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船长吧 关注:44贴子:2,882
  • 11回复贴,共1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诸葛亮的最后十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膜拜翔哥!!!这次带来的是诸葛亮晚年的普及!


1楼2014-08-24 20:28回复

    南阳的草庐之畔,武侯诸葛孔明的故事依旧被世人所传颂,各种脍炙人口的传说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如神仙一般的人物。鲁迅曾感叹,三国的故事“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一个被称为“千古第一智者”的传奇人物,究竟在历史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建安十二年,北地郭嘉陨于大漠之中,同年,刘备从南阳请出了诸葛亮,并奉他为军师。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辅佐刘备从乱军之中崛起,借荆州、伐西川、下汉中,势如破竹,在十几年内迅速成长为能与曹操、孙权一较高下的一方诸侯。但是这些似乎提前透支了蜀汉的国运,在这之后,以关羽失荆州开始,蜀汉逐渐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而诸葛亮的最后十年,则是在衰败道路上最后的挣扎。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先主(刘备,下同)起兵伐吴,吴将陆逊遣军大败先主于夷陵,先主乃往白帝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先主病笃,召丞相诸葛亮往白帝城。这之后,便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十六年如同一场幻梦,当年在南阳草庐中纵论天下的那个少年,如今已经是后汉的丞相,而当年请他出山的那个人,现在在他面前,躺在病榻上,虚弱无力。这些年里,他们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再到这场大败,十六年前身边的那些人,关羽、张飞、孙乾、简雍……都已经不在了,剩下的,只有这个跪在床前的人,和那个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老人。
    “幼主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君可取而代之也。”
    终究是要离去的啊!以后的路,只有我一个人走下去,直到,我也离开的那天。
    总有很多人说白帝托孤是刘备最后玩的一手道德绑架,迫使诸葛亮不能篡位云云,但我看到的,只有一个将死的老人,对自己信任的朋友毫无保留的托付。我相信,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不只有权谋和猜疑,也有着信任和友谊。


    2楼2014-08-24 20:28
    回复

      同年,先主崩于白帝城。诸葛亮也开始了他拯救蜀汉最后的尝试。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蛮作乱,诸葛亮亲自出征,平定南蛮。之后经过几年的休整,又出兵北伐。
      带上后汉所剩无几的兵力,与强大的魏国来一场豪赌吧,只要有一丝获胜的可能,就有必要去尝试!
      汉丞相诸葛亮,领魏延、赵云等老将,空国北上,出兵祁山。
      先帝之遗愿,蜀汉之存亡,于此一战。
      此时守御魏的西方防线的大将,是大都督曹真。
      曹真是一位颇有谋略的将领,但是此时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他也没有很好的应对策略。不过蜀军来犯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许昌,朝廷很快作出了应对——命驸马夏侯懋主事。
      夏侯懋,夏侯渊之子,饱读兵书,却未曾打过仗。
      他们很快将为这次任命付出代价。
      曹真毕竟不是曹家亲戚(本姓秦),他也摸不清这位夏侯驸马的底细,所以令他督守天水等三郡,也就是诸葛亮进攻的前线。
      不到一月,三郡尽失。当夏侯懋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曹真大营的时候,曹大都督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这边,在收服三郡后,魏延走进诸葛亮的军帐,向其献上一个至今众说纷纭的计划——子午谷奇谋。


      3楼2014-08-24 20:29
      回复

        子午谷奇谋,是一个为后人一直争论不休的计划。魏延提出,由自己带领三千精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同时带领主力从正面进攻,可以一举击溃敌军,并攻占长安以西的大片土地。
        后世的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却由于诸葛亮的过于谨慎而丧失了。因为当时曹真并没有在长安布下多少兵力,防御空虚,计划很有可能成功。
        但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计划的风险所在。
        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带领部队沿子午谷进攻长安,被全灭于谷口,自身被俘,而击败他的卢象升,只带了一千多人。
        这是因为,子午谷是一条小路,而且很长。(这不是废话)
        按照魏延的计划,他带三千骑兵,奇袭长安,按一般战斗力估算,也很难迅速攻下长安这种防御力很强的大城市。而走子午谷呢?
        按步兵速度,明末的闯王高迎祥走了十五天。骑兵按减半算,也要七天。
        经过一周的奔波,到达长安的蜀国士兵,只能用强弩之末来形容了。所以,魏延的这个计划,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而且退一步说,假如长安的守将看到魏延之后吓尿了,立即开城投降,又能怎么样呢?曹真这边撤回来打你,难道你还能用三千骑兵打败魏国主力?
        如果能用三千骑兵赌魏军撤退,这还是划得来的。但问题是,诸葛亮舍不得的,是魏延。
        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国的人才匮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所以能用的武将,到现在还剩下的,也就只有五六个了。如果损失了魏延,那以后遇到需要分兵进攻的决策,靠谁?所以这个计划,是绝对不能实施的。
        但是魏延显然不这么想,他一直将自己的这个计划挂在嘴边絮絮叨叨,这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


