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佛文化吧 关注:920贴子:6,732

打坐禅修,实证佛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正的学佛,是实证的
打坐禅修QQ群 143328206,系统学习,有老师指导、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讲得很细,有很多同修的打坐经验参考,不分门派,公益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
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观心是佛教特有法门)
打坐实证参考资料(详细附后):
1、怎样放松(打坐的放松,是专注的放松,也是基础)
2、怎样观手、怎样观呼吸(观身体觉受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专注,形成专注,观是客观的观,如实的观,不同于气功的守和运行气机)
3、怎样打瞌睡,也叫睡功,懒汉禅定法(借助昏沉实证,可同时打破散乱和昏沉,提高心的层次,也可借此入定)
4、怎样观心(佛教特有的法门)
5打坐实证网站
论坛主页(理论学习):http://999.80cn.cn/portal.php?mod=list&catid=1
实证汇总(打坐专题):http://999.80cn.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7
实证交流:http://999.80cn.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 (大家的打坐记录、问题文字汇总,配套老师的答疑录音)
短期闭关(实修内容):http://999.80cn.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42 (实修内容,分19部分,特别详细,推荐多看)


IP属地:广西1楼2014-04-02 13:15回复
    坐姿的问题
    坐姿有双盘、单盘、散盘、缅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觉舒适为主,不要追求高难度,不能因为坐姿的不适影响了心的突破。因为我们是练心的,不是练习身体。心达到一定的层次,心柔软了,身体自然会柔软,自然能双盘起来,大道自然。


