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那就是《影响力》了。
新浪图书对它的介绍是:
史上最强大、最震摄人心、最诡谲的心理学畅销书。没有之一。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7b6b8e65e6034a829e2b889fb1249d9/1dff82f5e0fe992502a258b736a85edf8fb17185.jpg)
引言:
现在我可以坦白承认了,我这一辈子,一直是个容易上当的家伙。
![](http://tb2.bdstatic.com/tb/editor/images/face/i_f09.png?t=20140602)
在记忆所及的岁月里,我总是容易被小贩、筹款人、这样那样的运营商当成好捏的柿子。
![](http://tb2.bdstatic.com/tb/editor/images/face/i_f12.png?t=20140602)
是的,这些人里只有一部分动机不大光彩,其他人——比如慈善机构的代表——都有着崇高的目的。我发现自己老是会订些根本不想要的杂志,或是买下环卫工人舞会的门票——这种事情出现的频率之高,让我自己都感到吃惊。兴许,我这种一贯的傻瓜蛋状态,解释了我为什么会对研究顺从性感兴趣: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了“行”?
![](http://tb2.bdstatic.com/tb/editor/images/face/i_f15.png?t=20140602)
哪些技术能最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带来这样的顺从性?我想搞清楚,为什么相同的请求,按某种方式说出来会遭到拒绝,稍微换种方式说却会一帆风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