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亦蓝吧 关注:13贴子:576
  • 2回复贴,共1

〖转贴〗奇异的鼻行动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岛上,生息着一种奇妙的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形态如此奇特,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常识:脑袋朝下,尾巴朝上,倒着走路。这就是“鼻行类动物”。如今这种奇异的动物早已因人类的过错而灭绝,我们只能从早年科学家的记述中去一睹它们的“尊容”   

鼻行动物的故乡   
在南太平洋哈伊艾伊群岛上生息着一种奇妙的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奇形怪状远远超出人们的常识——脑袋朝下、尾巴朝上,倒着走路,这群另类的精灵在动物分类学上被称为“鼻行类动物”。   
位于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岛,于1941年由瑞典人谢姆维斯特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谢姆维斯特从日本战俘营里逃脱,漂泊到了哈伊艾伊群岛中的哈伊达迪菲岛上。这是一个南北长32千米、东西宽16千米的小岛,由石炭岩和粘板岩构成,上面还耸立着一座高为1 752米的活火山。   
哈伊艾伊群岛的气候全年变化不大,人们对其上生长的热带植物的情况尚不完全清楚,但已发现许多古生代的特有种群。从地质上看,群岛地层几乎全是古生代地层。尽管总面积仅1690平方千米,但是岛上特有的奇异生物群比新西兰群岛的还要丰富,这意味着该群岛自古以来就存在,或许是在白垩纪后期就从大陆分离出来了。岛上曾经生活着土著居民700多人,他们把这个小岛称为“太古之岛”。但遗憾的是,岛上的土著人被后来登上岛的外来者携带的流感所传染而灭绝了。   
在群岛中的马伊尔维利岛的东海岸有一座达尔文研究所,供国际生物考察队在此进行研究工作,也就是在这里科学家发现了奇异的鼻行动物,并获得了大量的生态观察资料和记录。鼻行动物的发现及其科研成果轰动了国际动物学界,被一致认为是20世纪动物学领域里最伟大的发现。   
遗憾的是,1957年在南太平洋进行的一次秘密核武器试验让群岛瞬间消失了,整个鼻行类也随之消失了。从1941年发现到1957年灭绝,鼻行动物展现在人类眼前仅仅只有短短16年,连一个活标本也没留下。所幸的是,动物学家哈拉尔特?施顿普凯留下了一本弥足珍贵的著作——《鼻行兽》,书中记录了各种此类动物的解剖图和生态图,为后人了解鼻行类动物提供了难得的信息。   

哺乳类中的特殊种类   
鼻行类动物是胎生哺乳动物,仅就目前所知,它们拥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共有14科189种,在生物进化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们的祖先很可能是一些食虫类动物,在特殊的地理环境鼻行类动物的最大特征是它们的鼻子构造极为特殊,有的种类只有1个鼻子,有的则有4个鼻子或更多。它们的鼻子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柱子,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蜗牛。鼻行动物的鼻子有众多功能,鼻子不但可用来爬行、跳跃,甚至还能用来捕捉虫子,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主要作用还是移动身体、支撑身体,这在为数众多的脊椎动物中还是仅有的,难怪有动物学家给它们的鼻子起名为“鼻性步行器”,简称“鼻器”。所谓“鼻器”只是一种功能性概念,并不是形态学上的概念,与象、猪或其他动物的鼻子不可同日而语。   
鼻行类动物的另一个特征是四肢逐渐退化。它们的四肢作为移动器官早已失去了本来的功能,其功能已由鼻子取代。后腿有的退化成两条短小的赘物,有的干脆就消失了。而前腿作为一种抓握东西的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   
鼻行类动物的第三个特征是大部分体表有毛,皮毛有各种颜色,有的身上甚至有硬鳞。皮毛一般细腻、有光泽,十分漂亮。而在足尖、耳朵、头部没有毛。   
鼻行类动物的第四个特征是尾巴比较发达,有的尾巴比身体还长,尾巴不仅能套取食物,有的甚至还带有毒钩,能置敌人于死地。   
鼻行动物的繁殖力不太强,一胎只怀一个仔,很少一胎多仔,妊娠7个月到1年。由于栖息的群岛天敌较少,所以存活率较高。   

