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说好办也好办,说难办也是真难办。
个人认为,解读的质量依赖于写手的阅历和思考深度。对于同一样东西,在阅历与思虑多寡不同时我们往往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黑手党,最初,受香港警匪片熏陶的我觉得那些都是十恶不赦的人,中间有一两个好人卧底;看了《家庭教师hitmanreborn》之后我觉得里面或许也有同伴友情热血之类的东西;看了《教父》系列之后我又改观了,他们是一群被残酷的现实压迫,同时也残酷地压迫现实的人;看了日本和美国黑手党的一些纪实资料,我才明白世界上各国黑手党实在是各有特色,一言难尽。而这些变化的认识也不断影响着我对家教人物的理解,从关注他们的热血友谊到关注他们肩负的黑暗。(但无情无义无理取闹的现实告诉我,跟一部全员洗白欢乐漫画认真就输了。)
所以,那要怎么才能让你的思想变得独特呢?除了比别人更多的阅历、比别人更多的思考深度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解读的质量由思想的厚度撑起来,而思想的厚度由横向体验和纵向思考沉淀出来。
横向的体验我们很难在短时间拓展,但是纵向的深度却是可以较快地达到的。这就涉及一个很有趣的层面:思想的交流。萧伯纳的苹果是“1+1>2”的效果,因为他觉得一人交换一个思想会让两个人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写手也可以这么做。多接触一些你觉得见解很独特的文吧,多跟观点不同的人交谈吧,让你们的思想碰撞交锋,你就可以拥有比你原先更有深度的思想。当然,如果你更喜欢独自冥思,沉下心来也会有很特别的效果。
关于很多人关注的撞梗和“看了别人的文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的问题,在这里简单提一下。
个人认为,撞梗是难免的,重点还是在于作者——梗只是故事的表现形式,你们总不至于从形式撞车撞到内核吧(要是真的,那很有抄袭的嫌疑啊),肯定会有不同的表达要点,所以请放心去写吧。
我不否认“看别人的文很容易受影响”,这也说明那篇文的说服力很强。这是正常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思想的影响,所以看了篇文然后印象深刻得抹不掉,甚至影响自己写文,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喜忧参半的时刻,喜的是你收获了一种新思想,忧的是你本身的思想快被抹杀了。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是要么接触更多的思想,抵消掉一种解读的影响;要么一个人好好理一理思绪,总会走出来的。
但至于那种“因为很容易受别人影响,所以从不看别的文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说法,窃以为那是在为自己脆弱的、容易动摇的观念找借口。是的,我承认存在闭门独处苦思冥想的天才,但人家往往已经搜集了足够的思想素材,闭关只是为了消化吸收再创造。对于更多的文学作者来说,他们更多是在红尘里打滚,呼吸世俗的空气,感受冷暖交织的人情世故。所以,那种“我从不看别人的文,为了保证自己的原创性”的闭门造车型言论,请一笑而过。
总之,对人物的解读上,除了原作者没有人是绝对权威。但是,没有裁决对错的权威,不意味着没有主流——OOC的线就是主流受众的心理底线。过了这条线,你就要有“毁了自己心爱的CP的形象”的觉悟了。
如果你想要打破常规、独树一帜,请考虑受众的承受能力,请做到对原作的创新理解有理有据,随便曲解会被喷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