    IP属地:广西2楼2014-04-02 13:15
    收起回复
      怎样观手
      为什么选择观手,在身体的各部位中,手最与心相应,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觉受比较敏感,注意力容易集中,容易形成专注,因此,通过观手可以引导心快速达到入静和突破。
        手怎么放置。双手平放或叠在一起,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因为这个手无论你怎么放,它都不容易出现问题,同时也很容易产生感觉,所以这个是非常自由的。另一点,你可以在静的情况下做,也可以在运动中进行。
      躺着观还是坐着观?随便,姿势是很随便的,你觉得哪种姿势最容易升起感觉,就用哪种姿势。不管是躺着还是坐着,都以自我感觉舒适、平稳为主,标准以身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为准。这样,就可以一心于心了。
        首先放松,要高度的重视放松,经过放松到位后,把注意力放在一只手掌上,随着专注力的增强,手掌会出现麻、涨、热的感觉,选择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来体会,比如,选择热感,这时候,要放弃体会其他感觉。体会热感、热度一丝一毫、很微细微细的变化,要静静地体会、高度专注的体会它的非常微细的变化过程。
      当你的心越来越柔细,和这种一丝一毫的变动融为一体的时候,慢慢的,你的身体其他部位的觉受就会越来越微弱,心已经非常专注于这个热感。手的这种热感的稳定,标志着心的稳定;手的轮廓,身体轮廓的丧失,标志着你将不再走神;这时候,你就逐渐和这个热感融为一体。当你和这种热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很快会有暖洋洋的感觉迅速包围整个身体。这就完成了欲界定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酥暖。
      观手,刚开始的时候,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原因在哪里,第一就是,手的感觉没有升起,因为你手的感觉不明显、没有升起,这样就导致没法集中,等到手的感觉升起之后,非常明显之后,就很容易集中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观手的时候,不是去体会手掌在哪里,而是去体会手掌升起的麻、涨、热各种感觉中,其中的一种感觉。只要盯住一点感觉,就可以带动全身。一既一切,突破一点,也就突破全身。同时,要在心上下功夫,让心专注于一个感觉一丝一毫的变化,体会越细越好,越耐心越好,这样,可以让心稳定的处于柔细的状态。
      观手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有的人一开始观的时候这种气感就特别的明显,有的人不行,因为身体素质的原因,和这个心能不能集中,心情是不是平静,这些原因。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说,你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观手的运动,手像打太极拳一样慢慢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你体会那种手的麻、胀、热等等,体会这个觉受,让这个觉受先提起来,有了这样的觉受之后,你就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也可以把手垂下来,垂下来之后它就容易出现这种胀,特别容易出现胀;等这种觉受升起的时候,明显的加重、升起的时候,然后你就可以平放着观;等到这种手的感觉已经很明显了,专注力已经能够增强了,然后手的运动幅度就慢慢开始变小一点;渐渐地过渡到观这个手指的运动了,手掌稍稍的伸缩,稍稍的张开、合住等等,就观这种微细的动作,在这种微细的动作中,体会那种气机是怎样的收缩和膨胀的;再进一步,手就不用动了,就慢慢的体会这手中的气机它是怎样的在一点一点运动的;慢慢的也不用再体会这个运动了,因为你不是练气功的,不再体会这个运动,就体会这种手的热度它是怎样一丝一毫很微细很微细的变动,静静地体会这个变动。当你的心越来越柔细,和这种一丝一毫的变动融为一体的时候,慢慢的你的身体其他部位的觉受就会越来越微弱,心就完全就专注,专注于这个气感,这样你就逐渐和这个气感融为一体。当你和这种气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很快的这种气团,这种气的暖洋洋的感觉迅速的就包围整个身体。这就完成了欲界定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酥暖。所以就通过这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先看一下自己属于哪种层次的,比如说你刚开始的时候属于气感一点都不明显的,那你就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的动作,总之让这个心能够专注;如果你的气感特别的明显,那你就不用辅助的动作,就这样静静的观就行。
      还可以这样观手,我们现在静静地坐下来,但因为刚从烦乱的生活中出来因而思维非常混乱,杂念纷飞,无法专注地观察手的感觉。这时候就要顺应此时思维状态的动的特征,因势利导,观察手的细微的动作。你可以让手指微微的移动,观想写毛笔字、画画等都可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慢慢地小幅度的运动,保持心的平静、柔软、美好。这样观想一段时间,心就会平静很多,你会感到这时候手指的运动已经变得多余了,已经不想再动了。这时候就要顺其自然地让手停下来,不要再动,仅仅只在心中继续专注地观想手的运动。渐渐地,你终于能够非常专注地在心中观想手的运动,再也不会走神了。就这样,继续在心中默默地观想手的重复运动,越慢越好,你将觉得这种观察多么美好,你将非常享受这种观察,在不知不觉中你将进入高层次思维状态,你将彻底摆脱身体上的任何感觉,哪怕是癌症的疼痛,这时候也将无影无踪。时间将变得飞一样的快,你会不动不摇地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IP属地:广西4楼2014-04-02 13:16
      收起回复
        怎样打瞌睡
        一、从睡眠中学习禅定
        刚练禅定的人往往有一个不易克服的难题,那就是昏沉。人为什么会昏沉、会睡眠?我们的如来藏是一个真正的永动机,根本不会睡眠,那我们为什么会控制不住地要睡眠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分别执着识总是执着这个身体是自己,因而不得不使用这个身体感知外界,同时不得不感知这个身体的每一分每一毫的变化。比如感知它的运动和静止,感知它的健康和疾病。
        我们这个身体不是一个永动机,它工作累了就必须休息,必须睡眠,因此,我们的心不得不感知这个身体的睡眠。因此,不要认为睡着了如来藏就停止作用了,其实没有,他在感知睡眠这种状态。
        刚练习入定为什么会昏沉?因为你上座后不由自主给自己一个暗示:放松。没经过系统训练的人根本不会科学放松,他总是不自主的在潜意识里把睡眠当作了放松,你的心当然就在潜意识里要感知身体的这种睡眠状态,你自然就要昏沉了。
        入定在理论上很简单,就是把心从感知睡眠拉过来,让他感知其他的所缘,比如感知念佛号、感知参话头、感知慢动作等等。只要你始终在感知所缘,而不是在感知睡眠,你就绝对不会昏沉,因为身体并不是你,身体的睡眠和你毫无关系。一流的大师一边呼呼大睡,一边对周围的事物对自己的思想清清楚楚,他要醒来立刻就能醒来,醒后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是从哪个念头醒来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破除昏沉,首先在观念上要明确这个身体并不是自己,它的睡眠与你毫无关系,你没必要陪它睡觉。但习惯了陪它睡觉,马上不陪它你可能还有点不习惯,这就是练习禅定的一个任务了。你觉得很可笑吧,的确很可笑,因为修行其实无非是纠正我们的一系列错误而已。
        怎样破除我们感知睡眠的习惯呢?首先你必须让心有一个所缘物来攀缘。我们的妄心建立在执着上,无时无刻不在攀缘,它不攀缘身体的睡眠就肯定会攀缘别的。比如少男少女们得了相思病,任凭身体多么困,他就是睡不着,因为他不攀缘睡眠了,改成攀缘心中的那一位了。练禅定也是这么可笑,你必须找一个所缘,所不同的是这个所缘要象鸡肋那样,食之无味,吐之可惜,这样就能使你既放下意识又放下分别执着识,从而证入如来藏而开悟。
        刚才我们说过,你习惯了陪身体睡觉,现在不陪它你还很不习惯,因此你虽然心里有另外的所缘,但时不时的总要陪身体一下,这就免不了要昏沉,要打瞌睡。这时候你要专心打瞌睡,看是哪一个念头没看住,失去了所缘,结果让心(自己)去陪身体了。
        经过反反复复的训练,你会很清楚地知道是从哪一个念头睡去的。醒来时先不要动,回忆一下自己刚才是怎么醒过来的,如果想不起来就继续观心,看自己又是从那个念头睡过去的,然后又是从那个念头醒过来的。经过几次训练,你会发现自己能控制睡眠了,你会很清楚自己是从哪一个念头醒来的。
        古往今来的大师们都是从睡眠中学习禅定的,因为障碍我们入定的就是昏沉和散乱这两种状态,在睡眠的时候心肯定不会散乱了,因此,你只需克服了睡眠这个昏沉状态,自然就入定了。入定很容易吧,会睡眠就会入定,从睡眠中学习禅定是一条捷径,这是懒人们的拿手好戏,应该叫懒汉禅定法。
        你会看出一个问题,上面这种从睡眠中学习禅定,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还有身体这种感觉,如果你做到了身空,那你自然远离了睡眠,就不需要这个懒汉禅定法了。身空,哪怕是最低层次的,没有身体感觉的身空,都能使你快速证入菩提。这也是有的法门先从身体入手的原因,只不过他们能达到更高层次的身空而已。那样的身空练习法一定要有过来人的指导,要不然极易出问题。因此,懒汉禅定法对我们这些懒人来说,还是很对机的。


