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灵组吧 关注:608贴子:32,710

●灵气逼人&除却天下● 当代NC的病理分析.第一回:强迫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勿夹.


(大概也没有人会夹)


1楼2007-10-30 19:46回复
    【强迫症简介】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通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较为直观的症状表现,可以观看美国电影《火柴男人》中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角色。

    ------

    NC们为了OPPA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够纠结,开贴,掐架。符合强迫症的概述。


    2楼2007-10-30 19:48
    回复
      【病因与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一、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是么?)

       二、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不太敢跟陌生人交流。。)、犹豫(对于新饭总是犹豫中接纳)、节俭(每天就混贴吧掐架,哪都不去玩,饭都不用吃,那么省钱,只要出网费电费。多节俭啊。)、谨慎(对于新饭总要再三确定对“OPPA们”是否真的有爱。)、细心(任何OPPA们的细节都逃不出她们的眼睛)、过分注意细节(人家无意识的动作她们都能纠结啊纠结。)、好思索(对于“OPPA”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能揣摩出惊人的结论。)、要求十全十美(“OPPA们”都是完美的。完美的。完美的。),但又过于刻板(不善于接纳新事物。)和缺乏灵活性(一言不和就要掐架)等。

       三、精神因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自行思考。。)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现在的孩子。。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容易生病。)或长期心身疲劳时(现在学生不容易,可以理解。),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关于扣带回活动过度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的说法,尚缺少扣带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直接证据。

      -----------------------------

      哎。通过如上判断。几乎可以确定。。NC们的病理特征很符合强迫症的表现。

      确诊为强迫症。


      3楼2007-10-30 19:57
      回复
        【治疗方法】

        原理心理学认为:觉察系统本身具有配置功能,前额叶是以配置的方式设立一个参照样本。参照样本能够直接对照本义系统产出的样本,分析客观事物的相对意义,使我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反应。我们清醒时前额叶样本能够一直点亮丘觉,决定了我们当时的意识状态和心理环境。强迫症过于强化某一个或某一类样本的配置,从而产生强迫症状。如果将强迫症状让当事人当作病症看待,反而强化了症状,如果说服当事人能够信服这不是病症,反而有利于学习、记忆,并让当事人坚持用强迫法去学习、记忆,强迫症状很快消失,对治疗临床强迫症效果显著。


        --------------------------------------

        这治疗方法都在这里了。NC们得救不得救就看造化了。


        4楼2007-10-30 19:58
        回复
          【发病率】

           国外1980年报道,强迫症的发病率为0.1-0.3%;在中国,历来将强迫症列为神经症中的一类疾病单元,ICD-10仍将此症列为神经症中的独立类型;国内1982年对12地区流病学调查,报告 本病患病率为0.3%占全部神经症的千分之1.3。天津报告为千分之0.13,占全部神经症的10%,在心理咨询服务中,本症比例较高:如广州报告为8.3%,上海报告为16.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来看,本病发病在两性间并无差异(但国内报告女性略高于男性)而在儿童强迫症中,男孩患病率为女孩的3倍。本病通常在青少年发病,城乡的患病率相近。约10%的病人起病于10-15岁,75%的患者发病于30岁以前。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有时诱因亦不明显。病人就诊时往往病程已达数年之久。半数以上病人病情缓慢发展、逐渐加重,约1/4的病人病情有波动,约11-14%病人有完全缓解同隙期,有些病人进入40-50岁以后,病情有自动缓解倾向。

          ---------------------------

          哎哟喂。。要自动缓解还要等那么久。。


          5楼2007-10-30 19:59
          回复
            夹- -


            6楼2007-10-30 20:01
            回复
              【病程和预后】

               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可持续多年或时轻时重。病前性格特征明显、发病年龄较早和病程较长者,预后欠佳。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步减轻;病前有较明显精神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不显著、病程;较短、无阳性家族史者的症状也有可能自发缓解。


              ---------

              NC们快快长大,长大病就好了哈。哎!


              8楼2007-10-30 20:15
              回复
                【强迫症类型】

                 一、精神分裂症:早期可有强迫症表现,但内容逐渐变得荒谬不可理解、无焦虑、痛苦等相应的情绪反应;自知力差,不积极要求治疗或否认有病而拒绝治疗;随着病程发展,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逐渐显露。

                 二、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因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可产生抑郁情绪,甚至出现消极观念,但从无自杀行为,与抑郁症的对外界缺乏兴趣、思维迟钝、行为缓慢及情绪低落有别。

                  三、颞叶癫痫:偶可出现强迫观念和行为,呈发作性,并有其它颞叶癫痫的症状,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等检查可助鉴别。

                -----

                祝孩子们早日康复。不要学杨丽娟哈。这病可严重了。


                9楼2007-10-30 20:16
                回复
                  ---- 科学而神圣的封 ----


                  11楼2007-10-30 20:23
                  回复
                    好久没沙发了。


                    12楼2007-10-30 20:23
                    回复
                      综上所述,同志们应该伟岸而神圣的帮助NC们早日脱离强迫症的苦海。

                      祝患者们早日康复。谢谢


                      13楼2007-10-30 20:24
                      回复
                        容偶汗一个,
                        太专业了,怕某些人看不


                        IP属地:江苏14楼2007-10-30 20:28
                        回复
                          好长,慢慢看= =


                          15楼2007-10-30 20:29
                          回复
                            这贴有爱

                            俺喜欢

                            俺患了强迫症。ONYE~~~请个假,回家治疗得了。HOHO


                            16楼2007-10-30 20:55
                            回复
                              心领神会
                              会心一


                              17楼2007-10-30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