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百花吧 关注:616贴子:5,909
  • 4回复贴,共1

【花开四季】二泉映月回忆版观后感(慎入)——陶痷门下曼殊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6-09 10:44回复
    二泉映月回忆版观后感(慎入)
    来自新浪微博——@陶庵门下曼殊君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写一写二泉映月的观后感。茅迷一只,难免主观。
    第二次在杭州看茅的戏,想起上一次还是两年前的封箱西厢记,尚在大学,准备毕业答辩。作为后百花时代的粉,我对西厢并无太大的情结,但借那次演出,窥到了茅年轻时代的一些风姿,本本分分,文文气气,癫狂显山露水,仍在框架之内。他们迷恋的那个时期的茅,确实是迷人的,清风怀抱,明月风标,观之不足。
    但我却不会因为五女,西厢,陆唐而满足,对,我是被梁祝和藏书带成猫咪的人。虽然五女小时候就看了,但那个故事,不足以吸引我关注这个剧团和里面的人。
    (博主就是这么叛逆的人,大概这也是我欣赏茅的契机,她也不循规蹈矩,这就叫一拍即合,X味相投)
    看戏之前我有意屏蔽所有剧透和剧照,甚至连百度百科里的阿炳都没有去了解。只知道这个人和无锡有关,拉了一首二泉映月,那曲子悲瑟瑟,惨戚戚,不忍多听。(我听过赵大叔唱的版本,鸡皮疙瘩至今没捡回来)。╮(╯▽╰)╭
    这一次只我孤身去看戏,身边的朋友都犹豫了,或是因为私事,或是因为上一次江南好人的失望。而我呢,抱着一种难以言明的心态到了杭州,好久没看越剧,起码,百花让我看不下去别的剧团的戏了(注意是看,听的话还行,博主把听戏和看戏分的比较清楚)。
    坐下时戏已开场,女声吟唱好不凄切动人,背景布置让我眼前一亮,总算回归了古风,淡雅悦目,简单大方。起码,不会让人眼花,而抓不住风格基调。


    2楼2014-06-09 10:46
    回复
      茅不是马上出场,而是由茶馆中的众人说起,引出来的。
      这茶馆里有各色人等,三教九流,都是小人物。(孔乙己的调子出来了)
      有印象的是夏11的风尘女子,张聿的哭丧婆,老魏的小贩(是不是老魏?后来用毕派来唱的),江瑶的出场引起了第一次大的掌声,我对她情感不深,不过扮相好看,端正挺拔,唱的范派(别和上越的粗放型比,我喜欢集约型,想起我的初恋白银飞,其实这两人没关系,括号内可不看)。而后,茅出场,小天师时期,眉目俊秀,了无心事,人物感拿捏得正好,比演梁山伯的状态要好。(我想起邹小龙时期的茅,真的,眉眼间的天真单纯,如出一辙)。造型披发是真实还原还是什么?不喜,叫头出场以前就有,百试不爽。茅的嗓子现下就那样了,还算正常。
      而后贝贝的董催弟(我百度之后才明白这是真实的名字,不是恶搞董老爹)出场,江,茅,陈三人在场上形成一种微妙的代入感(这真的不是转世后的赵来报复陆唐么!)
      阿炳年少得意,技高一筹,让天佑出丑。(请代入陆游对陆仲高)。茅的嘚瑟请脑补张生唐伯虎。
      故事的第一个高潮来自阿炳私生子身份的揭露。
      因为得知真相和父亲决裂,离开雷尊殿,那个后世传说中的阿炳就慢慢显露了。
      我的纠结也开始了,我不知道阿炳的观念如何,但因为父亲隐瞒而产生隔阂,继而出走,放浪形骸,自暴自弃的理由太牵强了,缺乏母爱,对父亲失望怨恨,怎么转化成对自我的放逐,对人事的游戏呢?天佑引诱姑且算一个原因,我觉得说服力还是不够。
      这一场有青楼女子和茅互动的戏,不喜欢。(我不希望戏里的女性总是以下等身份和不被尊重的角色出现,个人因素)


      3楼2014-06-09 10:47
      回复
        第二个高潮来自风流快活时阿炳突然失明。这个失明并无着重的音效来强调,而是忽然性的,暗幕,紧接着就是阿炳的心理过程。
        理所当然,董催弟因为受过他恩惠而成为了贴身保姆。(请脑补男版春琴和女版佐助)
        茅有几段尹派唱腔,唱的还行。状态和2年前西厢差不多,是我看过的还算好的。(一个脑残粉的角度,耳朵派的标准就不同了)。
        中间我记忆模糊,直接说天佑去参军吧。
        这里张的哭丧婆挺出彩,用袁派唱出了彩旦的喜感和个性。
        我觉得天佑的大义凛然不太合理,之前他并没有给出赤子仁心的隐形性格展现。虽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天佑的转变和高大上,也不符合我的逻辑。
        倒是阿炳始终冷眼旁观,借琴声嬉笑怒骂。沉郁悲凉间,倒有些况味。披发造型依然不太喜欢,白衣不错,二胡拉的有架势。
        天佑死了在意料之中,一般都是这样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结果。(怎么去死的是太子丹不是荆轲?抱歉寒情乱入)
        我对天佑死去的悲情渲染不感冒,因为这个人在我心中的分量可有可无,不值得为之感慨。于是,这也就造成了下面阿炳情绪突变,我又不太理解的状态。
        ……


        4楼2014-06-09 10:47
        回复
          然后直接说最后重返雷尊殿。
          这是我最大的疑惑,就是他爹的死和遗物怎么成了救赎阿炳的原因?
          我对剧中的亲情线始终游离,母亲和父亲的存在感很弱,我无法完成心理过程。也不觉得这能成为阿炳和二泉映月之间的连接线。请编剧回炉。
          雷尊殿中用阿炳与小时候的自己对话的方式唤起了他的初心,此段设定不错。虽已经见过,但仍受用。
          击鼓声,道观木鱼声很好听,大气静心,和背景音乐的吟唱,二泉曲子,无锡景共同组成了戏文的基调,风格和人物内心抒发的载体。
          最后阿炳拿回了已经扔掉的胡琴,拉起了二泉。于是二泉是戏文的结果而不是主题。
          最后一幕的美感不消多说,全场雷动。而我虽为之神夺,但也腹诽,需要这么浪漫主义么。让人安安静静的和阿炳一同沉入二泉的氛围,以沉醉换取悲凉之感,也好啊。大喜大悲之后,心境转为平淡,是我目前认为最好的故事结尾情绪。
          戏文结束之后,倒是给了这样的氛围,二泉的曲子一直循环,悲凉却不悲惨,这个调子我喜欢。百花的谢幕不需多说了。用心,尽情,态度诚恳。
          另外,这戏的无锡元素很多,小曲,茶馆,方言,生活细节都能给人真实感,看来那次采风受益良多啊。
          最后说一点很私人的想法,我觉得这个戏茅的表演串起了她演过的许多角色特质,仿佛一条时间线,把她不同时代的人物感都展现出来了,以至于阿炳成为了一个让人可以怀旧,可以对照,可以无障碍评价的角色。这样,倒是不疏离了。
          戏是第一版,还是需要改的。言尽于此。
          继续爱茅爱百花。啊对了,那句且向泉中唱月明。写的走心!


          5楼2014-06-09 1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