        IP属地:广西6楼2014-04-03 18:55
        回复
          二、如何在打瞌睡中实修
          专门的打瞌睡,通过打瞌睡呢达到在思维的层次上得到突破。
          过去的人不能说全部吧,至少是绝大多数人,他们是通过打瞌睡这条路把思维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让思维得到突破,这个大家都可以看很多很多的传记的。可以说一个不会打瞌睡的人,也是很难把自己思维突破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睡眠本身也是一个念头,现在可能体会不到,将来你自然就会体会到睡眠就是一个念头。因为这个念头咬不住,盯不住的时候,结果就从某一个念头一下子就睡过去;然后同样这个念头盯住了,然后一下子就转过来了,就清醒过来了,就是在这一个界面上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专门谈一下睡眠。
          我们这个身体和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一一对应的,就是身体是一个气化身,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意的相续性,相续性和这个气是一一对应的。这个身体作为这种物质,运动到一定程度它都必须进入一种自我休养生息的状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思维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思维也就是很散乱的,它直接就把这种气机扰乱,气机处在一种混乱的运行状态,它无法得到自我休养生息。所以,身体被迫出现一种自我调理的过程,这就像一个人受到打击一样,马上出现一种休克,出现一种昏迷,昏迷之后马上又恢复过来,这也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
          睡眠也是这样,到了一定时候,人就处于这种自我调整过程。当你的思维突破这个阶段之后,那么,即使在这种活动中,你的心也是很放松的,那么身体在这种放松中能保持这个自我休养生息的过程,那么身体就不需要这样的恢复,不需要这样的过程,因为它本身就是边活动边恢复,就是咱们以前说的以战养战一样。所以只要把这个思维提高到一个高层次,自然就会摆脱睡眠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知道如来藏是一个完全的永动机,它是根本不可能休息的,在这种情况下,当身体处于休息状态的时候,它在干什么,它就在感知这个身体的休息。就像一个司机开车的一样,车停下来了,然后他不是说去干别的去了,他就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这个没声音的车,静悄悄的看着这个机器。我们也就是这样,身体就像这个机器一样,身体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在静静地看着这个机器,感知这个机器宁静的状态,我们在感知这个身体睡觉的状态。
          如果你的心这时候不再感知这个睡觉的状态了,那么你去感知别的,那么同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可以进行它自己的休息,然后你还可以去干别的事情。有的时候如果你在干别的事情的时候,心情过于紧张的话,也就是说这种心愿特别强的时候,它能反过来干扰这个身体,让身体没法休息。
          这就像有的年轻人处于这种恋爱当中的时候呢,他就是边想着那些事情,想,他就睡不着;而有的人虽然想,但是思维的对象不是非常强烈,那么就形成什么情况呢,就形成做梦,他就是每天夜里就是这样的做梦,身体还在照样的睡觉,但是这个心就是不停的在活动,他不再感知这个机器的宁静状态,它在干别的事情,所以这就是我们在睡觉时思维的具体情况。
          睡眠也是一种昏沉。我们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什么呢,把那种睡眠中的那种浅的昏沉,因为睡眠也是一种昏沉,把睡眠中做梦的那种昏沉情况,那种潜在的逻辑把它拉过来,把它变成什么呢,转变成一种按照实证的方法,叫他盯着具体的念头或者是梦中的觉知力,培养觉知力。
          总之这种方法把它熏习成熟,白天的时候加强熏习,熏习成熟之后,在梦中,他就不再去进行那种浅的逻辑思维,就是梦境,不再进行梦境,而是在梦中开始按照方法去进行。只要在梦中按照方法进行,那么在梦中是很容易得到突破的,因为梦中那种执着力不是很强,很容易突破,所以这是其中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白天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形成专业化生活化,完全就是改变生活了,处于一种实证的生活。那么在睡梦中,就自然而然的会进入这种状态。只要你白天这种实证的愿望非常强,同时形成一种习惯,真正是业余人员进行的专业化训练,那么在睡眠的时候,首先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以前你可能睡眠是不能觉知到梦的,慢慢的你会觉察到梦的产生,这个梦越来越多,逐渐的闭上眼之后就产生梦,达到这种情况。首先,先是梦的产生,梦的增多,然后慢慢的,就过渡到梦中在实证,由梦中实证,然后在梦中得到突破。
          一个人如果在梦中实证的话,那么他一天的时间可以相当于你平时一个月都达不到的效果,这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这是平时怎样通过梦境去实证。


          IP属地:广西7楼2014-04-03 18:56
          收起回复
            三、借助睡眠,快速入定
            意,有昏沉和散乱两种状态。劳累了一天,必然要睡一觉,以便恢复精力和体力,但如果能入定,那就能得到较之睡眠更高质量的恢复。问题是,这时候你总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时候很困,所以要好好睡一觉才能更好的入定,你还没有习惯性地把入定当做休息的最佳方式和常用方式。
            好好睡一觉,在初学禅修者来说,当然很不错,但是对一个真正经常入定的人来说,他往往会借助困倦、借助睡眠快速入定,因为这时候有一个难得的好处,那就是当你要入睡的时候,你肯定不会散乱,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人能够不散乱是多么难得啊!破除散乱甚至比破除昏沉还要困难。这时候只剩下昏沉这个问题了。昏沉,和散乱一样,都是意的一种状态,而意仅仅是建立在执着基础上的空幻而已。因此,当你去观它的时候,它就自然消失了。
            这时候你要紧紧地盯住昏沉。昏沉来了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昏沉来了,当你高度关注它时,它就立刻消失了。就这样,你持之以恒毫不放松地警惕地看着它。渐渐地,随着人体“快复”阶段的结束,你就自然证入定中。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是怎样一不小心,放松警惕,没有看住某个念头,结果一下子就睡去了。当你一激灵,重新盯住昏沉,或者重新盯住你放过去的那个念头,你就一下子又回到清明中。你会发现睡眠完全可以自主,借助睡眠入定是一条快速便捷的入定途径。当睡眠能够自主的时候,也是能够入定的时候,同时也是能够快速入定的时候。


