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家庭吧 关注:1,875贴子:29,032

【爸爸去哪儿】【童言无忌】观后感(田亮独带五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爸爸去哪儿》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一个电视节目。有时间我会全部补完的。先简单介绍下关于【童言无忌】这个单元。孩子们的“神回答”让我感动莫名,感慨万千。
其实我因为看得不多,总共每期有几个单元还不清楚,所以今天才知道有【童言无忌】这个单元。主要设计就是当天任务完成后,在一间小房子里,每个孩子轮流着在里面接受“代理村长”(类似节目主持人的意思)的采访,孩子们以为房子里只有他自己和“村长”叔叔,所以毫无顾忌问啥答啥。但孩子们不知道的却是有个隐形监视设备,直接联结到隔壁文章的五个爸爸们,五个爸爸将同步收看到“村长”对自己孩子们的采访直播。
好,介绍完毕,直入主题——聊聊孩子们的“神回答”。


1楼2014-01-13 20:26回复
    这次引起我重点关注的是后面三个娃娃:天天,森碟,石头,他们比起另两个娃娃更大一些了,心理活动更复杂一些,对父母之间的关系观察也更多,思考也更深入一些。他们的回答背后,实在有太多不该被埋藏起来的东西,值得进一步挖掘。
    记得第一个娃娃是林志颖的4岁儿子Kimi。村长问到他最想要什么?给他三个东西要他选择:1、玩具;2、爸爸陪他;3、爸爸陪妈妈。Kimi选择是“爸爸陪妈妈”。我当时就对老公感慨:这么小的孩子,爸爸妈妈相爱对他生存的重大意义,他都可以本能地知道。
    第二个娃娃好像是王诗龄,比Kimi小一点。问到她最想要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仍然是“想要爸爸妈妈”,我和电视里五个爸爸一起再次感叹。


    3楼2014-01-13 20:27
    回复
      第三个娃娃好像是天天(顺序记不大清了),其中有个问题我印象很深,是关于爸爸在家里的地位的。
      天天开始回答“妈妈第一,天天第二,爸爸第三。”后来改成“爸爸第四”,原来有只小狗,在家里排第三。天天低着头说“后来小狗送走了,爸爸才排第三了。”我的心情开始凝重起来。感受到天天的不开心。


      4楼2014-01-13 20:27
      回复
        最后一个娃娃是六岁的石头。他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令人吃惊。
        村长照例问“爸爸爱你吗?”石头回答“不知道”?忘了,总之不肯定。然后想了下说有时爱,有时候不爱?总之准确地忘了,就是说石头对爸爸的父爱表示怀疑了。父亲郭涛有点难以置信。但就那一集来讲,有心人应该可以看出石头为什么会这么答了,或者学过一些心理学的观众也能看出来。
        那一集,是离开村子前一天聚餐,很多好吃的海鲜上桌了。其他四个小萌娃都在给爷爷奶奶们挟菜啥的,表现乖巧,就石头不想好好坐着吃饭。可以理解郭涛是怕孩子饿着了,但同时,郭涛也在前几集表现出了一些完美主义,也会将石头表现的优异看成是自己的面子,同样,石头表现得“不好”,就丢了他这个当父亲的面子。但石头六岁了,正是所谓“第一次叛逆期”(3-6岁)的年龄,他要建立他的自我,拒绝当父亲的影子,“面子工具”。于是他追随了自己内心感受。没有吃饭。父子间还有几次充满火药味的对话,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都是郭涛方式不当,强行命令,而不肯细心观察孩子的需求,寻求与孩子的平等对话。
        饭后做游戏,叫孩子们表演动物,石头因为先前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累了,不想演,郭涛却说“你怎么不去演呀?你演猴子不是演得挺好的吗?”石头这时候可怜巴巴地说“爸爸我饿了,我想吃蛋炒饭。”郭涛叫儿子等到游戏结束回去再吃蛋炒饭。虽然郭涛的做法属于“严父型”的,他有他的道理,我并没资格置评。但至少石头的回答,可以给父母敲一个警钟了:我们怎么样做,才能既严格教育孩子,又能让孩子感受到这份爱呢?我想,郭涛的态度是一个可以尝试改变的点。就像风中的秘密123曾经说过的那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既表达出爱意,同时表达出对行为规范的坚持。
        最后石头希望爸爸改一改。相信郭涛有所触动吧。郭涛是个努力当好爸爸的负责任的男人。加油!


        6楼2014-01-13 20:29
        收起回复
          总结五个娃的五个回答,前面最小的的两个Kimi和王诗龄都毫不犹豫地表现出对爸爸和妈妈不偏不倚的爱,并且不约而同地希望父母相亲相爱。
          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吧,知道只有父母相亲相爱,自己才能真正得幸福。所以节目中孩子们的回答,更加使我欣慰,相信越来越多的父母会认识到,一个家庭中,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多么重要,否则会“一痛百痛”,如此也可证明,夫妻关系在一个家庭中,是当然不二的核心关系啊。


          7楼2014-01-13 20:33
          回复
            《观后感》之后的延伸思考
            节目聊完了,我有点意犹未尽,还想说说天天和森碟的回答,所引发的关于家庭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一些感触。
            今天不讨论再婚家庭夫妻关系、继亲子关系,就只说初婚原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吧。因为这个是核心,是关键,是致命点,就像任督二脉是否打通一样,“一通就百通”了。


