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关注:242,999贴子:1,319,982
  • 5回复贴,共1

读书有感,随心而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入贴须知:
*慢更。
*随心。
*如有想要分享的书,欢迎加入这个贴,不必拘泥于格式,一切随心即可。
*若撸主措辞有不当之处,欢迎指出。


1楼2014-08-11 15:22回复
    《城门开》北岛
    北岛是老北京的人,借此书怀念老北京,老北京过去的“高级糖”(大白兔),毛主席半身像,文革,大字报……统统被融了进去,有声有色有味。
    “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这是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文风很喜欢,本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重建一座城”的时间倒流之感,无奈脑中一片空白,只得摘录原句。
    他的语言是老练的,幽默而又夹杂着讽刺(或者是自嘲?)可以想象他也定是一个乐观积极的老头儿吧。作者的情绪是很容易带进文字里的,比如小说作家喜欢这人物,便为他穿用金子做的镶满珠宝的衣也不为过,所有品质都闪闪发光,若不喜欢,则丢在飘着尿骚味儿的茅房都嫌待遇好。当然,一个具有水平的作家写作时是客观的,这里又扯远了。读每一位作者的书时都相当于欣赏了为人处世的态度,一举两得。
    此书内容上说有些杂乱,似是想起一出是一出,不过,老北京存在于阔别已久的记忆里,放它们出来不会码得整整齐齐反而会小兽似的到处冲撞吧。再不过,老北京的构成并不能由一条清晰的线串起来,琐碎的生活与物件才是作者自己感受到的老北京。
    文中不乏作者接触到的人的描写,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天生一股领袖气质,有的惜时如金……本应前程似锦却大多没个好下场,自杀与成为工人平庸一声的比比皆是——在文革的大背景下,仔细揣测不难发现,生性乐观,意志坚定的人都熬了过来,最终又有一番成就,而意志薄弱,心态不能及时调整的人总是自私地不顾了家人与朋友就决绝地了断了生命。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切身体会过那般被折磨的痛苦才有此感吧。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是副校长的刘铁岭,他在日记中的志向在文革时期被捅了出来“二十岁当校支部委员长,三十岁当区委委员,四十岁当市委委员,五十岁当中央委员。”文革爆发时他四十岁,也果然当上了市委委员。作为知识分子,他迎来了批斗会,让他们游街示众并齐唱《鬼见愁战歌》这本该是一件羞辱的事情,刘老的声音在其中却异常响亮。
    我佩服他一丝不苟的人生计划,既不自视甚高也不妄自菲薄。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坚定人生目标的人已经不多了。当上市委委员是他自己的努力以及他心中坚定的信念,缺一不可,更佩服他的处世态度遭遇文革也不埋怨,反而摸索出了其中的乐趣。后来,当上了校长的他在新生演讲中的声音一如唱《鬼见愁战歌》时一样嘹亮,他有没有当上中央委员就不得而知了。
    这本书里描写出了各色各样的人物,一段文字便把脾性数的清楚,可以好好揣摩一下写作技巧。
    作者写人时,有时把他(她)的功绩进行大范围罗列,倒使人觉得没必要,功绩是冷的,远不如其人所做之事来的热血,贴近人心。不过或许作者是想用功绩来凸显出人物性格?可惜失败了。又或者,只是想纯粹写写,毕竟是他个人会议。回忆中的人就是顶着金光灿灿的勋章的。只不过让文章变得冗长而又觉得作者无话可说罢了。
    再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北岛小时候养了兔子,兄妹几人精心照顾着,一放学就去给他们拔草捡菜叶,兔子逐渐长大了甚至还生了一窝小兔子,兄妹几人觉得可爱又看它们没毛怕它们冷就给抱了出来,后来再放回去母兔子竟然不认它们了,因为沾染上了别人的气味,结局是被活活饿死的还是冻死的记不清了。再后来大家都闹饥荒,北岛的父母就杀了几只兔子吃了,北岛那天没有去吃晚饭,他不敢去,他不能去。值得一提的是北岛当年一家人条件算不错的,想想中下等人民在那时候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啊?不由珍惜现在。这个事例可领悟的还挺多,也就不一一点破局限你们的想象了,大家就仁者见仁吧。
    作者记录的是童年与少年,那时的小心思与如今看起来傻气那时却觉得无比伟大的举动通过这么鲜活的语言描述出来还真是能引起共鸣。
    城门开-END


