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此帖的原因是这样的,我最近乱写随笔时恍忽想起件陈年旧事来,便有些感慨。之前说过,我当初是偶然读到三五,又起先并不喜欢五爷,这是我一直的惭愧,也是永远的庆幸。但也许这世上当真没有绝对的巧合,一切后果,都有前因可寻?
凭记忆大致定了下时间,约是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的时候吧。语文课有篇文章写一个青年帮助小女孩,然后没有留下名字便离开。老套路的那种启蒙文章。作业让我们写写有什么想法。
记得我当时大概是这么想的:当然可以说他品德好乐于助人啦,但是可不可以不这样?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么,如果一个人是遵从心性在做事,那么他在做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什么道德仁义。而我总认为人本就是该做事为心的,不是为利,不是为名,甚至,不是为义。真心性是最动人的。
记得后来语文老师还特意找我启发:可是很多人都做不到这样帮助别人啊?所以我们还是要表扬他向他学习……
的确,我是答非所问的,但我总还怀有一种疑虑,一种直到今天仍无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的困惑。一个人如何才是真正洒脱自由的?其实世间为利者,为名者,为义者都是各应被理解被尊重被敬重的,但会不会还存在一种为心者?他们代表怎样的精神呢?
再过了三四年,我才初读三五,爱上五爷更要在一年之后。每每思及他的闹东京盗三宝寄柬留刀困展昭,总忍不住欣喜,冲霄一劫更成了经年的痛处,总想大哭一场。
也许是我多想,但恍忽忆起童年旧事,总觉得是莫测的前因后果。谁知道呢?也许,从很早的时候起,从我自己都不曾留心的细节里,我爱而且将一直爱下去的,本就是五爷一般做事为心性,不为外物累的人吧?否则,那么多读过的小说,那么多曾喜欢的形象,为何唯有玉堂从未疏离,经年难放?
想起十五岁初三时读晚明张岱,也很喜欢。他亦被我归为“为心者”。湖心亭看雪,天地茫茫,但他该是不寂寞的。金山夜戏,总觉心惊却又说不清。明亡,一句”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生出些悲凉来。
又想起一年盛夏,在街上行路,偶然撞上一个小摊子。主人眉发尽白,该是享儿孙福的年纪了。蝉音杂乱,梧桐遮不住的闷热。我匆匆扫了一眼便急于出发,身后另一个路人上前招呼:“老师傅,手工不错啊!”,他却奋力拍手,急于表达什么澄清什么:“这不是手工!这叫绝活!”
初时我只觉好笑,下一秒却突然惭愧起来,惭愧得几乎不敢回头。猛走去一条街,人来车往中,我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又前几日读到刘文典的轶事,他公开宣称全中国真懂《庄子》的共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他自己,其他所有研究者只算半个!在西南联大,一次躲空袭时他对沈从文大骂:“我跑是为了给学生讲《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说白了,沈先生你可以死,我不能,我死了天下就没人懂庄子了!
有人以此作反面论据,我却莫名地喜欢这个人。
不管怎么说,我一直喜欢这类人,他们有自己的固执,他们做事不为利,不为名,甚至不为义,仅仅是为了一片心,仅仅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加修饰,不敛锋芒,有时便显得自负狂妄,任性不群——奇怪的是明明是贬义词,置于他们身上,却生生成了闪光。
我尊重为利者,世间生活,趋利避害,我亦有之。我理解重名者,何况人爱惜自己的历史就像鸟爱惜自己的羽毛,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埃?我敬佩为义者,风萧萧兮易水寒,重义轻生,生死相许……
但一直以来,我最心生羡慕的总是那些为心的动人,因为不敛锋芒,因为理所应当——因为出自心性,所以格外深情。
而风流天下我一人,当此之谓矣。
后记:也是随手随心写的,逻辑凌乱啊!而且貌似五爷都不算中心了……额,不论怎么说总是因玉堂而生的一通呓语。这题目似乎倒不恰当了,一时懒得修改……
所以,如果有所回忆或联想,我也很希望大家可以在此交流,我们或许各有前因,各有不同的经历,但我们如今都爱着同一个人。他活在我们心里梦里,我们为他笑因他哭。连他的名字都成了一种美好的象征,成为我们在天南地北认出彼此的暗号。
凭记忆大致定了下时间,约是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的时候吧。语文课有篇文章写一个青年帮助小女孩,然后没有留下名字便离开。老套路的那种启蒙文章。作业让我们写写有什么想法。
记得我当时大概是这么想的:当然可以说他品德好乐于助人啦,但是可不可以不这样?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么,如果一个人是遵从心性在做事,那么他在做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什么道德仁义。而我总认为人本就是该做事为心的,不是为利,不是为名,甚至,不是为义。真心性是最动人的。
记得后来语文老师还特意找我启发:可是很多人都做不到这样帮助别人啊?所以我们还是要表扬他向他学习……
的确,我是答非所问的,但我总还怀有一种疑虑,一种直到今天仍无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的困惑。一个人如何才是真正洒脱自由的?其实世间为利者,为名者,为义者都是各应被理解被尊重被敬重的,但会不会还存在一种为心者?他们代表怎样的精神呢?
