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三年(1129),张浚主持川陕军事,谋北伐,“欲通夏国为援,奏请国书封,一如常式,一用敌国礼”[29],“复以主宾客司员外郎谢亮假太亮卿,权宣抚处司参议,使夏国”,“乾顺已称制”,“迄不得要领而还”[30]。
此处所言“乾顺已称制”,大致是指西夏不愿再以藩臣事宋朝,而谢亮出使前,张浚也已预料到西夏可能不以宾礼待宋使,故修国书“一如常式,一用敌国礼”。由于西夏不再向宋称臣,宋用敌国礼,“毋复班历日”[31]。并且从此宋与西夏的礼尚往来,均由朝臣边帅与夏国主直接联系,宋帝不再颁赐诏,夏之间自继迁以来所确立的朝贡关系也至此宣告结束。
建炎四年(1130)九月,金册立刘豫“大齐皇帝”,建立傀儡政权,与南宋对峙。金在决定是“并力南伐”,还是“先事陕西”时为“河北不足虞,宜先事陕西,略定五路,既弱夏,然后取宋”。亦即“欲置江淮,专事陕”[32]。于是金集结重兵,攻打陕西。是年同月,金兵在富平大败张浚统领的宋军,南宋“丧师三十万,失地六十州”[33]。翌年春金军由陇东而陇西,陇西而陇南,“陕西尽入于金”。后金军欲乘胜由陕西挺进四川受到吴王介兄弟率领的抗金力量的顽强抗击。
然而,金兵占领陕西以后,仍然没有履行割陕西北鄙地的诺言,而是依旧把麟、府、鄜、延诸州置于自己的控之下,且把“既弱夏国”作为攻取南宋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这无疑使西夏统治者感到是一严重的威胁[34]。
绍兴初,宋川陕宣抚使吴玠在和尚原大败金兵后,希望能与西夏联合,共同对金,便给夏国主乾顺写了一封信,但未得到回答。及金在夺取宋陕西并赐给刘豫伪齐政,而不兑现先前许愿划给西夏环、庆二州的承诺后,乾顺出于激愤,便送来了回函,金夏恶,“夏国屡人来吴玠、关师古军中”,吴玠也上奏朝廷说:“夏国数通书,有不忘本朝意”[35]。此后,西夏只要有隙可乘,便不放过攻略金城地的机会。当金宋议和,废除刘豫伪权之机,西夏遂于绍兴九年(夏大德五年[1139])三月攻拔府州[36]。
这年,原伪齐(金)同州李世辅[37],“说夏国发兵,可以取陕西五路,夏国主信之,发兵五万,别差都统与世共总兵政,以宰相王枢监其军,长驱至延安府二十里下寨”。时值金宋议和,金以河南、陕之地归宋朝,废伪齐,世辅遂缚王枢归南宋[38]。五月,宋廷赐名显忠。六月壬申,签书枢密院事楼火召承制以李显忠为护国军承宣使,枢密行府前军都统制,率部兵及夏国招抚使王枢赴行在[39]。
约与此同时,夏国主乾顺死,其子仁孝即位,年16岁。宋廷欲乘夏权力变动之时与夏国恢复朝贡关系,“命枢密行府与之通书”,而楼召又建议“宜且纵(王)枢还”[40]。九月己卯,因与金人议和划界已定,“命延、秦、熙河路招纳蕃部熟户及陷没夏国军民”。冬十月甲寅,又召王枢入见,并还近所获夏国之俘九十人归之[41]。翌年三月,宋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奉诏委知保安军杨顺与夏人议入贡事。《系年要录》记其本末云:
初,夏国招抚使王枢自行在归,送伴官王韩护之至境上,夏国三司君为韩言:本国荷朝廷送还枢等,乞叙旧日恩信,两国通和,约三月望日修公牒,来保安军入。不疑其绐己,闻于朝,且待之境上,及期,枢病不至,三司者为顺言:“吴七请和于我,我不之许,今诚结好,汝家国势非前日,约我兄弟可也。”顺怒报曰:“王枢在都堂,摇尾乞怜,请归求盟臣妾,朝廷厚赐以遣我,岂须汝盟邪!”三司曰:“枢苟生语耳,是事在国主,在宰相,岂预枢事。”
言不已,三司出一纸,书曰:王枢至,备陈秦仆射召至都堂,有欲与夏国讲和之意,息兵睦邻虽美事,然须遣使临边计议,赴朝献纳藏之秘府,此为定式,与韩所申不同。顺以书还,三司不出,录其语以示帅臣郭浩、世将备奏其事,后竟无耗[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