            IP属地:广西8楼2014-05-20 08:16
            收起回复


              10楼2014-06-21 09:16
              回复
                观心最根本的,就是随时警惕自己是不是住于某种观念。只要你能让自己不要住于某种观念,那就是观心。


                IP属地:广西11楼2014-08-22 09:13
                收起回复


                  13楼2014-10-14 08:33
                  回复
                    真正的实证,只是“觉知”,觉知一切而不加入任何的个人观念,你所加入的一切观念都是住在这种观念上。
                    比如说:你认为这个世界很散乱、很烦乱,你要保持一个静的状态,那么你就一定住在静的观念上;你认为这个思维展开不好,你要保持一个斩断这个念头的观念,那么那就一定会住在斩断念头这个观念上。
                    你所住的一切境界全部都是错的。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觉知。随时知道心在干什么,仅仅是知道就可以,不用加入第二念、不用加入任何观念。


                    IP属地:广西14楼2014-10-18 11:27
                    回复
                      观心
                      清凉月
                      一观心与观心的重要性
                      观心是客观地观察思维活动,而不是主动从事某种思维活动。要观察思维在干什么活动。平常人的思维往往都是主动从事某种思维活动,心住于某种对象、内容,而不是观察思维在活动。
                      有的人生活比较烦乱,希望从烦乱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于是他们要么希望心能清静下来,要么就是排斥心理活动,希望斩断思维。前者属于静,是思维住于静这种境界;后者是心住于一种希望,希望斩断思维、排除烦乱的愿望;这两种情况其实仍然是心住于某种对象、内容,都是心在活动,而不是观察心的活动。
                      怎样才是真正的观心呢?真正的观心就是住于思维本体,不加人任何愿望,不参与任何思维活动。
                      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非常难的,我们只有极少数人、极少数情况下偶尔能够住于这种状态。
                      由于思维本体是由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加上“我执”构成,因此当合适的外因打破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能破除“我执”,回归思维根本状态。我们的任务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因此只要能够稳定的安住于思维本体,安住于观心状态,就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正是因为观心能够安住于思维本体,为回归思维根本状态提供前提条件,因此观心这种方法在思维本体学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起着关键作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般人无法安住于思维本体,这就必须学习思维本体学基本知识,并进行严格的实证,然后才能安住于思维本体,安住于观心的状态。
                      观心,一般分为静态实证中观心和动态实证中观心;静态实证指的是身体处于静态中,但不要误认为此时心处于静中,恰恰相反,此时心仍然处于非常活泼的清明状态;动态实证中的观心指的是身体处于运动中,同时思维安住于观心状态,这种情况下的观心必须首先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然后从高级状态退下来处于一般运动状态,这时候才能在运动中处于观心状态。
                      二观心的前提:只有在身体的觉受全部消失后才能真正观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意识是主动对身体感觉器官搜集来的信号进行推理等加工,因此只要我们还在使用身体搜集信号,只要还在推理,我们就无法让潜意识发挥作用,就无法在本能的主导下进行实证;
                      从思维本体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身体和思维的事相续状态也就是“意”是一体的,是一一对应的;只要我们还有一丝一毫身体的觉受,那么我们就一定还处在思维的事相续状态,也就是“意”的相续性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的人虽然也处在运动中,但因为保持着高级思维状态的思维习惯,并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被动地使用身体,被动地接受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号,恰恰相反,身体对他们来说,基本不起什么作用,他们可以使用另外一套系统感知外界情况,他们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思维,让思维住于观心状态。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想安住于思维本体,要想真正观心,就必须首先使身体不发生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只要身体不发生作用,潜意识就能发挥主导作用,本能就能发挥主导作用。这恰恰是思维本体学实证的前提。因此只有在身体的觉受完全消失后才能真正观心。
                      怎样才能让身体的觉受完全消失呢?
                      身体是物质的一种形态,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物质和思维是一体的,心物是一体的,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也可以通过改变思维状态达到间接改变身体物质状态的目的。
                      直接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可以通过观手或观呼吸实现,一般情况下是两种方法交叉使用。
                      通过改变思维状态间接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这种方法需要首先安住于警觉心,警惕思维的活动,密切观察思维的活动,并随时斩断思维活动、放下思维活动,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念头不再出,进入没有念头的状态。由于前一阶段住于警觉心,这样就会形成习惯。潜意识是习惯发生作用,这时候因为习惯的作用,你会像猫一样警觉地等待念头的出现,但越等越没有念头,因为这种等待本身包含着不让念头出的观念,念头自然不会出了。