再过了三四年,我才初读三五,爱上五爷更要在一年之后。每每思及他的闹东京盗三宝寄柬留刀困展昭,总忍不住欣喜,冲霄一劫更成了经年的痛处,总想大哭一场。
也许是我多想,但恍忽忆起童年旧事,总觉得是莫测的前因后果。谁知道呢?也许,从很早的时候起,从我自己都不曾留心的细节里,我爱而且将一直爱下去的,本就是五爷一般做事为心性,不为外物累的人吧?否则,那么多读过的小说,那么多曾喜欢的形象,为何唯有玉堂从未疏离,经年难放?
想起十五岁初三时读晚明张岱,也很喜欢。他亦被我归为“为心者”。湖心亭看雪,天地茫茫,但他该是不寂寞的。金山夜戏,总觉心惊却又说不清。明亡,一句”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生出些悲凉来。
又想起一年盛夏,在街上行路,偶然撞上一个小摊子。主人眉发尽白,该是享儿孙福的年纪了。蝉音杂乱,梧桐遮不住的闷热。我匆匆扫了一眼便急于出发,身后另一个路人上前招呼:“老师傅,手工不错啊!”,他却奋力拍手,急于表达什么澄清什么:“这不是手工!这叫绝活!”
初时我只觉好笑,下一秒却突然惭愧起来,惭愧得几乎不敢回头。猛走去一条街,人来车往中,我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又前几日读到刘文典的轶事,他公开宣称全中国真懂《庄子》的共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他自己,其他所有研究者只算半个!在西南联大,一次躲空袭时他对沈从文大骂:“我跑是为了给学生讲《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说白了,沈先生你可以死,我不能,我死了天下就没人懂庄子了!
有人以此作反面论据,我却莫名地喜欢这个人。
不管怎么说,我一直喜欢这类人,他们有自己的固执,他们做事不为利,不为名,甚至不为义,仅仅是为了一片心,仅仅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加修饰,不敛锋芒,有时便显得自负狂妄,任性不群——奇怪的是明明是贬义词,置于他们身上,却生生成了闪光。
我尊重为利者,世间生活,趋利避害,我亦有之。我理解重名者,何况人爱惜自己的历史就像鸟爱惜自己的羽毛,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埃?我敬佩为义者,风萧萧兮易水寒,重义轻生,生死相许……
但一直以来,我最心生羡慕的总是那些为心的动人,因为不敛锋芒,因为理所应当——因为出自心性,所以格外深情。
而风流天下我一人,当此之谓矣。
后记:也是随手随心写的,逻辑凌乱啊!而且貌似五爷都不算中心了……额,不论怎么说总是因玉堂而生的一通呓语。这题目似乎倒不恰当了,一时懒得修改……
所以,如果有所回忆或联想,我也很希望大家可以在此交流,我们或许各有前因,各有不同的经历,但我们如今都爱着同一个人。他活在我们心里梦里,我们为他笑因他哭。连他的名字都成了一种美好的象征,成为我们在天南地北认出彼此的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