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吧 关注:1,656贴子:12,325

2014个人最新整理:有关帝辛的历史补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说一些网上没有人提的有关帝辛的历史。正面的。


IP属地:北京1楼2014-01-07 17:14回复
    先说:1,本帖很长,请慢慢看。2、本帖旨在补充,有些观点前人已说,均不再提。3,发完前请勿插楼,发完后欢迎讨论。


    IP属地:北京2楼2014-01-07 17:16
    收起回复
      来一发目录
      第一,如果喜欢帝辛,去研究黄组卜辞吧
      第二,帝辛这个人不残暴
      第三,帝辛没有不祭祀,只是进行了合理的祭祀改革
      第四,万万不要信周人(一句都不要)
      第五,为什么商人对帝辛有怨言之一:有关帝辛的人才改革政策
      第六,有关帝辛生活骄奢和后世误会的地方
      第七,为什么商人对帝辛有怨言之二:商末发生过天灾
      第八,帝辛没有绝后
      第九,帝辛没有唯妇人言
      第十,其实帝辛已经很努力了
      最后,八卦一些很少有人提起的商代的事情,比如:信仰问题


      IP属地:北京3楼2014-01-07 17:20
      收起回复
        第一,如果喜欢帝辛,去研究黄组卜辞吧
        这里稍微普及下知识,甲骨文卜辞和竹简不一样,它不是史官记事的文件,是王家的占卜笔记(商人记事已经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了,当时的史官叫作册,不过商代的竹简估计不可能保存下来了吧,可惜了)。
        卜辞的格式很简单:某年某月某日,王(或者贞人,就是当时的祭司),卜问先祖或者鬼神,做这个事情好不好(会发生什么),占卜结果如何,王是否采用。最后是这个事情是否应验(所以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去看,能看懂)。
        帝辛的卜辞是有挖出来的,和他父亲的归类在一起,称为甲骨文第五期卜辞,也称黄组卜辞。帝辛和他爹的卜辞,有学者研究分出了哪些是他的哪些是他爹的[注释2],卜辞研究里面帝辛十祀伐东夷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我们想了解他的为人,看这些卜辞是第一手的材料,因为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他,写他的东西。
        从卜辞看,个人感觉其实他挺干脆的,不墨迹(至于这种风格的人好坏,那只能就事论事了)。比武丁强多了(武丁连老婆生孩子,老婆死了在天上嫁给了谁都要问来问去的)。


        IP属地:北京5楼2014-01-07 17:26
        收起回复
          第二,相对于历史上的帝王来说,帝辛这个人不残暴
          什么是残暴?我觉得把残暴定义成草菅人命,动不动杀人,不尊重人的生存权,大部分人可以认同和接受吧?
          封神演义是演义小说,还是明代人根据宋代坊间故事改编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是文学范畴不是历史范畴)。
          当然有人会说,帝辛再怎么也是奴隶社会的帝王,奴隶社会奴隶没有人权,社会形式也落后野蛮,和后来的人比他肯定残暴。
          有关这一点,这张表格会给我们第一个直观的认识[注释5],图中浅灰色部分代表杀人祭祀的数量。罗马数字的1到5代表的是甲骨文的分期,其中帝辛和他父亲帝乙是第五期(最后圆柱最短的一个)。

          就算被认为是奴隶社会,到帝辛的时候,杀人祭祀已经少之又少,如图,他和他爹加起来一百人左右吧,想想后来几个朝代杀俘虏(商代杀人祭祀杀的基本是战俘),还有二战的时候某些国家某些事情……因为各种原因草菅人命杀死的人也比他多啊(应该也是这篇文章,提出这是因为商王开始重视劳动力)。所以就算处于奴隶社会,帝辛也不残暴,反而,单纯从动不动拉几千几万人盖金字塔(古埃及),动不动把人当牲口卖来卖去(古罗马),动不动杀几百人来祭祀祖先(先商)的奴隶社会这一点来说的话,该说他很“温柔”呢(而且帝辛还收留其他方国的罪犯,拯救那些本来应该受到奴隶那样无人权待遇的人,“纣为天下逋逃主”就是这个意思)。
          而下面我将说到另一个有趣的事实,现代学者经研究已经提出的[注释6],就是:在古文献中,商人再怎么骂帝辛,都没有说过一句帝辛残暴。说帝辛残暴的是周人,而且是在周人发动战争叛乱的宣传词里说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商和后来的国家不一样,周的概念不是商的一个行省,而是一个邦国,相对是比较独立的,帝辛是商人的王,人家自己国家的国民、贵族和王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没说王暴虐,周人远在西方,怎么知道人家残暴?残暴这个说法,与其说是史实,不如说是周人及其后代的“造谣”更为贴切吧。至于为什么“造谣”,这里也可以提一下[还是注释3],商人尚武,商是第一个靠武力征服建立的国家,到帝辛时候,也还是以武力为扩展边疆的手段(虽然帝辛伐东夷是边打边安抚的),而周推行的“德政”,其实一开始只是针对商人尚武而出台的(个人觉得其实如果历史给帝辛时间,那德政的提出者没准是他?毕竟他伐东夷的时候就已经带有安抚的成分了),因此帝辛残暴这种说法,其实是周人对商人“尚武”这种说法的衍生罢了。跟他本人的人品其实没什么关系。