                      这时候你会看到习惯的力量多么强大,在习惯地支配下你甚至开始寻找念头。这种等待、寻找的思维状态一旦出现,很快你就会发现原来等待、寻找也是念头,原来警觉心也是念头,这时候你就会主动放下这些念头,破除警觉心。
                      警觉心破除后,你就安住于思维本体,这时候念头重新活泼起来,只不过这时候的念头再也不是相续性念头,而呈现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毫无关系的状态。这些念头自生自灭,不需要你加入任何观念,你需要做的就是坐看云起时,静待好时节。这就是真正的观心。这时候你就安住于思维本体,只要合适的恰到好处的外因突然到来,就会破除“我执”,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三选择性专注与观心:
                      选择性专注是我们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特有的专注,是建立在主观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的需求可以分为主观选择性专注和强迫选择性专注两大类;
                      选择性专注具有选择的唯一性,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同时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观察对象形成高度专注,我们只能选择对一个观察对象形成专注而忽略其他观察对象;距离来说:我们常见的织毛衣现象,有的人一边织毛衣一边聊天。这时候他要么专注于织毛衣,要么专注于聊天,她的专注是在织毛衣和聊天之间不停变换的。这种变换是按照难度决定的,哪种观察对象操作难度大,她就专注于哪种观察对象。操作难度是决定选择性专注的其中一个因素。
                      有时候表面看来我们能够同时对好几个观察对象形成专注,而事实上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个观察对象形成专注,这个观察对象属于显性专注对象,其他观察对象则属于隐性观察对象。同样就织毛衣而言,我们如果专注于织毛衣,那么聊天就变成隐性观察对象;但如果我们专注于聊天,那么织毛衣就变成隐性观察对象。
                      选择性专注选择的选择唯一性决定了思维的相续性,也就是说思维的相续性是建立在选择性专注的选择唯一性基础上。高级思维状态只有普遍性专注,没有选择性专注,因此是无法形成相续性思维的。只有当我们唯一选择了某个观察对象的时候,我们才能对这个观察对象展开思维的相续性,这个观察对象就处于显性专注对象的位置,其他观察对象就处于隐性观察对象的位置。只有显性专注对象才能形成思维的相续性。
                      就观心这种实证方法而言,思维本体自身含有“我”这个念头,当我们在观察其他观察对象的时候,其他观察对象属于显性专注对象,因此我们能够对其他观察对象形成专注,展开思维的相续性;这时“我”这个念头就处于隐性观察对象的位置,无法展开相续性;但如果我们这时候专门住于“我”这个念头,不参与任何其他观察对象的活动,不参与任何其他念头的演变,这时候“我”这个念头就处于相续性状态,其他念头就无法展开相续性。
                      只不过“我”这个念头的相续性表现为同一念头、同一内容的相续性。这种观心实证的方法在生活中需要随时提醒自己住于“我”,比如:我看见汽车,我听见鸟叫,我闻到香味……,只要随时住于“我”这个念头,那么其他念头就无法展开相续性,就无法走神。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必须随时警惕自己在干什么,警惕思维的活动。
                      只要我们是在警惕思维的活动,只要能够看到念头,那么就是不参与念头的活动,就是住于“我”这个念头,因此当观心熟练后就不需要故意提醒自己住于“我”,只要能随时警惕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就是住于“我”;只要是住于“我”这个念头,那么根据选择性专注的唯一选择性,思维就无法跟着其他念头展开相续性,就无法走神。因此根据选择性专注的唯一选择性,能否及时发现思维活动的具体内容,是观心实证能否成功的关键,不需要刻意制止其他思维活动,因为“制止”本身也是念头。
                      四 念头分类:
                      观心是观察思维的活动,思维的一切活动都是念头,都要观察得到。我们长期生活在思维活动中,对很多思维活动熟视无睹,无法及时发现,因此在进行观心实证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思维有哪些活动?在观心中,所谓的思维活动指的是心(思维)的一切内容和觉知,我们往往容易把念头局限为当下的思维活动,其实我们对外界以及身体的一切感知全部都是念头,都是思维活动的内容,比如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身体上任何疼痒不适等,这些都是思维活动的具体情况,都是念头,对这些念头要及时觉知。
                      为了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这些念头,我们需要对各种念头进行分类:
                      A 外部境界类念头:凡身体所能感知到的任何外界信号,都是念头,如看到的、听到的等等;
                      B 身体觉受类念头:身体上任何痛痒麻胀热等感觉皆是念头;
                      C 思考问题时的逻辑类念头:这类念头中的绝大多数我们比较容易发现,但希望类意愿性念头往往不容易被发现。
                      从整体来看,观心就是住于警觉心,然后破除警觉心的过程。在观心中,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念头?我们看到念头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念头,那是因为思维本体通过警觉心发生作用,然后才能看到念头。而思维本体本身包含有“我”这个念头,再加上警觉心这样一个念头,这样我们在观心实证中其实是住于“我”和“警觉心”这两个念头,用这两个念头去发现其他念头的。
                      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念头都是建立在执着心的基础上,“我”这个念头和执着心构成“我执”,我们观察任何问题,做任何事情,都是以“我执”作为基础,作为出发点进行的。观心的目的是为了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我执,而不是住于我所执,不是跟着念头跑。
                      念头为什么能展开相续性?那是因为我们跟着念头跑,我们参与到念头的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这些念头,不参与这些念头,不跟着这些念头跑,那么思维将无法展开相续性,我们将住于思维本体。


