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1吧 关注:817贴子:257,299
  • 19回复贴,共1

【破解】某些流行着的伪科学理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际惯例,一楼给度娘。
顺便说一下,插楼随意。


IP属地:广东1楼2014-02-05 13:07回复
    1.食品酸碱论与身体酸碱论。
    这个,我想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了,而且,应该有很多人都相信这一套理论。
    但是,这种理论却大多出现于商业性的刊物中,很少出现在学术性的刊物中,而在学术刊物中设计到这一理论的内容大多都是对它持批判与反对态度的。这其中自然有其原因。
    首先,食品的酸碱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一部分“砖家”告诉我们,是按照食品本身的PH值来确定的,这个就完全是个谬误了,如果是那样,那么还有什么食物不是酸性的?苹果、醋这种东西哪里能够成为碱性食品?
    另一部分“砖家”也告诉我们,它是按照食品在体内完全分解后的产物的PH之来确定,可以依据食品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在水中溶解后的PH值来确定,可惜这也是不科学的,难道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分解就和食物在空气中直接燃烧的氧化还原反应一样?大部分有机物燃烧之后都会直接变成CO2、H2O,其他元素多以NOx、SOx、H2S等气体形式消散掉,人体所需要的ATP等物何在?
    那么,就直接依据食品消化分解的产物来看呢?那么还是有矛盾的,人体需要氮元素来进行DNA的复制,而人不具有固氮作用,氮元素自然要从外界摄取,其中一种摄取的方式就是来自于蛋白质。氮元素在DNA的复制过程中,主要是要形成含氮碱基,听这名字就知道这玩意儿是碱性的,但是“砖家们”却认为肉类是酸性的,这难道不是谬误么?再举一例,关于食醋的问题,食醋的本质是乙酸,商家请来的“砖家”、“靴褶”、“教授”将其归类为碱性食物是认为其最终产物是H2O和CO2,但是CO2可是酸性氧化物啊!继续,酒类食物被归类为酸性食物,但是酒在人体的处理过程中,其中一个产物就是乙酸……矛盾了,彻底矛盾了吧。
    最后,某些教授还告诉我们,金属离子都是碱性的,但是,这个明显是错误的。首先,物质的酸碱性是看它在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即c(H+)】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即c(OH-)】,而当铝离子之类的遇到水会发生水解反应,反而产生H+,使得溶液变为酸性。
    【呃,这理论总是这样被扇耳光,脸都快被扇肿了吧= =!我还是同情它一下,聊一下食品酸碱与身体酸碱的问题】
    身体酸碱论认为,血液的PH一旦不处于7.35~7.45这一区间内,便会导致身体的生化反应难以正常进行。这倒确实是真的,但是,它还认为,导致这一变化的是过度食用酸性食品,这就有错误了,科学家早就通过实验证明了,长期、大量食用商家们强调的酸、碱性食品并不能导致血液的PH发生改变。实际上,血液本身就具有酸碱缓冲对的作用,它里面就溶解了能够调节PH的离子,包括Na+、K+、Cl-、Ca2+、HCO3-等,并且,通过人们的呼吸与摄食过程不断地将血液的离子浓度调整至最佳状态,所以,这也是不科学的。
    综上所述,这套理论并不靠谱。
    资料来源: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vB9MkFLqM62tzY-hsKtFhpugocRs2uYtjFfaLTrBcNb4sP_ugOkJ4-qptnB50EEj7zRdEhOCBxpjOFjoufQ0lw6N8kmFyCIsrePkEj0qMem
    2.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84537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84537


    IP属地:广东3楼2014-02-05 13:51
    回复

      ----------这是一条狼尾巴~~~~~~


      IP属地:吉林4楼2014-02-05 14:01
      收起回复
        2.没有剥皮的洋葱能预防感冒
        这个理论源自一条微博,之后又被转发了无数次,其中一个,就被转发到了百度贴吧。
        转发的原文:http://tieba.baidu.com/p/980585859
        首先,我就不说什么了,病毒是一种分子生物,其直径要用纳米来进行描述。有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医生观察到流感病毒就完全是假的,因为病毒只能在放大至少10000倍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并区分出,而光学显微镜根本做不到!而在1919年,电子显微镜还没有发明出来!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篇故事是捏造的可能性较大。
        另外,还有些洋葱的说法,抑制空气中感冒病毒的繁殖,之类的。这个完全是谬误!病毒居然还能在空气中繁殖?新鲜空气对病毒繁殖不利,这也同样,病毒不是厌氧菌,是寄生在生物的细胞中,依靠细胞内的物质完成自我的复制进而繁殖的,和新鲜空气没什么关系。
        还有一些说洋葱中含有多糖、抗氧化剂之类的化合物,然而这不是洋葱的专利,其他的很多植物都具有这些物质,如果真是这些物质的缘故,那么其他的植物也同样能起到这种效果!
        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的科学理论与实验证明了这些。
        综上,洋葱预防感冒理论,并不成立。
        【PS:说不定是洋葱卖不出去了
        参考资料:1.http://tieba.baidu.com/p/980585859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qzkf91PScufzzCj9b37IcNWYv2rGRUbqHigt4ncMT26QfCgPdHGh1beOjHXB0md