          IP属地:北京通过百度相册上传6楼2014-01-07 17:36
          收起回复
            第三,从甲骨文卜辞来看,帝辛没有不祭祀,只是进行了祭祀改革
            网上有拿少祭祀就少杀人说事的,帝辛的祭祀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祭祀是商人的礼仪,商人祭祀还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清明节去一下忌日去一下堂会去一下,一次把所有人都搞定了,他们有自己的历法(就是六十干支那样的),在甲那一天,要祭祀名字里带甲的先王以此类推,祭祀的形式还有好多种,每种都要轮一次,然后到帝辛他爹和他这一代,祭祀一轮先王,要一年的时间……不改革他儿子孙子等等得烦死。
            帝辛不但祭祀,而且帝辛卜辞中祭祀历谱是最全面完整丰富的,这为后人研究殷历谱和祭祀提供了很多的材料和很大的便利,周人所谓帝辛荒于祭祀的谣言可终矣。
            但帝辛这种对祭祀制度效率化的改良……可能导致了一种适得其反的下场(见下面第七点),甚是令人惋惜。


            IP属地:北京7楼2014-01-07 17:39
            回复
              第四,虽然后世宗周,但在商的问题上,万万不要信周人
              网上为帝辛平反,经常引用到周人的牧誓等文(顺便一提,传世尚书为伪书,但牧誓一篇非伪文,利簋,清华简为证),这里指出一个我们忽略掉,但学者指出的误区[注释7]:
              古书(这里的古书包括史记,尚书等)所载的,是周人发动战争的【理由】,而不是商灭亡的【原因】。
              看到区别了吧?周人就是说个天花乱坠,影响我们怎么看帝辛吗?一 点 都 不 影 响。
              周人从帝辛爷爷那一辈起就已经在扩张,密谋叛乱,企图灭商。
              所以周人黑商人天经地义,如果我们用不宗周的历史观念,随便怎么看都看得出:他们所谓的原因不过是为自己的叛乱正名而已,不过是一方之言,一种说法,不是信史,不值得尽信。周人要打仗,他们需要借口,这跟狼要吃羊的故事是一个道理。