    2楼2014-08-11 15:23
    回复
      《1984》奥威尔
      这本书构造了一个低潮社会,是“反乌托邦主义”的经典名作。
      它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奋斗想要反抗“党”的故事,最后当然没有成功。而且也成了个坚持贯彻党的思想的行尸走肉。
      在那么多的抗争、努力被日复一日的暴力改造时,当自己的心灵都变得陌生的可怕的时候,当自己的脑海里被他人硬生生地塞进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还能坚持自己吗?又或者说,初心在自己的思想里还能占据多少的地盘呢?
      奥威尔用纪实的风格娓娓絮来,仿佛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一个鲜活的存在着生命的人物,他的挣扎,他的犹豫,他的斗争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对我而言是枯燥的,并没有高潮迭起与精彩的剧情,但是他文字的冷静与犀利无疑是值得学习的。前面也提到过,纪实的文风让人感到真实的可怕。
      可是一到后半部分,仿佛决堤的洪水,前面一点一点,一滴一滴积累的能量就爆发了出来,直抵人心,震撼之余不免惊叹作者的构思之巧妙。
      由于这本书是断断续续看的,情节也遗忘的差不多了,便不多加评论。
      1984-END


      3楼2014-08-11 15:24
      回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高铭
        这算是一本很有风格的书,以访谈的形式记录了精神病人的生活,不过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不必太较真。
        看着一个个案例真是会让人目瞪口呆,我粗略分了一下类,一类人他们的思想与我们截然不同,不过也是我们平常会突然想到的一个主意的深入,我们的想法相当于小火苗,而他们的已经成熟到了熊熊大火。大多数人不会去深入思考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奇怪念头,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还是相信科学的。而他们就不同了,天马行空的想法比比皆是,其实为什么说他们是精神病呢?我想是因为他们的想法与大多数人不统一,大家会排斥他们,认为他是异类。其实说到底只是不容于社会而已,可是,有不同的想法真的就是精神病吗?我们现在所相信的所形成的世界观真的是正确的吗?
        不再想了。
        另一类人差不多是拥有异能,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女孩每次把视线模糊化的时候都能在人的身上看见一种动物,而这种动物的特点往往就是那些人的特征。我倒挺想让她看到我到底是什么动物的。
        还有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是一个男孩自己查阅了许多关于空间的书本,说起来也头头是道,甚至还说自己能看见四维的虫子,四维概念请自己百度。于是曾让他参加了一场关于他看的内容的考试,结果不及格。
        是应试教育的错还是有些人说的专业其实根本不堪一击?
        这无解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END


        8楼2014-08-11 15:25
        回复
          《亲爱的三毛》——三毛
          此书记叙了三毛与读者的通信。
          她是一个奇女子,能在丈夫坦白有了外遇后坦然接受并愿意给丈夫时间与外遇相处。让他自己选择结局。明智的女人从不歇斯底里。不属于你的向来留不住。这一份心态是值得好好揣摩的。
          然而,在《信箱》里善解人意,多次劝告他人不要自杀的三毛自己却选择了这种方式来与世界告别。生命从来不乏戏剧性。行动好像总是比说出口难,不免让人唏嘘。
          来信的许多人都是抱怨生活不如意的:老公外遇、父母不理解、没有朋友、自卑、父债得子偿,逼良为娼……
          我合上书本,深呼吸了一口。对自己露出一个笑容。
          笑对生活。
          没有谁真正如意,别让不如意徘徊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换个心情,心底的太阳就升起了。自我调节是一种能够终身受益的能力,希望大家都能拥有。
          有空把自己的不如意写给他人,不如积极应对。
          生活并没有那么黑暗,不过是你自己的态度给它盖上了一块黑布而已。你会选择揭开它吗?
          放松心情,快乐也就跟着来了。
          亲爱的三毛——END


          9楼2014-08-11 15:25
          回复
            库存已完


            10楼2014-08-11 1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