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是夜深,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工地上的探照灯在突兀的亮着。——这可能是伪文艺青年最容易矫情的时候,所以我发了这个贴子。
毕业这么久,我偶尔会问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但仔细一想,现在思考这些问题,似乎太早了,盖棺都论不定,何况才工作不到一年的人呢。但是再仔细一想,如果不这么问一问,总觉得每天的日子就浑浑噩噩,没什么意思。最后发现,真正的问题是,就算问了,也不会明白有什么意思。
过年前去慰问一位老母亲,年老多病,儿女都不管她,她自己在一条老街租了个破烂的房子,我找到她向她说明来意之后,她直接的就哭了,拉着我,情绪激动,自顾自的说她的故事,她的心酸。当然现在我全都忘了,当时也没怎么用心的听,我只是做了个认真听的姿态——这是我真正力所能及的事情。
后来我就想,我不用问什么有意思没意思的问题了,这位母亲的经历已经给了答案,尽管这可能只是许多答案中的一个。
我去看望过一个有智力问题的女孩,我把慰问金给她的时候,他父亲一把夺了过去,我转过头,看到她父亲的眼神,憨厚里面透着一丝精明和得意,似乎为这个女儿还能“弄到钱”而高兴。
我没资格去评论什么,或许我理解错了。这些经历,带给我许多的疑问,很多人都给我说,我从事的行业容易消磨人,为什么,因为那种深沉的无力感,是你知道了一切却没有勇气改变的无力感。
顺便一提的是,慰问了那位老母亲回去之后,我莫名其妙的发高烧,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输液,躺在病床上当时就没想通,怎么说我今天还算是做了件好事吧,老天居这么报应的?
想起阿三的那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主人公是个特立独行,坚持不走寻常路的理想主义者,最后追逐自己理想的脚步成了亿万富翁。我觉得这个结局,却正是理想主义的失败,因为不论主人公多么独特多么自我多么不寻常,最后世俗所肯定的,不是他不寻常的经历,而是他成了一个大富翁。如果他没有成为大富翁,那对他的评价肯定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小椴的《隽永刀》里面写到苍凝离家出走的时候,他说,如果这出走也只是短暂的出走,是为了获得什么资本回头再来跟那宴席媾和,他将会如何的鄙薄自己的龌蹉? ——因为那样的出走不啻于“淫奔”了!
小椴没有让他小说里的主角回头跟世俗媾和,最终苍凝在一个小镇上劈柴为生,小椴说,他这一生,可谓活得隽永。我想,现实中一般人要去体会这种隽永,需要多大的勇气?
近来我发的贴子很少,而且大多都有点消极。有人问我,你还不满足,你还不开心,你到底想要什么?我只好苦笑着回答,我不开心,就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依旧没有找到答案。
重读《明朝那些事儿》,结尾的那句话仍然很震撼——成功只有一个,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的体会是,成功不容易。
本来是想在工作一年的时候写点东西纪念的,今天有时间就提前写了,因为我已经想好到时候会说什么了,我会说,感谢一路走来遇到的每一个人,我生性驽钝而执拗,如果有幸做了点什么事情,除了运气,就是一路上有你们的帮助,谢谢你们,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