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去天涯吧 关注:41贴子:766
  • 11回复贴,共1
@雪羽飞翔
转帖雪羽诗友之学习心得,以供其他学者参考,再比谢过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6-07 23:42回复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全诗诗境平易,无一点安排痕迹,全诗紧凑,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学诗先学白元体。只是建议。
    此诗毫不起眼,但平凡之中,手法却独树一格。首句是触觉,二句视觉,三句心理,四句听觉。全诗并未直接写雪的白轻,夜静,仅侧面描写,使人身临其境,值得初学者学习。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6-07 23:43
    回复
      第0001天
      学诗当先学七言,自然要先学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王龙标,王江宁。我是照唐诗鉴赏学的。复粘无意思,自己的理解足矣。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一句,首句起,渲染到位,让我想起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那首。色彩的运用,黑白青对景的勾勒,想起了千里莺啼绿映红。
      第二句,承到战场上来,孤城。
      第三句,高度概括,常语的运用,神了。
      第四句,直抒胸意,毫无做作。
      全诗结构紧凑,无华丽语句,读来使人备感沧凉。
      此学布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6-07 23:48
      回复
        第0002天
        从军行第一首王昌龄
        烽火台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仔细体会作者的起承转合,由景物步步转到闺愁上来。还有整体的看触听思,全方面描写,值得学习。
        第一句,简单自然,类似打油,易于接受。想到了哪句?孤山寺北贾亭西。
        第二句,了了七字,内容极丰,是我努力的方向。点明时间季节地点心情,海即青海湖。
        第三句,更,使上下紧凑。想到哪句?更著风和雨,更喜岷山千里雪。笛,出律了吗?没有,平水不出,记住bfgjzzh,二声都属仄。关山月,曲名。
        第四句,无那,无奈。不说自己思家人,而说家人思自己,手法值得学习。金闺,代指妻子。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6-07 23:49
        回复
          是该好好学习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6-08 06:22
          收起回复
            第0003天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以事起,再抒情,终景收。读来感觉前三句连系紧密,由新声,总是一转,到旧别情,再撩乱边愁,及听不尽,一气呵成。末句,以景收尾,看似脱节,但细品,此景蕴情丰富,秋月,思家之意象,长城,建功立业之意象,正是军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无怪乎前人评之“诗之最上乘”。
            以【景收全篇,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手法。前时读到一首以景结尾的送别诗“寒鸦飞尽水悠悠”,也是这种手法,给人感觉回味无限,越品越有味。下边具体分析。
            第一句,起之以军中常见情景,平淡无奇。
            第二句,转折有力,关山月曲名。新旧相呼应。
            第三句,更深一层。边愁本自心中,今听关山曲,愁更深。而听不尽三字,双关,想听,还是不想听?【前三句的联系手法也值得学习】
            第四句,全诗亮点,经过前三句的铺垫,情至深处,举头望月,又能生出怎样的感情?当真让人品味无限。
            感情刻画淋漓尽致,读之历历在目,读完回味无穷。这就是七绝圣手的境界!
            对比一首送别诗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暮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你能比较比两首诗的异同点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6-08 07:41
            回复
              第0005天
              从军行 其三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书接上回】
              王昌龄的诗,起承转合,节奏清晰。七绝之一道,都是把要表达的意思放到第四句,这就要考查诗人如何从开头,一步步的引到自己的观点上来。读圣手的七绝,如览胜景,高低皆宜,易于理解,且越品越有味道。这首诗是这样一条主线,从黄叶,到战场,到表请,再到表达出自己的真正观点建议,诗人正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使人读来不至于高高在上,随诗人的笔迹,一步步领会到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才是一篇达标的七绝作品。现在有很多新手写诗领会不到【起承转合的节奏】,导致所写的诗难以入目。
              【拗救】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中仄平平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我们仔细观察出句中的第五字和第六字,依据二四六分明的观点,第五字用平第六字应该是仄才对,但这里却用了平,这其实是拗救中的自救。
              正格的平仄应该是这样:
              表请回军尘掩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把第五字和六字的平仄互换,这种救法有限制。【只能用在出句中,且第三四字必须是平(七言诗),或者是第一二字必须是平(五言诗)】。
              下边举几例,供大家理解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中仄平平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日暮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中仄平平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平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平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科普】中华新韵是现你普通话,平水韵应该算是古代普通话了。我是北方人,标准普通话,所以在学入声时,格外吃力,而南方人用入声则很容易,因为他们那的方言有很多还保留着古代的读音。
              【场的声调问题】
              “场”在平水韵中属平声。
              场是多音字,二声和三声,但是现在二声渐渐少了。举例以说明。
              华而街下了一场雨。下了一场冰雹。(两个场你怎么读?其中在33声连读时还会有变调)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个场到底是几声?)
              【对比】你能找出两首诗中的异同点吗?
