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衣顺母当年闵损遭后母虐待,冬天做棉衣,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绵,而给闵损絮芦花。后来,他父亲得知继母虐待他,一怒之下,要赶走继母。而最后闵损却为后母求情。这段典故被称为“芦衣顺母”。[1]作为孔门重要弟子,闵损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孔子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由于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社会地位,使他在实践孔子思想学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富有特点的思想、行为方式:第一,孝行超群。在孔子门生中,问孝和孝行突出的大有人在,但赢得孔子称赞的,却只有闵损一人。这是很有根据的。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丧母后,其父又娶一妻,并生了两个弟弟,继母渐渐对他不好起来。冬天做棉衣,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闵损絮芦花。闵损冻得拉车时常掉绊绳。他父亲不了解真情,因此便常鞭打他。后来,他父亲终于得知继母虐待他,一怒之下,要赶走继母。这时,闵损却连忙
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么二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所以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之人的赞赏。并且还对父母、昆弟极尽孝顺、友爱之情,受到了父母、乡邻的称赞。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来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的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会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动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