        4楼2014-08-24 20:29
        回复

          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计划后,继续带领大军向北挺进,然后他发现,魏国部队在经过刚开始的惊慌之后,已经迅速调整了部署,废材夏侯懋被撤职,统领全军的变成了曹真。而箕谷、斜谷的部队也都遭到了强烈的反击。但这时,诸葛亮意识到,以曹真对他的了解,必然要进攻蜀军运粮之道的关键枢纽。
          咽喉要道,街亭是也。
          这时,魏延、赵云皆领兵在外,诸葛亮身边根本就没有可用的成名之将。因此他决定,命参军马谡带兵守街亭。
          大错就此铸成。
          许多年后,“挥泪斩马谡”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剧本,而后人也都对诸葛亮错误地任用马谡叹息不已。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看似能有希望防守下魏军进攻的,也就这位仁兄了。
          饱读兵书的马参军,就这样带着丞相的希望来到了街亭。
          他观察了地势之后,毅然决定,让出大道,驻军在道旁的山上。对此,副将王平表示坚决反对。
          许多史学家都认为,如果按照王平的部署,街亭是不会丢的,以此说明诸葛亮用人能力有限……
          但是事实是,如果让王平带兵的话,很可能剧本就变成“挥泪斩王平”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
          蜀军数千人(估计为大于五千),驻扎在街亭大道上。
          魏军三千人,前来进攻。
          看似守在大道上,是非常安全的。但是战场不是算术,需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战斗力。
          魏军三千人全部为骑兵,为西凉一带的士兵,民风彪悍,战斗力强大。而且关键是,机动性极强,有很好的冲击力。
          蜀军除少量骑兵外,其余都为步兵。且此时为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的那些小发明比如绊马钉之类的都还没出现。
          这样看来,一个魏国骑兵的战斗力,约等于10个蜀国步兵。
          所以从战斗力来看,留在山下硬碰硬,结果就是找死。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啊!!
          所以我们熟读兵书的马参军就改变了策略,根据《孙子兵法》,将军营建在了山上。
          《孙子兵法》中的《势》说,从山上向下发起进攻,士兵的冲击力将大大提高。这按现代物理学来说,就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想要进攻,是会吃很大的亏的。那能不能不进攻,直接从道上过去呢?也不行,如果这样的话,马参军会在他们后面捅上一刀,让他们无法回到军营。
          看起来很美好,但是马谡忽略了一件事。而这件事,将使他的部队遭遇大败。
          在魏军这边,曹真将进攻街亭的任务交给了老将张郃。而这位五子良将中的最后一人,将用这场战役,说明自己绝非浪得虚名。
          诸葛亮,我奉魏武遗诏守卫于此,今日必破街亭,以告慰孟德在天之灵!
          久经沙场的老将,与屡谏奇谋的名士之间,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5楼2014-08-24 20:32
          回复
            结尾吼一句已经是文风了对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25 17:47
            回复

              人虽然回来了,但街亭还是丢了。副将王平更是一直絮絮叨叨说当时听他的让士兵在路中间扎营就不会战败……此时诸葛亮已经明白,自己的这次赌局已经输了,只能撤回汉中,养兵再战。遂命大军撤兵。殿后的老将赵云兵败于箕谷,在回蜀后不久病逝,在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中,依然展现出了名将之风,缓缓而退,敌军不敢追击。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回军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同时自贬以谢罪。而实际上,北伐的最大良机已经错失,此后的北伐,诸葛亮都在希望魏军犯下大错,以取得进一步战果,却始终未能如愿。
              同年冬,诸葛亮再挥师北伐,直取陈仓。为魏将郝昭所拒,难以攻克。粮草耗尽后撤军。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之后,在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进行了第五次北伐,而这次北伐与之前不同的是,诸葛亮将遇见那个最后的敌人,那个敌人将令他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建兴九年,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