            8楼2014-01-13 20:34
            回复
              因为读了一些国外心理学成熟研究结论的关系,近几年我思考家庭问题时,一般都可以按这个顺序或者分类去思考:
              第一步、认识自己,认识老公。思考自己的问题时,总是会思考母亲给我的影响,思考外婆带给母亲的影响,思考曾祖母带给外婆的影响……以此往上类推,直到中国旧式封建大家族;
              同样,在思考老公身上的问题时,我会思考公公带给老公的影响,以及公公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影响、老公的曾祖父带给老公的爷爷的影响……以此往上类推,直到中国旧式封建大家族。


              9楼2014-01-13 20:34
              回复
                第二步、思考夫妻亲密关系存在的困境、成因,及其对策。
                同上,在思考我和老公之间关系问题的时候,自然我会思考自己父母的夫妻关系,公公婆婆的夫妻关系。我自己爷爷奶奶的、外公外婆的;老公爷爷奶奶的、外公外婆的夫妻关系。——毫不意外,我和老公父母的夫妻关系都是“糟透了”;因为我们的祖辈的夫妻关系也是“糟透了”。
                所以,我和老公各自的前一段(我前二段)婚姻,必须是糟透了——因为我们只有前面无数代的“糟透了”的榜样可模仿。我们这一代与上代的区别就是——他们全都没离,打到死吵到死,而我们全都离了。(离婚率持续上升,是社会转型的一个强有力证据——为什么?因为旧社会只听说“男人休妻”,谁听说过“女人休夫”?)


                10楼2014-01-13 20:36
                回复
                  第三步、思考自己当妈妈是否科学?老公当爸爸是否科学?(女儿是老公和我的共同孩子)
                  这一步,就不简单了,话有点多了。
                  先说我给女儿当妈妈吧,自认是合格的,但这是在我意识到我的妈妈是一个“失败的母亲”,总拿她当反面教材时时敬醒自己后的结果;是我不断自学各种教育心理学、婚姻家庭心理学知识后的结果,但即使我付出全身心的努力,都还是难免有时会不自觉地就与妈妈的思想言行相像了,好在我基本能立即意识到自己似乎在复制母亲,立即改正、补正。


                  11楼2014-01-13 20:37
                  回复
                    至于老公,他就更加地说来话长了,因为他给两个不同妻子生的孩子当父亲(我女儿和她哥哥是同父异母)。分三小点说吧:
                    (一)老公单独当女儿的父亲。从他给单独女儿当父亲这点上来看,现在七八十分还是有的,就是过于严格生硬了点,但一直在沟通进步中,不妨事。


                    12楼2014-01-13 20:40
                    回复
                      在这里暂停一下。因为当天原稿在另一台电脑上,关于“一是理论知识方面的原因”需要重新修改整理一下才适合公开发布。


                      15楼2014-01-13 21:31
                      回复
                        谢谢分享,受教了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4-01-13 22:45
                        收起回复
                          值得学习!


                          17楼2014-01-14 08:10
                          收起回复
                            2、原生家庭中夫妻关系屈从于父女关系。
                            我母亲由于没生儿子,她只能将感情寄托在大女儿即我姐身上。而我母亲对我,很难说爱多一些还是恨多一些,我是在她的恶毒咒骂下长大的。我一直不明白是为什么,前几年还只是单纯认为从小没有养我就没有感情,但现在我越发清楚,可能还要加上一个原因就是她嫌我和爸爸关系“很好”吧?嫉妒自己的女儿,母亲们,有没有呢?
                            我母亲打压父亲的手法,与我婆婆打压公公的手法一模一样:就是祥林嫂一样,抓住空档就跟子女唠叨自己老公的滔天罪行,仿佛对方十恶不赦。她们都是为了将自己置于牺牲者的位置:常常说“我要不是为了你们还小,早就离开他了”云云,以此给子女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儿女出于道德压力,不得不与父亲保持距离,不再跟父亲有正常的互动。这,其实也是内心弱小的母亲们控制子女的手段之一。所以有心理著作的书名叫《自私的父母》《母爱的羁绊》《不要用爱控制我》(两部,有1和2)《情感勒索》……都是指向家庭中父母的种种“不是”的。
                            我自己的例子不太具有说服力,因为我是连父母一起叛逆的,父女关系其实很紧张。与父亲的关系所谓“好”,只能是相对于跟妈妈的母女关系坏相对“不太坏”而已。
                            说说我的一个闺蜜吧。她今年35岁,未婚,跟母亲关系无比恶化,同样是一边受着母亲养育一边承受母亲咒骂下长大。她告诉我,她有什么事、父亲有什么事,都是父女和对方讲,从不和母亲讲。呵呵,这是不是与我老公原生家庭畸形的关系结构恰好组成一对呢?
                            女友35岁未嫁。原生家庭畸形的父女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家庭系统失衡结构,就为女儿长大成人后婚姻失败家庭破裂,埋下了祸根。


                            20楼2014-01-18 14:39
                            回复
                              依据前述种种,一幅完整的原生家庭悲剧图几乎就完成了。
                              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有此智慧了,只是我们没有将之发扬光大。听说过古人“女大避父,儿大避母”这句话吗?为什么儿女大了(身心发育了)要避父母呢?心理学研究结论:儿童3-6岁是生命中第一次性意识萌发时期,6岁达到高峰。他们3岁以前对同性家长感兴趣,探索与自己相同的性别的奥秘,女生感受母爱,男生感受父爱。当在同性家长身上这种探索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以后,就转入3-6岁对异性家长身体的好奇以及爱的接触了。
                              这段时期如果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儿童将安然度过。如果不加留心缺少知识,轻则同性亲子互相仇视,重则严重影响夫妻关系,直至家庭关系平衡彻底打乱。从此一个家只能鸡犬不宁。夫妻吵架打架、父子吵、母女吵,当然也会有异性亲子争吵,但相比来讲是少数。


                              21楼2014-01-18 14: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