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望东方周刊》:你跟康导是怎么碰到一块儿的?
兰小龙:他第一次认识我可能是看《爱尔纳突击》那个话剧,也是根据《士兵》改编的。大概2001年。老康自己也是话剧出身的,所以他特别重视舞台上下的情绪氛围。我们那个话剧做的跟士兵突击比的话远远不如,但它那个观众和演员的情绪非常热烈。
在市场上就演了四场,主要是在部队内部演。那时候我们是三团合并,战友话剧团、战友京剧团、战友歌舞团合并,所以那次每个人都觉得那是我们最后一次——就像钢七连解散一样。那次我们演出的情绪好像让坐在剧院里的老康非常激动,据我对他的了解,搞不好他比我们的演员还要激动。他应该是那时候知道我的,但我们那时候没见过面,大概小半年之后才见过对方。
因为《士兵》一开始写出来就是电视剧本,话剧是从这里面脱胎出来的。因为当时单位的任务特别赶,要一个月弄一个剧本出来,做这行出身的人知道一个月弄一个剧本出来是不可能的,我就从原来有的东西里找片段出来做。但是那时候电视剧也要拍嘛——那时的投资方不是现在的投资方——就去找老康,那次我们还是没有见到。因为那时那边能提供的制作经费达不到老康所提的要求,因为他是一个想精益求精的人。所以一直到后来这个戏放了一段时间以后,投资方都已经换了,我们才第一次见到。
我们第一次见是在shoppingmall的东来顺,好像没有什么,双方一见面就觉得很诧异。我当时很诧异,我一直把他想像成六十多岁的老头,跟石光荣年龄差不多。他看到我呢,大概我作为军人形象可能让他失望吧,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那次之后彼此之间都印象深刻,但是都不怎么把对方当朋友,我们俩可能都是那种对人比较苛刻的,尤其是对于这种可能合作的人,非常苛刻。
我们最后成为朋友是在戏拍完之后,这个戏前期都已经杀青了。开机的时候我去了,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杀青的时候我们在北京拍最后一场戏,就是高城和史今在天安门前过,那会儿我一看老康,几乎已经不认识他了。我第一次见他印象中他很白的,那时候他脸上已经全黑了,和黑鬼一样,身上的皮肤好几个颜色。那时候我一看见他就觉得特别难受,我想那一下我就把他当朋友了。
怎么说呢,刚开始因为这种苛刻大家都小心的接触,比如说拍摄的时候我尽量不在现场,剪片的时候我其实很想去看,但是我还是想,不要去了,干扰导演思维嘛。其实他剪片的地方离我家地方特别近,后来真的很想去看,因为我知道这个东西拍得挺不错的,就从演员、导演的那个投入,我其实已经非常期待了。后来跟老康说我其实还是很想去看的,他就说来啊来啊,这话一说麻烦了,从此以后我就每天坐在导演旁边看剪片。
不,我这个话不对。我第一次确定老康能把这部戏拍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可能看一个人不会去看什么专业素养啊、技巧啊,这些东西都是相对来说,这些东西可能他都有,而且相当优秀,但我觉得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记得有一次我回北京了,他们的戏正在拍,大概拍了三分之一,还不到一个月。有一次我们通电话,他正在对着剧组大发雷霆。他很少发脾气,尤其是那样的发脾气,然后我问他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啊,他说今天我们在部队拍戏,用了军队的枪,拍完以后没好好收拾,把枪往地上一扔就走了,最后是当兵的自己来收拾的。我一听觉得特别感动,他特别尊重这些东西,我觉得有这种心态才能把戏拍好。我可以说一句话,我们自己军队的导演有相当一部分恐怕都做不到他这样子的尊重。
兰小龙:他第一次认识我可能是看《爱尔纳突击》那个话剧,也是根据《士兵》改编的。大概2001年。老康自己也是话剧出身的,所以他特别重视舞台上下的情绪氛围。我们那个话剧做的跟士兵突击比的话远远不如,但它那个观众和演员的情绪非常热烈。
在市场上就演了四场,主要是在部队内部演。那时候我们是三团合并,战友话剧团、战友京剧团、战友歌舞团合并,所以那次每个人都觉得那是我们最后一次——就像钢七连解散一样。那次我们演出的情绪好像让坐在剧院里的老康非常激动,据我对他的了解,搞不好他比我们的演员还要激动。他应该是那时候知道我的,但我们那时候没见过面,大概小半年之后才见过对方。
因为《士兵》一开始写出来就是电视剧本,话剧是从这里面脱胎出来的。因为当时单位的任务特别赶,要一个月弄一个剧本出来,做这行出身的人知道一个月弄一个剧本出来是不可能的,我就从原来有的东西里找片段出来做。但是那时候电视剧也要拍嘛——那时的投资方不是现在的投资方——就去找老康,那次我们还是没有见到。因为那时那边能提供的制作经费达不到老康所提的要求,因为他是一个想精益求精的人。所以一直到后来这个戏放了一段时间以后,投资方都已经换了,我们才第一次见到。
我们第一次见是在shoppingmall的东来顺,好像没有什么,双方一见面就觉得很诧异。我当时很诧异,我一直把他想像成六十多岁的老头,跟石光荣年龄差不多。他看到我呢,大概我作为军人形象可能让他失望吧,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那次之后彼此之间都印象深刻,但是都不怎么把对方当朋友,我们俩可能都是那种对人比较苛刻的,尤其是对于这种可能合作的人,非常苛刻。
我们最后成为朋友是在戏拍完之后,这个戏前期都已经杀青了。开机的时候我去了,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杀青的时候我们在北京拍最后一场戏,就是高城和史今在天安门前过,那会儿我一看老康,几乎已经不认识他了。我第一次见他印象中他很白的,那时候他脸上已经全黑了,和黑鬼一样,身上的皮肤好几个颜色。那时候我一看见他就觉得特别难受,我想那一下我就把他当朋友了。
怎么说呢,刚开始因为这种苛刻大家都小心的接触,比如说拍摄的时候我尽量不在现场,剪片的时候我其实很想去看,但是我还是想,不要去了,干扰导演思维嘛。其实他剪片的地方离我家地方特别近,后来真的很想去看,因为我知道这个东西拍得挺不错的,就从演员、导演的那个投入,我其实已经非常期待了。后来跟老康说我其实还是很想去看的,他就说来啊来啊,这话一说麻烦了,从此以后我就每天坐在导演旁边看剪片。
不,我这个话不对。我第一次确定老康能把这部戏拍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可能看一个人不会去看什么专业素养啊、技巧啊,这些东西都是相对来说,这些东西可能他都有,而且相当优秀,但我觉得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记得有一次我回北京了,他们的戏正在拍,大概拍了三分之一,还不到一个月。有一次我们通电话,他正在对着剧组大发雷霆。他很少发脾气,尤其是那样的发脾气,然后我问他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啊,他说今天我们在部队拍戏,用了军队的枪,拍完以后没好好收拾,把枪往地上一扔就走了,最后是当兵的自己来收拾的。我一听觉得特别感动,他特别尊重这些东西,我觉得有这种心态才能把戏拍好。我可以说一句话,我们自己军队的导演有相当一部分恐怕都做不到他这样子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