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复兴吧 关注:374贴子:15,309
  • 18回复贴,共1

―--*◆「龙腾华夏」泉州曾经被阿拉伯人祸害上百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泉州清净寺,它是经历亦思巴奚战乱和明初动乱后泉州仅存的古清真寺


1楼2014-06-19 22:50回复
    蒲寿庚祖上来自大食(阿拉伯),因贸易移居位于今天越南中南部的占城国,后来华定居广州,南宋后期又移居泉州(刺桐),拥有巨舶多艘,豪富闻名远近。南宋末年,宽仁的宋庭不忌蒲寿庚的番人身份,任命蒲寿庚为泉州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而且近三十年信任不变,恩宠有加。可以说蒲寿庚及其家族,包括泉州一带的穆斯林,都身受华夏宋庭的莫大恩惠。
      有蒲寿庚出头,泉州城内的大多数穆斯 林也顺理成章地忘却民族仇恨,忘却华夏恩义,享受二等帮凶的乐趣去了。
      1276年,蒲寿庚将泉州献与元庭,忽必烈得到这一东方大港,富庶重城,不由得欣喜若狂,对蒲寿庚赏封不断,先后任命他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福建省参知政事、江淮行省中书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等官职。蒲寿庚也投桃报李,赤膊上阵,用宋人的鲜血向蒙古主子表忠心。
      蒲寿庚降元大失泉州民心,为了维护其无耻统治,蒲寿庚在元军帮助下,投降后随即在泉州城内外展开了大屠杀,心系汉室却手无寸铁的万余百姓被元军夺去了性命。
      之后,张世杰护卫南宋二帝南逃福建,蒲寿庚自然是闭门不纳,而且还与元军配合,内外夹击张世杰,张世杰无奈继续南逃。


    5楼2014-06-19 22:53
    收起回复
      泉州许氏家族起义兵抗击蒲寿庚,掩护二帝南逃,被蒲寿庚几乎灭族。“元兵实行剿乡灭族策略,不仅火烧晋江许汉青、许夫人的家乡许宅巷、陈厝坑,迫使二乡的许、陈、曾三姓族人四处奔逃。南诏许姓氏族因事牵抗元,亦惨遭清剿杀戮,几于灭族。”
        泉州清源少林寺僧众反蒲寿庚之降元,遭蒲寿庚和元将奇握温思的镇丄压,他们率元军万人冲进少林,千余僧众被屠,只剩数十人逃出。
        蒲寿庚的降元,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地方精英集团在支持他。他们对当地的政治和防务,都有很大的左右力量,如世居泉州、三代武卫左翼军统领夏璟,有调遣泉州军队之权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永春县达鲁花赤的林纯子,“以全城功归诸故家”的颜伯录,蒲寿庚的党羽孙胜夫、尤永贤、王与、金泳等。
        蒲寿庚降元,以所拥有的海舶交元军进攻残余宋师。元军将领董文炳率部抵泉时,擅解所佩金虎符赠蒲寿庚,此举事后得到元世祖的嘉许。元廷授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据杨清江、陈苍松《福建市舶司人物录》考证,蒲寿庚在元·至元十三年也只做了一年市舶提举,第二年即至元十四年换为忙古带。)


      6楼2014-06-19 22:53
      回复
        尽杀南外宗室
          蒲寿庚降元后,尽杀南宋宗室
          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记:“宋主昰舟至泉,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或劝世杰留寿庚,则凡海舶不令自随,世杰不从,纵之归。继而舟不足,共掠其赀,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
          《闽书》云:蒲寿庚“尽杀准军、宗子之在城者。”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遗》云:“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但蒲寿庚究竟杀了多少人,历史资料说法不一。
          宋宗室太祖派十二世孙赵由在元末完成的《璿源图谱》中说:“……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悉为其(蒲寿庚)害。”
          郑思肖《心史》说:“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
          《永春云台赵氏族谱》记杀五千余人 。
          赵氏《南外天源族谱》记杀三千人 。
          《宋史》说二千三百余人。
          《泉州府志·纪兵》说:“尽害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备极惨毒。”
          日本·桑原氏《蒲寿庚考》引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说:“尽杀宗室千余人……此当仅为男子能执武器者。”
          据王寒枫《关于蒲寿庚几个问题的探讨》考证,估计蒲寿庚大概屠杀了六、七千人。其中: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明·阳思谦《泉州府志》说,绍定间[1228—1233年]南外宗室有三千三百余人),淮兵二千五百人,士大夫不知数。