              IP属地:北京8楼2014-01-07 17:42
              收起回复
                第六,有关帝辛生活骄奢和后世误会的地方
                这里说三点天大的误会:
                一,田猎,巡狩。帝辛好田猎,这是学者已经证明的[注释9]。好多人以为这是娱乐项目,其实不是。田猎是军事演习,要摆战阵的[注释10]。而巡狩是在王都以外的方国进行的军演,起到军事威慑力的作用。这两者和玩是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处的(记得前一版本的百度百科说他伐东夷是打着去玩着回来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他是先到边疆的邦国,和当地的军队会合,打仗,或者在某些重要军事据点进行演习,视察,这样一路走下来的,出发和返回的路线都不一样,等于兜了一大圈,那会交通不方便,这么一来一回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比如帝辛十年伐东夷,一次去了两百多天,让你出差两百多天试试什么概念,帝辛其实很累的,而且他在返程的时候反而出现了去程没有的急行军,去程比返程长,可见根本不是玩着回去的)。
                二,鹿台和酒池肉林。鹿台是什么?皇室高端娱乐场所?酒池肉林是它的配套设施?这简直是天下最可笑的误会。
                鹿字是误抄,正确的写法是廪,廪台,是指代商的建筑里一种没有屋顶的高台,作用是储藏重要物资,即今日的仓库[注释11]。
                既然鹿台是假,酒池肉林便不可能为真,此谣言可止矣。
                三,酗酒
                这个已经有人提,但我要更进一步补充,酗酒这点是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平反的。
                首先明确酗酒这一点不是针对帝辛个人,而是针对商人全体(主要是贵族阶级),商人好酒,周人好食这是后世众所周知的。其实帝辛本人喜欢不喜欢喝酒,史书没提,卜辞也没有说。
                其次商代的酿酒也不是那么发达,他们所谓的酒不过是一种米做的饮料,酒精度数很低——要想喝到醉酒的程度,喝酒的人早撑死了。退一步说,就算帝辛爱喝酒又如何?今人没有个领导喝可乐上瘾的?
                其实周人提酗酒一点,最初指责的应该不是喝得罪薰熏这种丑态,而是不勤俭节约——前面说了酒是粮食做的,属于高端食品,平民吃那么差你贵族吃这么好,这是有争议的,尤其在国家出现灾害的时候(下面会提及)。
                还有一点淫乱,我觉得根本不值一提,前面已经说,帝辛顾着改革,顾着打仗,哪里有时间淫乱?
                总的来说,古代说帝辛生活骄奢,骄奢在哪里,没有具体的事实,不过是漫天飞舞的谣言而已——唯一可以成立的一点是帝辛作为商的王,作为贵族阶级最顶端的存在,被代表了。而最讽刺的地方也在此:他与他代表的腐败的贵族阶级,竟还是对立关系的。


                IP属地:北京10楼2014-01-07 17:48
                收起回复
                  第七,商末发生过天灾(为什么商人对帝辛有怨言之二)
                  这点是网上没人提及的,但其实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本人在前文第二点和第六点都有暗示这一点。
                  其实商末刚好赶上了上一次冰川期的初期(这个冰川期到近代才结束),是气候从温暖改变的过渡期,商代的河南殷墟本来是像西双版纳那样森林茂密,动物成群还有好多大象的,到帝辛的时候突然改变了,于人民生活质量变差。
                  而当时的人又迷信,他们不懂这是自然现象,又把责任归咎于王,因为王进行祭祀改革不敬鬼神引至灾害…帝辛作为当时的王承受了这种责难,今天看来是很冤的,但在那样的远古,我们能说什么?
                  有网友分析了当时帝辛所处的政治格局,先王的政策错误给他留下一个烂摊子(武丁强盛的时候已经大面积失去西方领土,为周人强大灭商留下根本的后患),其实天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任凭王是个怎样的天才也没有用,这是何等的辛酸?


                  IP属地:北京11楼2014-01-07 17:50
                  回复
                    第八,帝辛没有绝后
                    还得怪封神演义,搞得好多人以为帝辛绝后。其实帝辛至少有一个儿子,武庚,武庚是庙号,禄父相传是其名字。说白了,帝辛死了他儿子还在的。这个儿子还很优秀:并没有投降于周,反而在武王死后,说反武王派来监视他的三位周臣,一起造反了。这就是出名的周初的三监叛乱事件。


                    IP属地:北京12楼2014-01-07 17:51
                    收起回复
                      第九,帝辛没有唯妇人言
                      有人说唯妇人言是帝辛的用人政策,是尊重女性的表现,这点可以讨论。
                      但我这里说一些我改变了的观念:
                      周人所谓唯妇人言针对的不是帝辛,而是商这个国的国风(帝辛又一次被代表了)。
                      换句话说,周人是比商人更歧视女性的,他们见不得女性从政,打仗。
                      这一点有以下方面可以佐证:
                      1、商人祭祀先祖,先祖的配偶也是享受祭祀的,而且可以单独拿出来祭祀。也就是说,商人对于母亲,也是放到高位非常尊重的。但到了周呢,取消对女性的单独祭祀,祭祀母亲只要祭祀父亲的时候顺带一笔就够了。
                      2、商人是子凭母贵,而从周开始,母凭子贵的陋习流传至今。
                      3、商人有女官甚至女性高层将领(妇好是元帅不是将军,将军是她下级单位),而周人没有女官。周人对女性的贬低可见一斑。
                      只可惜,帝辛身边没有杰出的女性。帝辛重人才,自己也聪明,肯定见不得蠢的,要真是封神演义里苏妲己那种智商的人,他早弄死了,根本不会听她说的。而且,试论帝辛身边若能有个像武丁的妇好这样的杰出女性,又何必劳驾王亲征东夷?(别说女性了,男性也没有,前面提到了,贵族迂腐,帝辛打仗只能靠平民,靠平民打了胜仗,这群迂腐贵族还不干了……对于这样的一群贵族,今人也只能呵呵了)。