              8楼2014-08-31 16:48
              回复

                这次的北伐,诸葛亮带上了他的新发明——木牛流马。从此,蜀军北伐不再困于运粮限制。因此,他此次北伐时信心满满,认为必有所成。
                然后,当他带着大军到了上邽的时候,发现,魏军坚守不出。
                在数次魏蜀大战后,司马懿终于发现了必胜的钥匙——坚守不战。
                战争不仅是兵力、谋略的比拼,更是国力的对抗。魏国国力远强于蜀国,只要坚守不战,拖延时日,就必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正是掌握了这一点,所以诸葛亮在眼皮底下收了自己地盘的粮食,司马懿依旧掘营自守,被部下军士讥讽“畏蜀如畏虎”也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蜀国快支撑不住了。
                在打了几个小规模战役后,六月,尚书令李严报粮草不足,诸葛亮无奈地踏上了归途。他心中感到的,是无比的绝望。国力强弱,远不是他所能改变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从此再没有机会兴复大汉了。
                而此时,在大魏军营中,却发生着一场争论。争论的问题是:要不要追击诸葛亮。
                司马懿认为:要追,平时不打,对面走了总能打一打的,还能捞点战绩,报一报战功什么的。
                张郃认为:不能追,追击必定有埋伏。
                司马懿坚持说要追,张郃无奈领军上路,而诸葛亮撤军的路上,有一个地方,叫木门。
                张郃追击到木门,然后看见了诸葛亮,以及无数手持连弩的蜀国士兵。
                张郃之前便已料到,立即指挥撤退,此时一支流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力不支,阵亡于木门。至此,五子良将中的最后一人,以战死沙场的结局,为五子良将的传奇画上了句号。
                这件事情,为史学界争论已久。有人认为,司马懿是借诸葛亮之手解决了张郃,为自己今后的夺权做好准备。
                这种说法或许很合理,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司马懿当时的想法。
                真正的原因是,长时间坚守不战,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士气。
                连续几个月,打了几个小战,全败,然后看着敌军这样全身而退,对士气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可能会影响到士兵的战斗力,因此,前往追击,除了做做样子给朝廷看以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以一场胜利结束这次防御,提升士气。
                至于追击必有埋伏,我也一直不能理解,直到我那次看到了一个段子:
                司马懿:去追吧。
                张郃:不能追啊,会有埋伏。
                司马懿:你TM知道有埋伏小心点不就行了嘛,快去。
                张郃:……
                木门道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使用连弩,因此,对蜀军埋伏能力估计不足的张郃,才会在知道有设伏的情况下仍旧战死沙场,但不论如何,这位以巧变著称的名将,纵横沙场三十余年,为刘备、诸葛亮所忌惮的老臣,应得到尊重和敬佩。


                9楼2014-08-31 16:49
                回复


                  IP属地:芬兰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9-05 12:53
                  回复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他其实已经知道司马懿不会出战,却依旧要前去试一试,只因为,他明白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了。
                    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以报先帝!
                    四月,诸葛亮至郿,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
                    司马懿对诸将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
                    不久,诸葛亮驻兵五丈原,而这里,将成为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驻军地。在驻军之后,他开始了人生最后一场战役的进攻。
                    第一个进攻的地方,是北原,在这里,有守将郭淮。
                    陈寿对此人的评价是:方策精详,垂问秦雍。他是曹魏后期守备西部的名将。
                    在诸葛亮的进攻下,郭淮坚守阵地,颇有当年郝昭的风范,诸葛亮屡攻不下,只得放弃。
                    进攻无法成功,那就用其它计策,只要能正面对决,就有赢的希望!
                    五月,吴军伐魏。
                    东西线同时进攻,就是逼司马懿速战速决,之后才能调兵前去救东面的魏军。
                    不过这一切,被一个人改变了。
                    山阳满伯宁,时任征东将军,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时,关羽攻樊城,满宠淹死自己的白马,与士兵共同盟誓,以必死之心迎战,协助曹仁守住樊城,最终令一代武圣败走麦城。
                    在他的守卫下,东吴两个月都未能取得任何进展,七月曹睿东征,满宠便募集数十壮士,折断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在顺风放火,烧毁敌军攻城器具,射杀孙权之侄孙泰。孙权见状只得撤退。
                    在五丈原的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时,长叹一声,久久不能言语。
                    一生的辛劳,最终只是一场幻梦而已。
                    此时的诸葛亮,早已病入膏肓,可凡是二十军棍以上的事务,他都要亲自处理。他只有五十四岁,却如今连步行都困难。满头白发,看上去像七十多岁的老人。
                    当年一起开创大业的兄弟们,现在一个个都先走了,而蜀汉的重担,却全都压在了他的身上。刘禅的一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正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
                    在国内,诸葛亮在军事、经济、政治、农业方面都亲力亲为,却只换来个国力日衰的结局。人才的匮乏,也使他在征战和管理时越来越乏力。
                    五丈原病身,决然恨天问,身畔已无人。他不是神仙,不过是个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至死的老人。在这条看不到光明的路上,他已经喁喁独行了十年。
                    或许在他出山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如今的结局吧!但是刘备那求贤若渴的神态,以及礼贤下士的态度,实在令人不忍拒绝。于是,便倾尽自己的心力,试图改变天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军中,后葬于定军山武侯墓。
                    三十年后,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斯人已逝,唯有那鱼腹浦的八阵,依旧在江水的轰鸣声中,诉说着永恒的历史。后记:山河变迁,宋时,江口八阵已被滔滔江水淹没,难觅踪迹。至此,诸葛亮的往事便只尘封于史书中。


                    11楼2014-09-06 11:34
                    回复
                      最后贴个视频,此贴就结束了。
                      视频来自:优酷


                      12楼2014-09-06 11:39
                      回复


                        IP属地:芬兰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0-04 0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