                      IP属地:广西15楼2014-10-18 11:28
                      回复
                        五、操作(详释图):


                        IP属地:广西16楼2014-10-18 11:28
                        回复
                          观心实证在操作中分为动态观心和静态观心,动态观心是静态观心的基础,静态观心是动态观心的升华和突破。
                          动态观心:动态观心是在运动中、生活中观心;这种方法刚开始操作的时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随时提起“我”的观念,也就是住于“我执”,比如看到汽车的时候要知道“我看见汽车了”;听到手机响的时候要知道“我听到手机响了”;即使是走神,也要及时觉知“我走神了”,让“我”紧紧跟着走神,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觉知走神的任何一个微小变化,只要能做到这样,那么你是无法真正走神的……;
                          在生活中只要坚持这样做,到了一定时候不需要刻意加入“我”这个观念就能自然而然安住于“我执”,而不再住于“我所执”,即使偶尔走神,也能及时觉知。能够在生活中及时发现思维活动,及时发现走神,这是警觉心已经形成的标志,也是动态观心基本成功的标志,也是静态观心基础已经完成的标志。
                          静态观心:静态观心是在静中观心,首先要保证身体处于静止状态,一动不动,也就是说不使用身体、不体验身体,因为身体和思维的相续性是一致的,只要还在体验身体,就是在展开思维的相续性,就是在培养走神;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入静阶段(如图中A—C所示)
                          高级思维状态的专注是一种普遍性专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没有这种专注,为了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我们必须首先处于静中,以静为基础,培养专注力。为什么不处于动中呢?这是因为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动中的专注往往是选择性专注,无法引导我们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而在静中,潜意识能够更好更稳定地发挥作用,我们能够在本能的引导下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因此要以静为基础,实证的第一步就是完成静这个任务。
                          观心这种实证方法,第一步也是完成静这个任务。观心入静是通过观察念头的生灭实现的,而念头的生灭并不容易被我们观察得到,因为我们平时都是生活在各种念头的相续性中,杂念纷飞,习惯于走神,根本无法观察到所有念头,这就必然导致刚开始使用观心方法进行实证的时候往往觉得很难,必须非常专注才能看到所有念头。从实证角度出发,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专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正是通过专注的方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的,只不过刚开始观心,我们的专注往往是被迫的,是住于警觉心的专注,而不是自然的专注。这种专注将形成专注的静。静都是有所住的,都是住于某种观念,这里的静是住于警觉心,是专注于警觉心的静。
                          由于实证必须在潜意识引导下才能完成实证任务,习惯是形成潜意识的一个因素,我们很多人习惯于把入静等同于睡觉前的入静,这就必然导致在观心中,不知不觉中加入睡觉前的那种引导入睡的放松入静的观念,从而进入一般的非专注的静。
                          这两种入静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不同:
                          专注的静:这种入静方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形成专注,念头仅仅是引导我们进入专注的一个工具,因此在观心的过程中侧重于专注,侧重于培养发现念头的警觉心,而不会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这种方法在操作中,一旦发现自己有静的体验,往往会马上发现这种对静的美好体验也是念头,因而能够马上排除静的体验,直至无法形成静的体验,无法形成一般的非专注的静。这种方法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始终是非常紧张、忙碌、专注的,而没有享受悠闲的观念。总之,专注的静在操作中有四个要点需要掌握:
                          1侧重于警觉心的专注;
                          2没有排除念头的观念;
                          3没有或无法形成静的体验;
                          4无轻松感觉(操作过程比较紧张繁忙)。
                          非专注的静:在观心的过程中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而排除念头目的是为了达到静;也就是说是为了入静而发现念头,排除念头;这里的静有静的体验,是喜欢静、住于静;这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是比较轻松、放松的。总之,非专注的静有以下几个特征需要我们注意和警惕:
                          1具有入静的观念(发现念头和排除念头的目的是为了入静);
                          2具有静的美好体验;
                          3操作比较轻松。
                          以上两种入静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基本都要经历以下观心过程:
                          A 思维方面走神频率高,幅度大,易发现;
                          觉受方面厌坐,苦受多;
                          频率高指的是次数多;幅度大指的是每次走神绵延时间长;
                          这个阶段的观心受外源性思维影响较大。我们平时生活在繁杂忙碌的事务中,这些事情比较重要,有较强吸引力,我们总是不知不觉被这些事情牵着走;同时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思维状态,思维惯势同样迫使我们习惯于展开联想,无法及时发现和斩断思维的相续性。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导致这个阶段的实证呈现走神频率较高,绵延时间较长,不喜欢实证,比较痛苦等特征;
                          B 思维方面走神频率低,幅度小,难发现;
                          觉受方面乐坐,苦受少:
                          这个阶段的观心受内源性思维影响较大。这类思维里面最难发现的是主观意愿性思维,比如我们希望入静、希望实证突破、希望尽快摆脱痛苦等。由于这些都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往往无法发现这些也是念头,是导致我们无法住于思维本体的干扰性因素。
