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睡半晚吧 关注:73贴子:8,333
  • 7回复贴,共1

【影评】浅析金枝玉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4-06-28 20:20回复
    写这样一篇文章,我构思了很久。
    起初决定要写的原因,是应承过在考后要有个文字方面的交代——而在取材上的灵感始终没有出现的情况下,我纠结过《春光乍泄》,考虑过《阿飞正传》,也尝试过《夜半歌声》,皆未果。在我心目中,前几者确然是很好对象,而“前人之述备矣”,作为我也是多说无益,由此,便想到了《金枝玉叶》这不知为何解析不多的电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贴近哥哥的社会角色,希望能通过我的评论裨补缺漏。
    【以下皆为无图模式】
    第一部分:关于港人意识
    1、 居所的私人空间意识
    2、 名与利与乐的摇摆
    3、 最“潮”的保守
    4、 恐高与自我放逐
    第二部分:关于性别意识及爱情观
    1、 易服与自我认同
    2、 需遮掩的亚当夏娃
    3、 被寄予爱恋的小白兔
    4、 《谈恋爱》中的价值观
    第三部分:关于名人观
    1、 选秀的断想
    2、 道德与自我影射
    3、 那些平凡和伟大
    第四部分:我所爱的他,我所爱的香港


    IP属地:上海2楼2014-06-28 20:20
    回复
      2、 名与利与乐的摇摆
      我曾感慨于林子颖和顾家明两者之间地位的起落。故事的一开始,林子颖是市井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追星女孩,然后阴差阳错(关于这点我一直很想吐槽- -)地进入娱乐圈,与名人结识,从而陷入爱河——至此,他们关系开始平等;到了同居以后,林子颖一炮而红,而家明则陷入瓶颈一蹶不振,从而在大浪淘沙的娱乐圈里逐渐销声匿迹,走向“颠龙倒凤”的相处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名与利限制了、或者决定了“乐”,让快乐难以取决于自身,是圈内人最大的无奈。
      去年曾在《南都周刊》里读到关于娱乐人的隐私权的问题,其中提到类似的表达,即“在苦乐间协调,达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其中要求的是双方面的守则和隐忍,实际上更多的应是苦中作乐,“乐”从来不是陷入不尽的数字攀比、被唾沫星子淹死的人的生活主基调。
      生活渐渐成了人们所要求的样子,郎才女貌、相敬如宾、衣食不愁、物质充裕,自己的角色也在各自yy中成为了合适的角色带入,以达到粉丝或普通人所期许而达不到的名利双收、无忧无虑。这种教科书式的人生,条条框框地做好了所有的规划,不需要主观的想法、不需要个人的决断,也限制了思想的放逐。
      由顾家明、玫瑰和林子颖的三角关系来看待生活,我们基本无法判别到底哪种表现是三角关系的定式,哪种是由性别带来的误导和变式。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他们的生活多少暴露在镁光灯下,享受着盛名之下的成就感,背负着舆论的监督和导向。
      在娱乐圈这个词里,定语是“娱乐”,故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必然是首先要有娱乐精神(主要是娱乐他人),其次再是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圈子。不论是颁奖典礼还是灌录唱片,是出行还是居家,都要有自命名为“道德”的顾虑,然后,恋爱提早成为了责任,分手成为了负心——在被放大化的、额为附加的道德要求下,要活成自己很难。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在表现娱乐人生存现状的基础上,也是对自我探寻,不断寻找本我的奋斗史。


      IP属地:上海4楼2014-06-28 20:21
      回复
        3、 最“潮”的保守
        反观顾家明的心理,在爱情观等方面,初始状态无疑是保守的。
        在普遍认同的相处方式中,实际上既不同于家明玫瑰,又不同于家明和林子颖的“倒置”,理应遵循着普遍规律,男耕女织,保有婚前不逾矩、婚后相敬如宾的认同,以保证在往后的几十年中和谐相处,不会出现大的裂缝。
        在选择玫瑰和选择林子颖之间,前者是长期社会、心理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而后者却是归于原始、趋于纯净,带有明显的自我重新认知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由人类的心理发展而观之,从探索到平衡,从平衡中又产生不安定因素,由此破坏,再找到新的平衡,无疑的,家明玫瑰的交往是在保守观念收到冲击后的缓冲期,是失衡与平衡的兼容。而后者,相对的,是从失衡过度到平衡的形成期,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波折多难后的成熟选择,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性别意识模糊这一点上,说是发展还是回环实际上都不确切。所谓发展,应该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依仗其稳定性而谋求更一步的、不重复的处境,而它客观上是重复的;而所谓回环,只是单一的重复,忽略了其中的种种因素的不确定性——或者,所谓“潮”和保守,都是螺旋上升的对立两面吧。