        7楼2014-06-19 22:54
        回复
          明朝对色目人和蒲氏家族的惩罚
          朱元璋十分痛恨泉州色目人背叛宋朝的事件,明洪武七年,朱元璋大赦天下书中唯有规定,所有残余泉州色目人后裔全部充军。后代只能为奴为妓,不得入仕登科。此令使得泉州色目人只能改姓埋名。今天已经基本找不到当年色目人在泉州的后裔。
          朱元璋由于蒲守庚事件,对于色目人始终保持巨大的戒心。有人认为,蓝玉一案,实际上就是朱元璋借机除尽朝廷中色目人的一次行动。而在平定云南等地的元朝残余势力时,对色目人也十分严酷,比如明朝将军沐英进入云南后,一次性就将俘获的3万色目人男童全数阉割,”以绝后患“。明廷还规定,色目蒙古人必须和汉人通婚,而不得和本族结婚,否则就发配为奴。


          9楼2014-06-19 22:56
          回复
            泉州1998年发现大量墓盖石 曾是阿拉伯人聚居地

            当时墓盖石出土现场(翻拍)

            □早报记者 张素萍 文/图
            1998年9月15日,泉州市区津淮街津头埔旧城改造工地发现26座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墓盖石。


            10楼2014-06-19 22:57
            收起回复
              “墓盖石被用作地基”
              据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王连茂回忆,1998年9月,泉州市相关部门在津淮街津头埔地段铺设下水管道。“我们知道那片区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在泉州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所以,泉州海交馆一开始就派出考古队成员24小时轮流值班,在工地上‘盯’着。”王连茂说,津淮街津头埔是旧时泉州古城门通淮门所在之地,过去这里就曾发现很多伊斯兰教墓葬、文物。
              “15日傍晚,现场考古人员打电话报告说:‘挖到好几座伊斯兰教墓盖石’!”接到消息后,王连茂和海交馆其他考古人员立马赶赴现场考察。经过认真研究,考古人员在长约20米的地下通道,发现了2行、密密匝匝一个接一个渐次排开的墓盖石,有26座!
              通过调查得知,原先这个地段地面上是一座寺庙,考古人员推测当时在建寺庙时,这些墓盖石被当地人搬来当作地基用的石头,“它们不是原墓葬,已经被移动过了,而且现场还发现这些墓盖石的最底层是海泥。如果是原墓葬,那么底层应该有用砖头、石头砌成的墓圹,因为墓盖石是墓葬的地面标志,墓圹才是真正埋葬尸体的地方,当时这些墓盖石大多是2块或3块叠在一起,很明显是把墓盖石当作基石用了。”


              11楼2014-06-19 22:57
              回复
                附近又挖出大批墓盖石
                这些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墓盖石面世后,引起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这一重大发现。随后,海交馆又请来挖土机,在津头埔附近的一水池继续挖掘,又挖到一批墓盖石,加上此前的26座,一共有60座!王连茂说,这些墓盖石足以令人相信:这里曾是阿拉伯人主要聚居地之一。“这是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出现伊斯兰教墓盖石最多的一次!”此次挖掘使得泉州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墓盖石增至100座,位列全国首位。这些珍贵的墓盖石被珍藏在泉州海交馆伊斯兰陈列馆中,供人欣赏学习。


                12楼2014-06-19 22:58
                回复
                  云南浙江广东与华北乃至西北的汉族应该学习福建人民对付某教


                  13楼2014-06-20 00:18
                  收起回复
                    邪恶的见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6-20 10:26
                    回复
                      涨姿势了...


                      17楼2014-06-28 11:40
                      回复
                        没什么卵用,元末当时刺桐城里面的色目人和蒙古人继续支持元朝,然后全部被朱元璋屠城,还有在云南非常多的色目人也早元末遭到大规模屠杀


                        IP属地:安徽20楼2017-06-03 23: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