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吧 关注:815贴子:3,357
  • 2回复贴,共1

谈谈三纲五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100多年来,更多的人在把中国遭受到的耻辱,归结到自己的文化的上来,,于是从清末开始就流行起了,以批判中国文化来表达自己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不满,更是在一些极端的行为中,去否定中国文化,尤其中国文化的最核心的儒家思想中来.. . 尤其一些所谓的精英分子,更是为了哗众取宠,而采取了偷梁换柱,摸黑,造谣等手段去攻击儒家思想, 在中国近代的100多年的历史中,因为各种政治利益的交错,于是这样的批判更是被扩大化,导致我们今天根本就不可能去认识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这样的政治利益的诉求,可以一直追溯到清初.. 300多年的时间,试图去毁灭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但事实证明,一个伟大的思想,并不是可以这样就被扭曲和诋毁的.. 到今天,随着人类的发展走入到一个新的误区,全世界的人类都在寻找一些东西,来给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东西.. 于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2002年后,逐渐的被提起,并得到更高的认识..
  这里,我就一些儒家思想里的核心东西,做一个简单的阐述,让一些别有用心者彻底的失去机会,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提供一点点的帮助.. 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攻击,尤其是近代100年,我们不能不提三纲五常... 在中国,古代哲学者通常认识社会和自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八卦所表达的易理,来阐述自己..三纲五常,也是如此,贴合者里面的三才五行之说... 天地人之三才,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三纲五常的发展演变历史.. 三纲五常因该在孔子之前就有一些类似的说法,但记载都不明确,所以只能推断出.三纲来自于周,或者之前的礼的一种模式..在孔子,对待的礼的态度,一般以"不以器"的态度,所以他并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东西出来..只是孔子提出了君臣,父子之间的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里,明确了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也给君臣,父子之间的义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君要有君的样子,父要有父样.否则,一切都是扯淡..所以,在孟子里,当有人问孟子,周文王杀死了商纣王,是不是违背了君臣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孟子就回答:"我只知道杀了一个屠夫,并没有听说杀过什么君主". 可见在儒家思想里虽然定义了君臣,父子的关系,但却同时给了君,和父赋予了更多的义务.. 这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人们选择了有道明君,但你如果昏庸无能,就会被人民给废除.. 这也在理论上,说明了,为什么中国的朝代变化.. .. 在<中庸>里,里面描述了社会上的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其实,我们说的三纲,应该确切地说是五纲,只是前三纲,是最基本的社会纲,所以在儒家思想里更多的去描述前三个关系.. 其中,夫妇的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在中庸里道: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可见夫妇之道,是所有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其后的韩非子,公开而正式提出了纲举目要的做事准则后,就提出了":“故至今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者矣。父而让子,君而让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韩非子·忠孝》)" 显然在这个三纲里,缺乏了儒者的情怀,于是汉代的儒者,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五常,来规范人的行为,不要让三纲被滥用.五常为: 仁义礼智信..如此一加,就从一个侧面约束了三纲. 到了后来,在宋朝的时候,儒者也是反对这样的三纲,后来再这个基础上略有改善为: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直接的把当初法家的提出的三纲(纲举目要)给更加可行..可见,儒家思想一直在对当初法家的提出的纲举目要的概念进行一定的弱化,并吸收了里面积极的意义,而排斥其积极因素..
  这里还有一个意思,董仲舒,也就是被大家认为的三纲五常的创始人,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 他在当时可以完全不用提这个三纲,但他担心当时的皇权独大,也就根据此提出了三纲.所有的三纲,都会被皇帝所采纳,但其后的五常,又给皇权限制了道德枷锁,让其皇权受到约束.. 其实在中国历代的封建朝代内,都得益于这个. 在汉朝,所有的大事,都有其当时的三大司马来决定,由皇帝来审批.就如同现在的君主立宪制. 在制度上,古代的皇帝是不能为所欲为的.. 同时,也是这个董仲舒,一不高兴,就大声疾呼:苍天已死.. 后来的替天行道的概念,也是有此君给予了理论依据..
  在宋朝的时候,儒家文化发展到了空间的水平..君臣义,父子顺,夫妇随,是当时的社会的关系的主流.. 君臣之间,要讲究义,而不可以让皇权为所欲为,父子之间要顺从,不要闹矛盾,夫妇之间,要经常在一起,不可以分开.. 此为三纲也,..同时还有仁义礼智信,去对此三纲作了一个约束..