              关城榆叶早疏黄, 岭表长风咽夕阳,
              日暮云沙古战场。 涛声淘洗旧刀枪。
              表请回军掩尘骨, 江山如画犹无奈,
              莫教兵士哭龙荒。 只与英雄作战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6-08 07:43
              回复
                第0006天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作品鉴赏
                读之畅快人心,诗句似一气呵成,看到此诗不由想起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简洁明了,易记易懂,格律工整。
                下边逐句赏析
                第一句,由自然现象入手。夸张手法的运用,不由想起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景烘托战争氛围的凝重。
                第二句,写军队的行动。以红旗代整个军队,手法巧妙。虽非直接写人,而人的行动早已跃然纸上。
                【分歧】前两句,鉴赏家有分歧,一说风沙是自然现象的恶劣,半卷红旗形容军队的渺小。一说风沙是行军导致的,显示出军士们势气高涨。两者都说一二句中利用了倒装,手法同《青海长云暗雪山》那首一样。我个人认为,首句是一幅底幕,后边的事情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一首诗有什么样的气势,完全由第一句决定。】(当然绝对了点)
                第三句,并没有言明战斗的激烈,只夜战两字一代而过,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
                第四句,即激战的结果,这才是振奋人心的地方,诗到此戛然而止,让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学到了什么】
                1.首句氛围的渲染。
                2.以点代全的描写。
                3.只言片语的概述。
                4.高潮处戛然而止。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绘之景于诗中,抒不尽之情于言外。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6-08 07:44
                回复
                  第0004天
                  从军行 其三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较前几首相比,第三首并不出众,所以赏析中并没有收录。个别词语不易理解,做解释如下。
                  【注释】:
                  1.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 表:上表,上书。
                  4.掩尘骨 :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5. 龙荒:荒原.
                  【赏析】这首诗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描写一阵大风吹过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当时的战争有多么的惨烈,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以下【个人见解】
                  第一句,以城中的榆叶入诗,诗人发现榆叶已黄,叶落归根,引发思绪,将士战死沙场,忠骨何时归乡。此句看似平常,实则正是因诗人心中时时忧虑军士,才睹物伤情。细品第一句,竟觉这才是全诗最精彩之处。以榆叶暗喻军士。早字更使人心伤。
                  第二句,渲染气氛。日暮,风沙,战场,多么凄凉的景象。
                  第三句,诗人欲采取实际行动,奈何无法擅自作主,唯有上表请奏。
                  第四句,即是上表的目的。
                  【学到的手法】意象的选取需有共性,能引发深思,忌无脑堆意象。
                  【未完】明日继续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6-08 22:42
                  回复
                    第0007天
                    从军行七首之六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因本人不谙平水,新韵读来总觉不爽,个别词语今人难懂,估计这就是为什么它不出名的原因吧。所以我【写诗都浅显易懂,主张诗句自然成,杜绝使用生僻字】。
                    注释:
                    [1]本篇描写了一个志在杀敌保边疆的英雄形象。
                    [2]胡瓶:西域出产的一种储水器。落膊:挎在胳膊上。落,通络。薄汗:健马名。
                    [3]碎叶城:古城名,因城临碎叶水而得名,故址在今吉尔吉斯国托克马克城附近,曾是唐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治所所在地。
                    [4]明:白天。
                    敕(chì):皇帝的诏书。
                    星驰:星夜奔驰。
                    封宝剑:赐给尚方宝剑,作为封官的凭证。
                    [5]楼兰:古国名。
                    译文:
                    胳膊上挎着胡瓶骑着骏马,
                    秋天的碎叶城西边月亮正圆。
                    白天敕令赐给宝剑星夜便奔驰,
                    告别君王只一夜便攻取了楼兰。
                    【品诗】
                    第一句,描绘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肩挎水壶骑骏马。
                    第二句,秋月团,读来顿起思乡意。【诗人为何要引入秋月?】
                    第三句,拼凑感严重,读来难懂,要不是看注释还真不懂。
                    第四句,有些【夸张】,这算是畅想吧。
                    纵观全诗,感觉秋月下将军壮志满怀,建功立业,指月可待。另一层面,秋月团,让人体会到将军内心的一缕乡愁,这更督促将军早日凯旋。
                    【学到了什么】
                    1.写诗贵在自然易懂。
                    2.关键意象的引入可加深诗的内涵。
                    3.适度的夸张可增加几分色彩。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6-08 22:43
                    回复
                      第0008天
                      从军行七首之七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
                        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玉门关山峦几千重,
                      山北山南都是烽火台。
                      人在远远的戍亭上守望着烽火,
                      深山中只听见马蹄声却不见踪影。
                      【细品】
                      第一句,极目远山无边际,从所见远山入诗,适度夸张。
                      第二句,山既大,则烽火台亦不在少数,所以戍守的军士更多。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多少征夫远离家乡!
                      第三句,诗人目光回收,描写不远处的戍台。这个远,应该是说戍台和烽火台的距离。
                      第四句,对上句做出解释,由于山峦遮挡,无法直接看到敌人,所以要时时关注烽火台的动向。
                      全诗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静态画面,远近结合,虚实结合。读罢全诗,一幅水墨画浮现在眼前。(当然王昌龄的绘景诗比不过王维,以后会学到王维的)
                      【学到了什么】
                      1.写景的层次,远近,虚实,虚即夸大,假想,实即固有。
                      2.于动态的战争中描绘一幅静态图,本身就是一种对比。
                      3.七绝字数限制,写景当抓关键!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6-08 2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