        IP属地:上海5楼2014-06-28 20:21
        回复
          4、 恐高与自我放逐
          前文我已分析过幽闭恐惧症。
          恐高,作为另一种心理状态的集中表现,是探究顾家明心理的另一个切入角度。
          大多数人都做过关于高处坠落的梦,而后惊醒,发现那一次坠落毫无来由、由此产生了相应的惶恐,认为不论是逃离还是对抗,这种结果都无法避免——进而反应到精神状态上,使大多数人都有有意无意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恐高。科学家指出,这是现代都市人的普遍生理体验。
          落实到“都市”两个字上,则演化出了这样的观点:是否是因为顾家明处于新浪潮之中、都市森林之中、各式变革之中,才产生这样的心理。我认为这点是可以演绎出的。
          苏轼早有言:高处不胜寒。其中体现出的既是对地位身份上升的渴求,又是对一个绝对的高度的畏惧,是矛盾又有理可循的状态,是恐高的外在表现下的内在解答。
          对于自我放逐这个概念,于恐高相对,从对高度的畏惧上演化出纵向发展的愿景。
          顾生为了挽回一段感情,从家里一路狂奔到机场、登上飞机、吐露心迹,这时候开往非洲的飞机起飞,高度上升、距离拉长,对于他对“高远”的要求来说是失衡的。
          但是直接结果无非是一个放逐。高也好,远也罢,都是通过改变空间来改变精神状态,唯一不同的,只是人类尙不适应飞翔,但却适应扩展和迁徙吧。


          IP属地:上海6楼2014-06-28 20:22
          回复
            第二部分:关于性别意识及爱情观
            1、 易服与自我认同
            在玫瑰和林子颖的raveparty上,各自都有一个易服的概念,即通过选择角色、角色扮演,以演绎一个违背常识、违背道德、违背原本的内在外在认同的社会角色,从对异端的探奇中实现自我满足。
            在两次选择中,顾家明扮演过两个角色,第一次是亚当,是玫瑰选择的,第二次是类似于正常人的角色(一说科学怪人?——有待考察)。而相应的,第一次玫瑰的扮相不甚明确(粗略看貌似是性//感的女性角色),第二次的时候,林子颖扮成了斑马。在我看来,或者有某些隐喻,关于梦想,关于认同。
            玫瑰的想法尙不明,是为了明确与家明间的男女关系还是为了调侃,是为了派对的尽兴还是一时的突发奇想,都是有可能,或者兼而有之的。故家明的扮相难以说明其主观性。
            而关于亚当夏娃我在下一节中会另外阐释。
            但是在林子颖的派对上,扮成斑马的林子颖是进门后才出现的,做出的选择是顾家明自己的。在角色的选择上,没有体现出他明显的倾向,更多的只是安于现状,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从林子颖和方艳梅的不约而同上,反应出角色选择及自我认同的两种考虑因素:一种是已知,一种是未知。
            这为研究提示了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说顾家明自我认同中的“选择平凡”是主导因素,那么他的真实状态应该是对平凡求而不得的。这与他的实际情况相契合,也反应出他对与林子颖关系的某种危机感与不满。
            但如果其主导作用的是他的现有生活,即他认为他现在的生活太过平淡,进而选择一种刺激(非洲梦),也是说得通的。
            但究竟顾家明的自我认同是怎样的呢?
            首先,他对自己的生活是存在不满的。
            从玫瑰模式过渡到林子颖模式,前者给了他充分的自由,而后者通过青涩局限了关系的正常发展。虽然说他对这两个女人都是充满爱意的,也都憧憬过将来,但是性格的不同及自我空间的保留自始至终都是他的情路上的坎,是爱人间导致交流缺失的巴别塔。而创作灵感的匮乏更是由结果成为导因,化生为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这些顾家明都是心知肚明的。
            其次,他的心中有那么些个想象,有一个基本的蓝图,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比如说,他有音乐梦,也进而有以寻找音乐为名的“非洲梦”。在爱情上,他在不断的适应中不断否定,也推导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及更加可靠的底线。
            再次,他对自己的心迹是有表达的渴望的。
            这点在他与林子颖那次萌发爱意的交流中,以及和方艳梅的关于非洲的讨论中,都有明显的表达。甚至说角色的选择,又何尝不是表达呢?


