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吧 关注:769贴子:8,801
  • 11回复贴,共1

【整理】史书上对明宪宗的历史评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4-01-07 12:34回复
    李维桢:诗有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情哉!纯帝初载,亦何其斤斤也,中官幸,祷祠繁,而治隳矣。钱后之祔庙食,景帝之复位号,此两者,虽甚盛德蔑以加已。
    《国榷》
    翻译:《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谓人之常情。纯皇帝初登基,也是何其谨慎明察,后来宠幸中官,祷祠频繁,治国就怠惰了。钱皇后得以升祔太庙,景帝得以恢复位号,这两件事情,即使说是盛德到无以复加也不为过。


    IP属地:上海2楼2014-01-07 15:05
    回复
      郑晓:帝仁恕英明,少更多难,练达情理。临政莅人,不刚不柔,有张有弛。进贤不骤而任之必专,远邪不亟而御之有法。值虏寇数侵边,惟遣将薄伐,不勤兵以竭我财力,虏亦离散,内外宁辑。荆襄岭海,时有寇窃,推毂之际,戒勿妄杀,或不用命,赏罚兼行。崇上理学,褒封儒贤。江淮大祲,截漕赈饥。星文示变,侧身省过。臣僚进谏,即涉浮伪,时有干忤,薄示谴谪,旋蒙牵复。若乃尊礼孝庄,尊景帝,保护汪后,褒恤于谦,其于爱憎恩怨,绝无芥蒂,帝谆然于天理彝伦者也。以故虽屡有彗孛之灾,而国家康靖,有繇然矣。
      《国榷》
      翻译:陛下仁恕英明,少时更多经历磨难,练达于情理,处理政务与治理民众时不刚不柔、有张有弛。提拔贤能不急骤,但又任之必专,疏远奸邪不急迫,而又御之有法。恰逢虏寇数次侵犯边境,只是派遣将领略微征伐,没有频繁用兵而竭我财力,敌寇却也离散,内外安定和睦。荆襄两广,时有贼寇劫掠,遣将出征之典,戒谕将领切勿妄杀,有时有将领不用命,则赏罚兼行。崇尚理学,褒扬加封大儒贤能。江淮大饥荒,截拨漕粮来赈济饥民。星象显示有变,则忧愁不安反省己过。臣僚进言规劝,即使所涉及之事是不实的,甚至有时有所冒犯,也只不过是略示谴谪,不久又蒙恩复官。至于尊礼钱太后,尊位景帝,保护汪皇后,褒恤于谦,这些关涉爱憎恩怨之事,陛下竟毫无芥蒂,这是诚恳追崇天理常道的缘故。所以虽然屡屡有彗星之灾出现,而国家宁静安康,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IP属地:上海3楼2014-01-07 17:05
      回复



        5楼2014-01-07 19:50
        收起回复
          好顶赞!


          IP属地:河南6楼2014-01-08 23:25
          收起回复
            赞!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14-01-09 10:06
            收起回复
              谈迁:恤饥察冤,求言课吏,先后史不绝书,而于胡僧幸阉斜封墨敕之滥,亦不能为帝掩也。当其时,朝多耆德,士敦践履,上恬下熙,风淳政简,称明治者,首推成弘焉。而或有遗议,则在汪直、李孜省、继晓辈蚀其一二,于全照无大损也。尺璧之瑕,乌足玷帝德哉!末谕太子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道,俨然成周之遗训也。说者谓帝初欲易储,以泰山屡震而止。噫!帝能尊钱后,复景帝,俱事出常情之外,而乃轻视东宫?必不然也。
              《国榷》
              翻译:宪宗赈恤饥贫,体察冤案,要求臣民上书言事,考核官吏的政绩,这些事前后史书上都不断有记载,但对番僧佞幸传奉封官的泛滥,也不能为陛下遮掩。宪宗时期,朝中多年高德望者,士大夫笃厚任职,君主泰然,国家兴盛,民风淳朴,法令简省,可以称作“明治”的时代,当首推成化、弘治。然而或许有非议的地方,则在于汪直、李孜省、继晓之辈损害其一二,相对于全照则没有大的影响,一尺之璧怎免有瑕,哪里足以玷污陛下的盛德呢?临终教谕太子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道,俨然如同周公辅佐成王时的遗训。有人说陛下当初打算易储,因为泰山屡屡地震才中止。噫!陛下能尊礼钱太后,复景帝位号,这些都出乎常情之外,怎么可能轻视东宫?必然不是这样。


              IP属地:上海9楼2014-01-09 21:28
              回复
                支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9-11 1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