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14年至1680年在新疆有一个叶尔羌国,它的首都设在喀什地区一个叫莎车的地方。
故事的发生时间约为1540年左右,当时的国二代英明治国,常借狩猎的名义到各遥远的乡村部落便服考察民情。
有一次狩猎时王照例吩咐守卫侍从们在野外猎场等候,王仍旧只带一个随从进村,在经过一处樵夫的房子时看见樵夫在院中劈柴,王一眼瞥见屋中墙上挂了一把琴,王本精通音律乐器,心中颇感惊讶:难到这樵夫竟会弹琴?故停下脚步借口讨碗水喝进院。游牧民族人性格大多直爽,王在喝水时问起这把琴,樵夫回答说是他为女儿阿曼做的琴(阿曼当时约为15岁,非常聪明美丽,父亲曾请过游师教她字词及音谱)。王诚恳地问可否请阿曼弹奏一曲欣赏?樵夫便叫阿曼在帘后为客人弹奏唱了一曲。王听后大为惊讶,因这歌曲从未听过,便问唱的是何人所做的歌曲?阿曼回答说是自己做的。王的表情略感不信,想请阿曼现场再做一曲。樵夫见状说:客人既然对歌曲如此喜欢,想必也是会弹唱歌曲的,可否弹唱一首给我们欣赏一下?王也不推辞,接过阿曼递出来的琴便弹唱起来,娴熟音技让阿曼父女诚赞。在王弹唱的过程中阿曼也做了一首新歌并在王的面前弹唱,词曲人终于让王的心折服了。
王告别樵夫父女赶回营地也无心狩猎了,回宫后便下旨迎娶阿曼进宫做妃。阿曼进宫后夫妻恩爱有加,王和阿曼都有心为了十二木姆的传承文化做点实事。(十二木卡姆是流传在维吾尔族人民中的音乐瑰宝,但因当时的历史条件没有字谱音符的记载,只靠师父教徒弟式的手传口记)。王便下旨请全国会弹唱木卡姆的能者进宫与阿曼交流,阿曼凭着聪慧一一登记造谱记词,花了十几年时间终于历史上的第一次将木卡姆套曲大集成了。可就在木卡姆集成的时间段,阿曼却因难产去世,去世时约为34岁。与她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的王悲痛欲绝,思妻成疾,二年后也随她而去。
因是我在喀什收获的听说,可考证的历史资料无法证明具体的时间年份,故阿曼的年龄可能会有几年的偏差。阿曼的全名叫阿曼尼莎罕。王叫阿不都热西汗(也有说叫拉失德汗)。阿曼的故事也拍成电影,电影名就叫阿曼尼莎罕。
我个人认为刀郎的歌曲<喀什葛尔胡杨>是为了祭奠致敬为十二木卡姆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阿曼尼莎所创做的,具体是不是得等刀郎自己说为准。
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我想刀郎用胡杨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同时也借胡杨树顽强的生命力代表音乐千年流传的图腾吧!
胡杨持意伫千年
恨天不惜画方圆
大漠有情沙为符
粒粒皆是前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