以下是几种最具特色的鼻行动物。   
大型鼻行兽   

飞行鼻行兽   

蛞蝓鼻行兽   

会钓鱼的鼻行兽   

似花鼻行兽   

互助鼻行兽   

另类鼻行兽   
这种鼻行动物性格温文尔雅,白天在洞中蜷缩成一个球睡觉,到了夜里才从洞口向四周伸展出4条或6条带状的东西。这些红色的带子宽2~3毫米,长达30厘米,在漆黑的夜晚犹如闪光灯似地闪烁着吸引昆虫来到近旁。其实,这些带状东西就是鼻行动物的鼻子,上面具有黏液,能捕捉前来的昆虫。这种鼻行动物警惕性很高,一旦有光照到洞口,它们立即麻利地退缩进洞中。   
另外,还有一种全身长着长毛被称为“长毛鼻行兽”的。这种鼻行兽仿佛是靠父系社会维持着,以年长的雄性为首带着一小群生活。它们以胡萝卜为食物。4个管状鼻子粗壮有力,只轻个体或雌性不一样,银灰色的尾巴非常醒目,它们挥动尾巴便能引起群体的追随效应。早先的动物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即人为地把尾巴染成金黄色的雌性放入群中,结果同样引起了追随效应  


1楼2007-12-18 17:16回复
    鼻行动物的编造过程

    克里斯蒂安·摩尔根斯坦(Christian Morgenstern, 1871-1914)是德国的一个打油诗诗人,他在1905年创作了一首名为Das Nasobem(The Nasobame)的诗。在诗中,他臆造了一种叫做nasobame的怪异动物,它走路不用腿,而是大头朝下用鼻子。 
    摩尔根斯坦的诗通俗幽默,在德国一度十分流行,很多德国人都可以背出几首,所以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居然深入人心。 
    编造动物,古而有之,远到龙凤大鹏,近到生活在沙漠里捕食人的超大狸猫怪,都是编造出来的动物,跟科学通常是不沾边的。但nasobame后来居然成了动物学家的宠儿。 
    1957年,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动物学教授Gerolf Steiner(大概是摩尔根斯坦的“粉丝”)童心大发,煞有介事地在德国出版了一本名为《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鼻行动物的种类和生态)的书。 
    在这本书中,Gerolf Steiner化名为Dr. Harald Stümpke,为鼻行动物编造了Rhinogradentia这个“学名”(可以翻译成“鼻行动物目”或“鼻行兽”),把它放在哺乳动物家族里,作为一个“新目”,并划分出“14科189种”。 
    这本书做的十分精致,Gerolf Steine教授充分发挥了身为生物学家的知识和才华,详细描述了各种各样的鼻行动物:有身高1.7米的,有长四个鼻子的,有尾巴上长螫针的,都用鼻子走路,后腿退化得几乎消失;一个个都起了学名,配了精致的插图。后来这本书还出了英译本,日译本,还给这些动物起了一个诨名“snouter”(鼻子怪),“鼻行动物”从此闻名世界。


    2楼2007-12-18 17:18
    回复
      新民晚报2004年9月25日报导了这么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鼻行动物五十年前被人类毁灭》,作者祝大星。 
      该文描述了1941年,瑞典人“谕姆维斯特”在南太平洋“哈伊艾爱”群岛上发现了许多用鼻子走路的动物,“遗憾”的是,鼻行动物还没有来得及向大家展示,1957年美国的一次“秘密核实验”,哈伊艾爱群岛被炸沉了,鼻行动物连一个活口也没有留下,从此从人类的视野里“消失”了。 
      这可以说是“鼻行动物”这个披着科学外衣的大玩笑,在中国的第一次亮相,祝大星学问不够还倒霉,刚好被他撞上,就信以为真了。 
      后来,在很多中国所谓的“科普”作品里,鼻行动物和水晶头骨、金字塔之谜一样,改头换面成了“真实事件”,屡屡亮相,而那本游戏之作的书也被称为“一本文笔严谨的动物学著作”,如果Gerolf Steine教授之灵九泉之下有知,怕是笑得胡子都要翘起来了吧。


      3楼2007-12-18 17: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