                          C 进入非专注的静或专注的静:
                          实证是在潜意识作用下实证的,而习惯是形成潜意识的常见因素,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人往往容易把生活中的习惯带到实证中,由此产生很多问题。观心也是这样,我们很多人对睡眠前的放松入静非常熟悉,已经形成牢不可破的习惯,这就必然导致在观心实证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习惯性地把入静当做了睡眠前的放松入静,由此自然进入一般的非专注的静。
                          如果能够始终按照思维本体学实证要求的观心方法进行,就能进入专注的静。
                          非专注的静:有静的体验,较悠闲,有乐受;无法发现其他念头,难以继续观心实证;
                          进入这种静,有的人被这里美好的静境吸引,因为是乐受,观心能破坏这种乐受,所以潜意识追求乐的本能这时候发挥作用,不愿意放弃这种乐,不愿意继续观心;有的人进入这种静境后,由于观心形成习惯,能够继续观心,但因为在观心中错误的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逐渐形成排除念头的习惯,这就必然导致其他念头无法升起,住于排除念头这个观念,这也是一种静;由于这是住于一种观念,而且这种观念是自己希望的观念,因此非常难以发现,导致不知道该怎样继续进行观心实证。
                          专注的静:无静的体验,较繁忙,无乐受;念头少,能够及时发现,能够继续观心实证;
                          这种静由于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同时由于各种念头非常多,因此这种观心方法比较繁忙,我们往往疲于应付这些明显的和隐蔽的念头,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进入警觉心形成的静中,这时候念头也很少。同时由于警觉心非常强,这时候往往能够发现警觉心也是一个念头,也是需要破除的。这里的观心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警觉心破除后,其他念头重新升起,但警觉心随即升起,其他念头又消失了;就这样,随着警觉心的生灭,其他念头和警觉心象猫捉老鼠一样交替出现。
                          第二阶段观烦阶段(D阶段):
                          形成:在第一阶段,如果专注力比较强,警觉心比较强,那么这个阶段是不会发生的;如果第一阶段专注力不够强,警觉心不够强,就会逐渐进入烦躁状态。烦躁是一种结果,是希望达到的愿望无法实现而产生的自责、失望等多种念头综合在一起形成的痛苦表现。烦躁是一种痛苦,烦躁往往导致我们无法继续进行实证。
                          烦躁的积极意义:由于烦躁是一种痛苦,痛苦最容易把我们追求乐的本能逼出来,而只有在本能的引导和主导下我们的实证才能获得根本突破,因此烦躁如果善加利用,是会变成实证的有利因素的。同时最烦的时候,也是最专注的时候,是专注于这种烦躁,是无法走神联想别的事情的。这种专注如果和观心的警觉心结合起来,就能很快获得观心方面的突破。
                          由于烦躁是一种结果,因此只要排除烦躁产生的原因就能解决烦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烦躁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同时要提起高度的专注,警惕地观察烦躁产生的每一个念头,不能放过烦躁中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细的念头。只要能够高度专注,能够把每一个念头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就能打破思维的相续性,无法形成烦躁。
                          在观烦躁的过程中,还需要培养耐心、细心和毅力,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实证下去。
                          第三阶段:稳定地住于警觉心 E~G
                          在上一阶段中通过观烦躁培养起很强、很专注的警觉心,这种高度专注的警觉心在这一阶段越来越稳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已经能够安住于这种专注。这个过程大致如下:
                          E:专注(作意成分大),念头很多;观心比较繁忙,比较辛苦;
                          F:专注(作意成分小),念头不很多;观心比较轻松
                          G:念头少或无;警觉的专注逐渐形成习惯,因为念头少或无,因此在习惯的作用下会寻找念头,等待念头,并很快反观到警觉心也是念头,并将因此而破除警觉心。
                          E和F这个地方虽然念头很频繁,但是念头不会展开成为走神;逐渐念头就很少或者没有了,这样就进入了G寻找念头、等待念头阶段。
                          进入G寻找念头和等待念头的阶段后,念头已经很少或者没有了,但由于思维的习惯,仍然继续寻找和等待念头,最后会发现自己住于警觉心,发现警觉心也是念头,发现等待和寻找也是念头,于是破除寻找和等待的念头。警觉心、寻找、等待等都属于希望性念头,这些念头破除后就进入下一阶段H住于思维本体的阶段。
                          C和G的比较: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念头很少甚至没有念头。但C静中的无念头是因为住于“静”这个念头,导致其他念头无法升起;G这个地方是住于警觉心,是一种专注,正因为是专注,因此没有静的体验,丝毫不会感到静,这一点在C静中恰恰相反,C静中能够体验到静的美好。
                          第四阶段:普遍性专注的形成(住于思维本体) H
                          在第三阶段,高度的稳定的专注已经形成,但这种专注是建立在某种观念上的专注,是住于警觉心的专注,并不是普遍性专注;到了本阶段,由于破除了警觉心,思维不再住于任何观念,念头重新活泼。
                          由于专注已经稳定形成,因此不需要特别提起专注,这样实证过程就变得很轻松,不再有任何实证观念,完全是轻松松松的生活。
                          同时由于专注力很强,因此任何念头都能被轻松发现,任何念头都无法展开相续性思维,这样就会出现一种之前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现象:任何念头刚出来就会马上自动消失,不需要加入任何让其消失的观念,丝毫不会展开相续性思维;这些念头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彼此毫不相关;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已经能够安住于思维本体,标志着观心任务已经完成。
                          在这个阶段,由于专注已经形成,思维的相续性被打断,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身体觉受是和思维相续性一一对应的,当思维相续性被打断后,身体觉受彻底消失,我们无法再体验到
                          身体的存在感,身体上所有的病痛在这个阶段统统不能发生任何作用。