  关于,三纲五常对女性的压抑..也被一些人给胡乱扣上了帽子..三纲五常被提起的年代是汉初..三纲是基于法家的思想,去由儒者去完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个是限制了皇权的独大,一个是明确了社会的关系..汉武帝的母亲,也就是汉景帝的妃子,在嫁给汉景帝之前,就嫁过人..如果三纲五常,按照现在有些人的理解,是为了压抑妇女.那历史上就不可能出现汉武帝之人.. 更有极端的说法是:三纲五常就是让女性作奴隶,从社会层面上把女性定义为奴隶.. 那请问,谁又愿意把奴隶推上了权力的最高端?-- 武则天.. 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大批女性人物活跃在历史之上.. 有人会说,历史上,尽管女性有一些人物,但更多的还是男性在控制着社会..但人们其实忘记了一个这样的事实:女性本身并不是愿意去投身到社会上来,而不是因为社会不允许.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有其农耕时代,女性的天性体力弱,而不能如男性一样到处行动. 所以更多的女性,都不太愿意如男性一样,从事与社会活动..而当今的社会,因为科技的发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女性走向社会最大的解放.
  从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的神话故事里,就有女娲补天..女娲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始祖.. 其后的时间内,在诗经上,也有大量对性的赞美.对爱情的讴歌..
  所以,我们今天应该看到三纲五常的真正的意义和来源是什么了.. 三纲五常最积极的作用在于定义了社会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并对社会人的个人行为给予最平等和客观的定义和描述..他只是在客观的描述社会的现象,去定义人类的基本伦理常道,而不在于它用这个压抑什么.. 三纲五常基于礼的基本哲学理论,诞生于农耕时代,而到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社会的形态已经有所改变了,希望,新的三纲五常,在基于礼的基本的基础上,需要给出新的定义.. 毕竟当今世界, 体力劳动份额下降了很多..女性可以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中来. 君臣关系,也早已不是单个的关系了,而是被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而随着信息得到的方便性,父子之间的关系,也不可以用顺来简单概括了,因为毕竟古代的社会信息的匮乏,让很多孩子的知识和对社会的认识,只能从父亲那里得到,所以当初的顺,应该逐渐被取消,而代之于其他的概念.. 夫妇之间,因为当今时代的交通的发达,也不一定要让夫妇之间,总是如影相随,而是可以各自拥有各自的空间,去完成自己需要的事情..
  当我们用儒家思想赋予我们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去审视,去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越发发现,儒家思想的伟大和不朽..
楼主 回复
汉高祖刘邦最瞧不起儒生,他老人家竟然当着众人往儒冠里撒尿,侮辱读书人。当他"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当了皇帝之后,他手下那些杀狗编席、贩夫走卒出身的"布衣将相"们,在朝廷上举止粗野,吵吵嚷嚷骂骂咧咧大呼小叫,乱哄哄不象样子。"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皇帝很生气也很无奈。
  就在这时,善于揣摸和拍马屁的儒生叔孙通,就依礼制定了上下尊卑分明的朝廷仪式。这套礼仪,经刘邦批准后予以实施。奏事之前先跪下叩头,颂扬一番"吾皇圣明",然后小心翼翼地说出所奏之事,最后还要祝他老人家"万寿无疆"或"万岁万万岁"!稍有不慎就有打屁股甚至砍头之祸。"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无敢喧哗失礼者。"众文武规规矩矩、肃肃静静,那刘邦坐在宝座之上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那刘邦通过这一整套礼法,得到了众臣膜拜,享受到了尊贵和威风,才乐滋滋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于是他封叔孙通官职为太常,赐五百金。刘邦从此对儒生刮目相看提拔重用,封了一大批官,叔孙通甚至做了太子老师。尝到被阿谀崇拜的美妙滋味后,刘邦为表达对儒家的敬意,就亲自到泰山祭奠孔子。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这句话,精彩极了!老百姓首先要尊官老爷。因为官乃"民之父母",是老百姓头上的"天"。著名的"十恶不赦"罪里就有一条"大不敬"罪。谁敢对官老爷"大不敬"一下试试?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所以如果谁可以统治一群人,他就会感到自豪;如果可以统治一国人,就会感到自己很伟大。
  牧童为什么不感到自己伟大?因为他统治的是一群低等动物,因为猪马牛羊不会对他下跪叩头,阿谀奉承,行赂送礼,让他飘飘欲仙。
  官员感到自己伟大,就是因为统治的对象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予,人也;彼,人也;众而尊我,其乐何如?"虽然都是人,但官却能让"他人"听自己使唤,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俯首贴耳献忠心,颂扬丰功伟绩,他怎能不自豪和骄傲?
  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礼者,尊人也",其核心就是尊敬上级和长者。"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03 16:09回复
    对啊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7-25 10:09
    回复
      对了,关于三纲五常的论述,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在 儒教(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本书里做出过较为详明的解说,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5-24 2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