇异的色彩,之后紧接着回到小调Cm,Fm、G。副歌则又接入大调,最后回到小调。整首歌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新意。
其实这种作曲手法在国外已有很多,只是在国内流行乐坛中还是相对稀少。其实国内小众音乐也有很多作曲技巧很高,但是现在好像还没有一首比较火的流行歌曲同时作曲技巧也是很有功底的,毕竟我们不会希望将《小苹果》这样的歌曲等同于国内的创作水平⋯⋯
其实反而看过去一些很经典的老歌同样也是作曲技巧很高的,比如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这首歌的编曲至少用了十多个和弦。能靠听直接扒出来这首歌的所有和弦恐怕并非是音乐初学者所能做到的。而作曲者是个日本人。
而之所以这首歌有人会听起来有些怪或是感觉阴暗,便是由于和弦中小调、大调和弦转换比较多,而且又是半音的链接。小调歌曲本身通常会给人忧郁的感受,而这首歌在小调歌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大量离调(旋律某个乐句暂时离开原调,然后再回到原调,也就是暂时转调)以及半音的链接,所以便产生了有些“怪异”的听觉体验。
我个人是很鼓励这样的做法,毕竟人们听腻了口水歌总需要来些有新意的东西,现在能发现一首流行歌曲既好听又不会觉得似曾相识是多么不容易...
这首歌副歌的写法已是比较常见,我认为这首歌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主歌的那两个大七和弦,大七和弦也是张亚东比较爱用的和弦,类似可参考他给朴树编曲的《来不及》,大七和弦在渲染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总结这首歌,便是一首兼顾主流与个人风格的产物,毕竟是为一部商业电影所作,也就不那么纯粹,但在如今好歌越来越少的华语市场中依然不失为一首高水平的作品。真心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在主流视野,别总让我们啃小苹果穿滑板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