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蒿平吧 关注:2贴子:8
  • 0回复贴,共1
腾冲·从舌尖到心间的奇妙之
D1散落在边地的汉书
腾冲,这座气质独特的小城:宁静、淳朴,不见高楼大厦,没有人潮汹涌,蓝天,像一个倒扣在头顶的巨大蓝水晶。街边的一草一木,都似乎会贴近你关照你。脚下多是青蓝的火山石铺就的路,即便是雨天,走路也稳稳当当。不由得放慢脚步,四处闲逛。
家家户户门前贴着手写的对联,字体工整,敲门后总会迎上和善的面孔,每家都有院子。院子里种着兰花、海棠、炮仗花。再往里看,堂屋里立着“天地君亲师”,一旁还有奏善堂、流芳堂。像童年时的情景,一切亲切而熟悉。
滇西南边陲小镇的美食总能叫城市里来的游客无端滋生出许多想象。这很自然,尤其是在那样一个背靠高黎贡山、热情与平静交织在一起的地界,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食材,在无尽的民间智慧面前,也是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散落在边地的汉书”,腾冲是一个汉文化保留得比较好的边城。在荥阳村,我遇到了做油纸伞的老人。在刘家寨,我看到了古老的“灯影子”皮影戏。在龙上寨,我参观了古法手工纸的制作现场。
绽放在舌尖的腾冲
D2从舌尖到心间
腾冲人称餐馆为“食馆”,称东西为“物件”。在这里,古老的智慧和生活,如此鲜活生动。
在腾冲,我的味蕾恢复到了历史水平,土豆的粉、竹笋的鲜、茄子的韧、猪肉的香、四季豆的嫩、青菜的甜,这一切都回来了。你会觉得,好的食材,是一种恩物,让人心怀感激。食材的地道,经由食客检验,即可辨别。
腾冲的菜,有“老品种”“新品种”之说,老品种或产量不高,或个头偏小,或颜色不讨喜,以原味取胜。“酸辣”是腾冲饮食的一大特色,原味之上,加上树番茄、番茄、腊腌菜等等“酸菜”,糅进小米辣、干辣椒、青椒等等辣味,便是腾冲菜的特色。无论是火山热海一样的锅子、棕苞炒肉,还是大薄片、烧腊,或是饵丝、稀豆粉、擦粉、撒撇,腾冲饮食卖相不佳,但亲切温暖,像是家里人做出来的。
小小一碗稀豆粉,毫不起眼,但是却费时费工、凝聚了无数辛勤的汗水。
11种调料搭配成绚丽的色彩交集在一起,与嫩黄色的稀豆粉交相辉映,稍微搅拌一下,送入口中——比豆腐嫩滑,比面茶细腻,有点咸,又透着丝丝缕缕的清甜,豌豆和花生碎的清香里渗出一些些麻,辣、鲜、香——据说当年驻在呈贡的美军飞虎队队员,多年后再到昆明时别的风味小吃均不记得,唯有对稀豆粉念念不忘。
腾冲人的一天,就始于这一碗稀豆粉。
走南闯北的马锅头的老宅子如今成了美食馆子,那些老旧的回廊、窗扇承载着过去的时日。
饵丝是腾冲人最日常的食物了,采用当地特产浆米加工制作而成。
喊不出名的蔬菜,总是让你有种想吃掉它的欲望。
如此,人与食物坦然对话。早餐跑去小巷吃稀豆粉饵丝,配八种调料。三张矮桌,四五个人,两耳清静,只听得唆唆一片吃声。食客们多是老主顾,一边吃一边聊,不似在陌生餐桌上,狭促的进食空间让人紧张尴尬。
嘴馋了,会走去来凤山山脚下吃清真的。当灼热的鹅油,与温热的米饭在草果的粉香中相遇,我分明闻见了一种馥郁的复调。鹅油的明媚清亮显然让你忽略腻味,而米饭的清香平和就此获得了典雅的气息。
鹅肉是腊过的,带着冬日里练就的腊香,在一枚枚味蕾上绽放。
有时候,也跑去腾冲第二大侨乡的绮罗水上餐馆吃鱼,去多了,餐馆像我们的另一个私厨。鱼都是现时从水里捞起来的,鱼肉甜而有韧性,铜锅饭很香,咸鸭蛋是红心的。吃着吃着,抬头就会看到对面的水映寺,传说有一只著名的翡翠灯挂在这里,令四周生辉。还有一口龙井,被奉为圣水,我会拿水桶打水回去泡茶。
四月,北海湿地鸢尾花开的时候,就可以吃到鲜甜的北海虾、喷香的川穹煎鸡蛋、外焦里嫩的煎鱼……
而锅子,简直是腾冲的大餐。准备起来十分繁琐,没有足够的时间是做不出来的。偶尔有朋友送来一个炭火正旺、肉香浓郁的锅子,顿时满屋生香,内心的快乐延续久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平台:腾冲自在山居
★ 因为专业、所以值得拥有!我们不为哗众取宠,只为记录腾冲点滴生活,与您前行!
★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进入“微官网”查看更多腾冲新鲜事!
阅读原文举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6-07 23: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