                          IP属地:广西17楼2014-10-18 11:30
                          收起回复
                            第五阶段:观心的主动与自动两种转归
                            我们通过观心的方法住于思维本体后,最终将主动或自动证入两种不同的思维状态:
                            主动转归:有的人在使用观心这种方法进行实证的时候,往往认为不断出现的念头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他们把念头当做了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于是在观心实证中,他们不断地放下念头、断除念头。这种错误观念悄然发生作用,逐渐形成潜意识,左右我们实证的方向,以至于在住于思维本体后,这种观念仍然继续悄然发生作用,引导我们主动地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我们仍然被这种断除念头的错误观念所左右,进入一个个断除念头的观念里。
                            自动转归:有的人能够深入学习理论,知道念头其实是一种结果,是执着心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使用观心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念头仅仅是一个所观察的对象,就像我们观察树叶飘落一样。我们的思维本体包含有一个我们不容易觉知的念头“我”,其他一切念头都是建立在“我”这个念头的基础上。
                            我们所有的思维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类:我看见念头和我跟着念头跑。一般人的思维活动都属于“我跟着念头跑”,而观心属于“我看见念头”,因此,当我们能看到念头的时候,说明我们是住于“我”这个念头,是住于“我执”;当我们跟着念头跑的时候,是住于“我所执”。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在观心实证中,我们只要看到念头,就能够完成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我执”的目的,念头在这里是一个检验我们是否住于思维本体的指标。
                            由于“我执”没有排除,念头产生的基础没有消除,因此念头是不可能断除的,是不可能没有的。如果我们发现找不到念头,念头没有了,那肯定是我们住于某一个念头了。只有当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看到念头的生灭,才能说明我们是住于思维本体,是住于“我执”的。
                            在住于思维本体后,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主观方面的努力,因为只要你打算做什么,无论你的主观愿望多么美好,你的一切努力都将让你住于某种思维内容,因此你的任何努力都是错误的。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住于思维本体,看着念头的生灭就可以了。当合适的外因突然到来打破这种状态的时候,“我执”将被消除,只剩下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将因此而证入思维根本状态。
                            观心常见问题:
                            我们绝大多数人因为生活在错误的观念中,生活在这种思维状态,无法跳出这种思维状态来观察这种思维状态,不可能发现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问题,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在观心的实证操作中未免会发生很多问题:
                            1 误把住于观察对象当做观心: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初学者身上。由于刚接触思维本体学,了解到我们平时处于心散乱状态,需要培养专注力,需要让心专注于某种境界,用这种方法破除散乱心。他把这种方法当做了观心。其实这是观事,是观景,是住于思维的对象、思维的内容,而不是观心。
                            2 将心灭心:有的人平时生活非常忙碌,各种杂事纷纷扰扰,异常烦乱甚至痛苦。他们迫切希望摆脱这些杂乱的生活,迫切希望摆脱这些痛苦,于是他们认为只要灭掉念头就可以彻底摆脱痛苦了,因此就想尽各种方法破除念头,不让念头起,把思想压得死死的,往往也能达到不起念头的状态,“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就是这种状态鲜明的写照。这属于压制念头,是住于“断念”这种观念。
                            以上两种情况可以做一个比较:
                            第一种情况因为过分专注于观察对象,用心过死,不活泼。虽然这种方法也能进入高级思维状态,但在这种状态同样需要住于某种观念,用一种观念防止其他念头出现,也属于“压制念头”,因此不自由、不自在,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生活。
                            第二种情况属于“断念”,是住于“断除念头”这种观念,这属于静。但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由于受“静极生动”这种“极变”规律的支配,你是不可能始终处于无念的静中的,到了一定时候一定会重新动起来,一定会重新烦乱痛苦。
                            4 将心求心:有的人生活比较清闲,并逐渐习惯于这种清闲幽静的生活,能够主动远离烦乱的生活,寻找清静的境界和悠闲的工作,比如一个人住在清静的地方,种几棵修竹,练一练书法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追求“静”这种心境和观念。由于执着地追求“静”,也能使其他念头不起,产生一种清明的境界,使人精力充沛,精神愉悦。由于经常处于这种境界,这些人的气质往往超凡脱俗,清静淡雅。
                            5 将心待心:这种人也的确在实修实证,而且有一定功夫,他能清楚地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但由于过分执着于断除念头,总是紧盯着念头的生起,想尽一切办法消灭念头;这种人能够证入高级思维状态,但因为是住于思维的某种观念、内容,因此无法回归思维根本状态。这也不属于观心,而是住心,住于心的某种观念、内容。
                            6 某些念头无法及时发现:
                            某些念头无法及时发现,结果导致不知不觉中住于这些观念。这些念头往往有以下几类:
                            A 希望性念头: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美好的希望中,因此从来不会把这些希望当做念头,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总认为念头是不好的,只有不好的思想才是念头,而希望是美好的,希望不应该是念头;但在观心实证中,思维的任何内容都是念头,都是需要及时发现的。
                            B 外界信号: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一切外界信号全部都是思维活动的内容,都是念头,都需要及时发现的;
                            C 身体上的觉受:身体觉受的存在,是和思维相续性状态一一对应的,思维相续性就是各种念头的相续发展状态,因此身体任何觉受都是念头,都需要及时发现;
                            我们很多人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发现这些习以为常的念头,导致找不到念头,发现不了念头,无法观心。
                            7 错误地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
                            由于层出不穷的念头导致我们无法形成普遍性专注,我们往往会把念头当做根本问题,因此在观心实证中总是不知不觉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结果导致住于排除念头这个观念中而无法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8 错误地认为专注比较轻松清闲:真正住于专注中的人并不会感到清闲,只有入静的人才会体验到静的美好,因此一旦发现自己体验到美好的静或其他境界的美好,要马上提醒自己此时已经失去专注了;
                            9 观心中出现的任何画面都是念头,要及时觉知这种类型的念头;
                            10 在观心过程中,当观心比较专注的时候,身体会慢慢变得挺拔有力,这是专注开始升起的表现,但同时对这种身体表现的觉知也是一个念头,要及时发现这种觉知本身也是念头;
                            11 错误地把平心、宽心当做了观心:有的人在生活中对各种不顺心事情能够自我安慰,善于自我开导,使自己处于平心静气的状态。这不是观心,这是一般的自我安慰。
                            12 有的人能够通过观察心情变化引发的一些列反应,达到平心静气甚至专注的状态,这种方法属于培养专注,是对观察对象、思维内容的专注,而不是观心的专注,比如你在生活中被人臭骂了一顿,你很生气,这时候你就仔细观察这个生气的反应,观察升起引发的心理和身体的各种微细反应,并通过这种观察逐渐培养起专注,当专注形成了,心情也就平静了,因为一切情绪方面的反应都是思维相续性的表现。


                            IP属地:广西18楼2014-10-18 11:34
                            回复
                              观心最根本的,就是随时警惕自己是不是住于某种观念。只要你能让自己不要住于某种观念,那就是观心。


                              IP属地:广西19楼2014-12-28 14: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