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戏剧史上,雨果算不上是戏剧巨匠,然而,他却是世界戏剧史上不可或缺的大人物,没有他,世界戏剧史将有重大缺憾。他的戏剧创作以其开拓性的作用与轰动性的时事效应而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要说雨果作为戏剧作家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不论在创作内容与社会效应上,他都具有巨大的戏剧性。
雨果开始写戏剧作品是在1827年,这年底,他的第一个剧本《克伦威尔》出版。此后,他在诗歌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同时,也不断从事戏剧创作,连续问世的有《玛丽蓉·德洛尔墨》(1829年)、《艾那尼》(1830年)、《国王取乐》(1832年)、《吕克莱丝·波日雅》(1833年)、《玛丽·都铎》(1833年)、《安日洛》(1835年)、《吕意·布拉斯》(1838年)、《城堡里的爵爷们》(1843年)。
雨果致力于戏剧比致力于诗歌与小说显然要来得迟。然而,他取得轰动性的成功,却首先是在戏剧领域。从事戏剧,就是直接面对观众,对于他来说,戏剧创作是否成功不再是在报刊杂志上与出版社里,而是在剧场中,其标志就是喝彩声与掌声,或是嘘声与倒彩声。他的第一个剧本《克伦威尔》,虽然有名声震耳的一代名优达尔玛翘首以待,要出演克伦威尔一角,但剧本写得太长,场面过于浩大,人物太多,无法上演。不过,这个剧本的序言却另起了一种振聋发聩的轰动效应,它同时宣布了对伪古典主义的挑战与新文学流派的创作主张、美学趣味。
雨果进入戏剧领域是在这样双重的背景之下:一是代表了古老封建传统的波旁王朝仍维持着它最后几年的统治,而这种统治又已经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一是古典主义从17世纪建立起来的古老戏剧法则仍主宰着法兰西的舞台,但1827年英国剧团把莎士比亚的剧目带进了这个老式舞台,引发出了青年一代观众的对新戏剧风格的热情与兴趣,并开始形成了一股冲击旧戏剧传统的浪潮。这样双重的背景,使戏剧领域成为了一个孕育着爆炸性危机的雷区,一个剧本只要一涉及到在舞台上演出的问题,只要它本身带有若干诱发的因素,它就必须在剧场内外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雨果在戏剧上所面临的时势与必然性。
雨果开始写戏剧作品是在1827年,这年底,他的第一个剧本《克伦威尔》出版。此后,他在诗歌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同时,也不断从事戏剧创作,连续问世的有《玛丽蓉·德洛尔墨》(1829年)、《艾那尼》(1830年)、《国王取乐》(1832年)、《吕克莱丝·波日雅》(1833年)、《玛丽·都铎》(1833年)、《安日洛》(1835年)、《吕意·布拉斯》(1838年)、《城堡里的爵爷们》(1843年)。
雨果致力于戏剧比致力于诗歌与小说显然要来得迟。然而,他取得轰动性的成功,却首先是在戏剧领域。从事戏剧,就是直接面对观众,对于他来说,戏剧创作是否成功不再是在报刊杂志上与出版社里,而是在剧场中,其标志就是喝彩声与掌声,或是嘘声与倒彩声。他的第一个剧本《克伦威尔》,虽然有名声震耳的一代名优达尔玛翘首以待,要出演克伦威尔一角,但剧本写得太长,场面过于浩大,人物太多,无法上演。不过,这个剧本的序言却另起了一种振聋发聩的轰动效应,它同时宣布了对伪古典主义的挑战与新文学流派的创作主张、美学趣味。
雨果进入戏剧领域是在这样双重的背景之下:一是代表了古老封建传统的波旁王朝仍维持着它最后几年的统治,而这种统治又已经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一是古典主义从17世纪建立起来的古老戏剧法则仍主宰着法兰西的舞台,但1827年英国剧团把莎士比亚的剧目带进了这个老式舞台,引发出了青年一代观众的对新戏剧风格的热情与兴趣,并开始形成了一股冲击旧戏剧传统的浪潮。这样双重的背景,使戏剧领域成为了一个孕育着爆炸性危机的雷区,一个剧本只要一涉及到在舞台上演出的问题,只要它本身带有若干诱发的因素,它就必须在剧场内外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雨果在戏剧上所面临的时势与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