            7楼2014-06-28 20:45
            回复
              2、 道德与自我影射
              作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的王洛勇在谈及自己对角色的选择的时候,提到要选择正面的中国形象。
              这样的一种选择原本也许只是自己的一种取向,却在分析评论时被外加了件件道德的外衣,让兴趣爱好的留存变得功利而不愉快。
              我也是如此看待《金枝玉叶》中的细枝末节的表露的。
              从一贯始终的对性向的猜想和误导到生活的各种难处,从社会底层到公共空间,从未来规划到把握当下,如前文所言,他们大多是在多方面期望中在夹缝中求生,向普遍认同的道德妥协。
              两种模式的两性关系从传统的道德观边缘上非巧合的擦边球;正常恋情外的关系,即使是在情感上无限趋向于道德,但终究不着边际地掠过;又如同林子颖之类的小歌迷在以看似高不可攀的对象身上寄予特殊的情感,对公众人物做出合乎自己倾向的额外要求,不然就不高兴,甚至做出一些小破坏……点点滴滴,几乎组成了主角生活的全部,一言一行也从未逃脱出这一宏观的范畴。
              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这两个字用于指控和说教,但实际上,何为道德?
              字典上的释义冰冷固化,而其实所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发生矛盾时,就取决于两方面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孰轻孰重,因为接地气,所以它原是很微妙感性的东西。
              因此,是否有意去诠释成为了评估行为的基本要素,在传媒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取代了道德的本身含义,让人忘记了,实际上,如果在一个相当的文明程度下,这个尺度应该有自己把握。
              我们看到,顾家明在外界舆论的道德观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判断,林子颖则是在地位的剧变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并作出相应的道德观的迁移。在没有足够话语权,没有主导自身发展的情况下,他们生活于他人谱写的道德,从来不是强者。
              由此也引出了自我影射的发生,即在作品中间接地表达自我,向受众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
              拿顾家明所监制的选秀为例,他将目光着于男性,多少也有类于吴宇森电影中男性惺惺相惜的表达,而又选择了平凡有不同的小白兔林子颖,也反应了他对“女性形象”的执着,从而呼应了电影表达的男生女相的概念。
              又比如一首《追》,也总让我想起明哥歌曲《下流》中的一句“他们住在高楼,我们躺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只为吻你才低头”所表达的甘于平庸、拒绝盲目执着的观点,是与顾家明的生活得失相呼应的。
              道德与自我影射的互相牵连放置于娱乐界,总有无奈又庆幸的意味。我想,身处风口浪尖的顾家明必然会羡慕笔者这种不负责任的分析表达,经历风雨,也必然更加珍惜这样倾诉的机会,而作为我,因为远离他们的道德要求,亦相对容易固守自己的道德认同,原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而实则,我更加倾慕顾生那种听似有心无力的感怀,让寂寞亦有馀香。


              IP属地:上海12楼2014-08-03 11:44
              回复
                2、 那些平凡和伟大
                把结构与基友讨论的时候,她调侃道,这章听起来真像作文题目。
                或许真的是这样,经历了高中三年的“平民本色、精英气质”熏陶后,当我提笔,再不敢轻易对两者做出偏袒及辩证,孰轻孰重,只能承载于客观事实和自己的感慨。
                如今,我在这里探讨,实觉自己的感悟太浅,却又始终对此有些上心,对以往长辈的否定有些介怀。
                回望整个作品,对这一点的思考最终毫无疑问地集中于《追》中的一句“有了你即使平凡却最重要”,也似乎像《谈恋爱》中的价值观一样做了一个思想统领,表达着顾家明、甚至说背后的夕爷对平凡的认识和渴望。
                这是一种怎样的认识,一言蔽之,则是无奈于社会较高地位的局限,希望回归生活本质,弄清楚自己未来什么而活。张生在《我》中是这样说的,“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所表述的也无非是对生活自主权的向往,也都是题外话了。
                何为平凡,何为伟大?
                难道林子颖作为一个歌迷挥着荧光棒就是平凡,作为歌星站在领奖台上就是伟大?
                难道顾家明谱写出《追》风靡大街小巷就是伟大,而掩藏于恋人背后就是平凡?
                说“是”也多少心虚。我们大多知道不是,却表达不清一个所以然来。
                便也说,生活的强者、能让自己真正满足于现状的人就是伟大的吧。
                不置可否。
                我始终把伟大和平凡作为受环境影响的主观选择,在这次选择中,目的明确地付出越多的人越觉“不胜寒”,转而选择另外一端,如顾家明;莫名其妙地付出很多的人往往不明就里地把一切当成命数,惶惶一生,某种程度上像程蝶衣;把平凡作为原目的的人很少珍视,如林子颖。
                我始终觉得,从跌宕中走出的淡泊才是真的淡泊,拥有后才会学着放下,走过山丘再有定所,才会获得真的安然。只是说归说,路途的曲折只有当事人会懂,这也是我如何看好顾家明的后半生,如何看好顾家明和林子颖往后痛定思痛的生活,更是为何对程蝶衣的苦痛难以释怀的原因,虽说觉得收鞘处确实有所解脱,但这种回归平凡的方式似乎太过激烈了些,得到的也不曾是完整的平凡。
                往往地,看电影,渐渐发觉其主旨大多是在探讨平凡的可贵和平常心的必要性,把塑造彻头彻尾的传奇作为目的的,其立意总难深刻——因为毕竟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众所周知——于是看遍了,从其中也学会了对观念的释怀。
                不追究为何顾家明会看不清自己,不追究林子颖的小脾气,不追究他们会伤害别人的自私,不追究他们在荆棘丛中选择往回走,不再执着于未来。
                往事不要再提。
                过好当下就好,拥有让自己在末路难说后悔的一生,或许就是伟大的一种解读吧。


                IP属地:上海13楼2014-08-03 1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