                      IP属地:北京13楼2014-01-07 17:56
                      收起回复
                        第十,说句公道话:其实帝辛已经很努力了
                        前人对商灭亡的研究是不足的,而且把问题都集中到帝辛一个人的身上去讨论,是非常有失公允的做法。商是君主制国家不假,“君主在政治体制中确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君主只是体系中的一部分,其所起的作用不是绝对的。实际上王权是一种体制,而不是王的个人意志”[注释12]。
                        商的灭亡,更多的是国家体制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应该对其苛责,毕竟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力征服的国家,也可以说是和现代国家形成概念一致的国家),面对这种体制问题,帝辛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措施(学者或称激进),包括变更用人制度,加强对外服的控制,扩大直接控制人口的数量(部分网友形容为搞民主),进行经济改革,推行法律改革,祭祀改革,而不是后世所谓的“只会享乐昏聩无能不听政”。
                        帝辛已经很努力了,无奈这种努力遭遇的是周人的背叛,前人没有经历过的天灾(后人也没经历过啊,冰河期两千年一次),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各种体制缺陷,而这些是后世的帝王没有一个人全部同时经历过的(同样是天灾,大禹治水的时候也没有哪个部落乘机叛乱过夏)。他的悲剧印证了那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个人的命运只能服从时代大背景,这也许就是《封神演义》里张口闭口谈及的天命吧。
                        在此说他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倒霉的帝王,没有其二,或也不为过。


                        IP属地:北京14楼2014-01-07 17:57
                        收起回复
                          最后,八卦一些很少有人提起的商代的事情。
                          车战:中国的车战的历史从商就有了(顺便一提目前没有发现比商更早的战车遗物,因此有学者认为战车战起源于商,当然这还待进一步研究)。
                          信仰:商人信上帝。你们没听错,上帝。就是这两个字。商人认为王死后,是宾于上帝的,也是可以影响降幅降灾的神灵。商王可以是神,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后来的天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IP属地:北京15楼2014-01-07 17:58
                          收起回复
                            崇侯虎:因为封神演义等,很多人误认为这是一个人,其实不然,这是一个世世代代辅佐商王的邦国家族的族长的称呼。崇侯,卜辞或称侯虎,崇侯虎,相当于一个官职。这个邦国在西边,和周比邻,和商共存亡。我们可以对比下周…真不知道是在想什么的一群人呢。
                            崇侯虎三字的写法可看下图:

                            微子:古书常说微子贤,但贤在哪里(具体有什么作为),史书从来没有提过。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妲己:网上说得太多,懒得说了,只是个人质疑一个问题,商代的女性都是以妇某称呼的,所以根本不会出现苏妲己这种称呼(除非她是个贵族男性或者方国族长)。而如王后这种女性死后也是要入祀谱接受祭祀的,也有像王那样以干支为名的庙号,己刚好就是干支之一。妲己会不会是某位帝辛的王后的庙号的误抄呢?不是妲己,而是妇己?


                            IP属地:北京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6楼2014-01-07 18:01
                            收起回复
                              朝歌:有些学者或认为商末迁过都,商最后的首都是朝歌。但对殷墟的考古证明殷墟到商灭亡也都具有着王都地位和功能(到帝乙帝辛的殷墟四期,这个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考古也没有找出迁都的证据,那朝歌如何解释?有学者认为商末、至少是武王伐商时帝辛可能没有住在首都安阳殷墟,而是住在朝歌。因为当时王在朝歌,所以后人误认为朝歌是首都,其实是误会——不是首都发生了变化,是王的居住地发生了变化。至于为什么要住朝歌,因为要和周人作战嘛,王在那里进行战斗的准备工作,建立起防御前线(总不能等到打到家门口才准备吧),这个是说得通的。就好比清代皇帝有时候不住在北京,而是住在承德避暑山庄。如果我们对清没有充足的了解,大概也会有人以为清代皇帝曾经迁都承德吧?个人觉得这个解释值得参考。


                              IP属地:北京17楼2014-01-07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