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96贴子:329,648

樊迟请学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的一个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等樊迟退出去了,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啊。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以上这段话,是孔子在近世被人民攻击的主要原因。而风雨过后,一些很喜欢孔子的人又出来为之重新注解了。这些人说孔子重视社会分工,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呵呵,一千个人的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孔子,这些人想这么解释,也不是不可以,而且,就其解释本身来看,说得还是挺好的。所以,我不反对。  但是,我要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来,朋友们,先让我们看看孔老夫子的口气,一口一个“莫敢不敬”,“莫敢不服”、“莫敢不用情”,可以想见,在民众面前,孔子是以一种什么心态自居?樊迟只是请教了一下如何种庄稼,便被孔子斥为“见识浅薄”,那么,以种庄稼为生的百姓们,在孔子心目中又是什么人呢?应该只是鄙夫而已啊!  孔子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看着天下民众,在孔子的眼里,他的学生就该做上层人物来“教养”万民,而不能做“小人”似的小民。上层人物对下民宽一些,小民们自然会背着小孩来投靠。小民们背着小孩子来了,我们这些上层人物也就不愁生活的不好了,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31 12:48回复
    孔子教导学生总是有针对性的,不同性格的学生问同1问题都会得到不同答案。答樊迟此问,应该是与樊迟个人有关,大概是孔子希望学生能从事造福更多人的事业,而不只是只解个人问题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7-31 23:26
    收起回复
      这就辟如有人向孔明提出想学刀法,孔明答不如关羽;学矛,答不如张飞;学箭,不如黄忠。然后孔明说我这里有兵法,学会了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无敌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7-31 23:37
      收起回复
        那请问楼主爱因斯坦来讲学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去问:你懂玉米怎么种不?你懂蔬菜怎么种不?如果他答不上来他就是鄙视百姓了?


        IP属地:贵州4楼2014-08-01 07:43
        收起回复
          美国政治好吧。你看看每年偷渡过去的人是多少。你在看中国偷渡过来的多少。这是不是印证了孔子的话呢。冒生命危险都要偷渡过去。这是为什么呢?


          IP属地:贵州5楼2014-08-01 08:22
          收起回复
            真正理解的话,我想还是从词义变化来解,小人,是指小心地的人,一般是普通民众,同现在所谓的小农思想,小资派!当时的小人,并不存在贬义,不是指那些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为乐的人。
            鄙事,应该指家庭锁事,上不了台面,不能拿出来称颂,议论的事情,而不是被子鄙视,唾骂的事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01 10:35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8-02 06:26
              收起回复
                孔子毕竟也是有地位的人,也许正好那天心情不好,看啥都不顺眼,就在背后嘟囔了几句,地位高的人都有这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02 11:47
                收起回复
                  自从顶了这贴后,机不死了,网速快了,电池也耐用了 ,流量也无限了,积分也涨了,山寨也变正版了,感冒也好 了,精神也抖擞了,泡妞也顺利了,查查话费还多出了几百 块!顶一顶才一秒钟,太值了 许多年前,我也遇到类似于楼主这样的帖子,当时觉得楼主很2,我不屑一笑就离开了。许多年后,当我发现那张非常2的帖子加精置顶后,我才追悔莫及,于是,每当我能遇到前排的时候,不管这帖子是多么的2,我都会复制黏贴这段话上去,告诫楼下的烧饼,你们不回贴,以后会后悔的。不为别的,只为了一句:万一火了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8-03 13:22
                  回复
                    这帖不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8-03 14:46
                    收起回复
                      只能说十个手指有大小!其他不多说!你懂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8-04 14:10
                      收起回复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统治阶级天生就是来治理人民群众的,人民群众天生就是来养活和奉献给统治者的。这就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封建士大夫,去他那里找民主宪政 思想是不可能的。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4-08-08 09:40
                        收起回复
                          人无完人,就算孔子有居高临下的心态来看待农人,那也是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的通性,要结合一个时代来看孔子,更能体现其人性化的一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8-08 09:46
                          收起回复
                            【原文】13.4樊迟请学稼……
                            我的理解(4-6):
                            在本章,我们要学什么?学治国、学立法。而第4段的樊迟呢?却在这儿问怎么种粮、怎么种菜。对此,孔子的评价是:“樊迟不能做一个立法的人,立法者尊敬法律、民就不敢不尊敬法律;立法者注重变通、民就不会不服从法律;立法者让人相信、民也就不会隐藏自己的情感!如果这样做,四方之民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精通种庄稼”这类的事呢?
                            从第4段来看、我们要立法者,并不是因为他“会种粮、会种菜”、是三百六十行中的状元。相反、立法是个专门的行业,它有它自己的要求:
                            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作为立法者,自己首先要喜欢制订规则、擅长制订规则。这样,他们制订的法律才能严密、没有漏洞、不自相矛盾。也只有这样的法律才能得到民的尊重。
                            2、上好义(宜),则民莫敢不服: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民,可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上位者、要懂得适宜地变通(改变、修订)法律。只有适宜的、与时俱进的法律,才能得到民的服从。
                            3、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立法为民、变法为民。那作为一个立法者,又怎能不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是民成为立法者的前提,而作为一个立法者,其目的又是什么——“民莫敢不用情”。——立法体现民意,修法表达民意。没了民意,法律就成为空中楼阁。
                            所以,上(立法者)要好信,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真正的民意。
                            4、“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说明什么?说明理想之国,求的不是地、而是人。“焉用稼”说明:立法者会不会种地、无所谓。
                            第5段再次强调“多不如专”,立法(治国)是个专业。
                            再说下“达”和“专对”,达是什么?是上下的通道——所谓立法,就是下情上达入法、上法下达入民。如不能上达、则法不合理;如不能下达、则法不适用。
                            “专对”则显出法的目的性:法是因人而生、因事而生,如无因无对、那法再多、又有何用?
                            我们再来看第6段。
                            法由人定,但是法、真的是由人制定后才产生的吗?
                            其身正,不令而行——在这里,其指的是命(口头命令);令代表明文规定。正确的法、符合绝对真理的命,即使没有人制定。人民也会遵照着去做。
                            而不正确的命呢?“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不正确、即使你下了命、形成令,要求别人照着办,别人也不能照着办的。
                            所以,对于立法者来说,用不着规定1+1=2,因为它“不令而行”;如果你硬规定1+1=3,那你定也白定。这就是“虽令不从”。
                            不从是谁不从?是民、是官。他们为什么不从?其原因我在前两章已经讲过,现再重复一下:
                            法来了,民怎么办?——民耻且格、克已复礼——他们一格一复,发现法不对,就把法扔一边去了。
                            法来了,官怎么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们一看,这法会“成人之恶”,就回避了。
                            再问一下,他们能不能“不从”? “不从”对不对?这个问题请大家想一想,我过会回答。
                            以上三段(4-6),谈立法(法)的特点。
                            http://tieba.baidu.com/p/2165873175


                            IP属地:江苏14楼2014-08-08 12:13
                            收起回复
                              专业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8-08 12: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