        IP属地:广东5楼2014-02-05 14:15
        收起回复
          要上课去了,回来再说吧……


          IP属地:广东6楼2014-02-05 14:16
          回复
            好了,准备继续下一篇了。
            3.《请停止使用微波炉》
            这是原文:http://wenku.baidu.com/link?url=5yCInaYp8_NoSh35ZIQLBRQu8UOIThO6Udo6iXeLuJFCXUodKMzMTmwqXnZyxuHAPsmyadCauM98lbMwKrtI8IEto-P165EpyFFoznzJQYe
            这篇文章,由于其“严密”的推理,连续的事实论证,使得无数人相信了其真实性【我家长就被忽悠过了= =!】。然而,谣言肯定是会有漏洞的。
            “ 它破坏脑组织。脑的传播是靠磁波,微波炉处理过的食物,如长期食用,会中和脑磁波,使脑退化,磁波短路,此为长期副作用。”这个句子成了整篇文章的漏洞!“脑的传播是靠磁波” 大脑将信息传递出去我知道的有两种方式,第一是通过神经纤维内外的电势改变,以电信号的形式将其传播出去,其次在神经细胞之间用神经递质传播,并不是靠磁波。除外,磁波短路又是个什么情况?短路表示的是电源两极被低电阻的导体连接后产生巨大电流的现象……综上,可以由这点看出,那个实验的结论很有可能是捏造的。
            再谈谈微波炉是怎样加热的,众所周知,微波炉自然是用微波加热食物,而微波是一种电磁波,所谓电磁波,则是指电场与磁场以波的形式进行的移动。水分子内部自然会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点的电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会受到静电力,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受到洛伦兹力。因此水分子会因为微波炉放出的微波,而发生剧烈的运动,与其他的粒子摩擦,由内而外地加热食物。
            由此可见,微波炉能加热食物,其原因就在于电磁波,那么从本质上来讲它和可见光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频率不同罢了,而且,微波的能量大小是比太阳光要小的……如果微波炉危害入文章所说的那样的话,我觉得,我们也应该不晒太阳。
            综上所述,这是荒谬的。
            参考资料: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5yCInaYp8_NoSh35ZIQLBRQu8UOIThO6Udo6iXeLuJFCXUodKMzMTmwqXnZyxuHAPsmyadCauM98lbMwKrtI8IEto-P165EpyFFoznzJQYe


            IP属地:广东7楼2014-02-05 19:52
            收起回复
              顶也!这帖子要继续下去啊*^_^*可以精,到时候有什么异议我也来讨论下哦~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2-06 22:36
              收起回复
                为何不去果壳看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2-07 02:09
                收起回复
                  4.口服胶原蛋白美容
                  胶原蛋白本身确实能美容,可惜口服就没有任何效果了。
                  作为蛋白质这种大分子物质,无法直接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它们会先被人体的消化器官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之后参与其它蛋白质的合成。很明显,通过口服胶原蛋白不会被搬运到皮肤当中,更不会起到传说中的美容效果
                  【商家推销商品时所请来的“砖家”果然不可靠
                  资料来源:http://www.liuyanbaike.com/article/1284/
                  5.口服酵素健身
                  这个谣言也同样可以用“4.”中的理论粉碎的。
                  所谓酵素,便是我们常常说的“酶”,只是另一种翻译方法罢了,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核糖核酸),而根本不是那些商家所请来的某些“靴褶”们所说的氨基酸。因此,同样也无法被人体直接利用,也会先被人体的消化系统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或核糖,之后再参与人体内部其他物质的合成。
                  就算这东西没有被消化掉,那么胃的酸性环境【胃液的PH大约为1.2】也会使其失去活性。
                  更重要的是,就算它们既没有失活,也没有被分解或被直接排出体外,那么它也无法穿透细胞膜这层屏障!
                  综上所述,这是不可靠的。
                  【百度居然没有删掉有关的词条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12782.htm?force=1


                  IP属地:广东10楼2014-02-07 19:14
                  回复
                    其实我一点都没看懂QWQ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2-08 19: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