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贴吧不少文章,我也写了篇自己的见解,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觉得要真正了解路西法,我们就得从他的根源——西方神话史诗入手,看看西方人是怎么描述,表现他的。我认为这主要得从三本历史上关于他最具有价值与意义的书来分析——《圣经》《神曲》《失乐园》。
圣经
圣经中关于路西法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路西法究竟是不是撒旦?无论你如何仔细地研读各个版本包括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的以赛亚书第十四章“明亮之星,早晨之子”那一段,得出的结论永远都是作者在用“晨星”一词一边讽刺着巴比伦王,一边又含糊其词,模凌两可,似是而非,指桑骂槐,对撒旦含沙射影。这一段是写得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让无数学者,解经家们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地想要找出依据证明“晨星”究竟是不是撒旦,可是最终的结论却都明显不够客观或缺乏有力的证明,因为作者也根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我认为某些解经学者所说的误读,误写也存在于主观片面性,因为希伯来文Helel除了可以理解为晨星,也可以理解为迦南神话中的晨星之神;“死人之地”难道就不能是魔鬼所待的地狱吗?“路西法不幸和圣经比喻撒旦的事物一样,才有这般下场。”那为什么圣经的作者会如此刻意地让路西法“不幸”地和圣经比喻撒旦的事物一样?难道就不能是有意而为之的吗?一百人眼中有一百本圣经。如果真的有所谓的误会,为什么这个误会会存在了整整数百年?
那么路西法究竟是不是撒旦呢?为什么圣经的作者——先知会把这个如此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写得如此隐晦而抛给后人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历史上研究地太多,但大多是从经文,词汇,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研究来研究去貌似得出了一些结果,无非是晨星,巴比伦王,好像是在说撒旦但又好像不是,于是继续研究,继续争吵。其实我认为其实我们应该抛开这些,从作者的写作角度想一下,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先知写圣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能让圣经所承载的希伯来文明的历史,精神,以及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作者就要有意地制造矛盾,圣经全书中自相矛盾以及各种隐晦的地方,能够引起疑问和猜测的地方太多太多,路西法究竟是不是撒旦这个问题,其实早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让撒旦的真实身份充满争议性,引起后人不断地猜测,臆想,争论——撒旦就像是一个戴了面具的人,而路西法可能就是隐藏在这面具后面的人,但也可能不是,究竟是不是,你们自己猜~,说是吧,人家明明写的是巴比伦王和晨星,说不是吧,又太像在写撒旦。这样的例子在圣经中数不胜数,但是正因为这样,圣经——这本记述了希伯来民族的血泪奋斗史的书才真正具有解读的价值,圣经所继承的精神和文化才能继续不断发扬,不断传承,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信仰。我国的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的矛盾和未解之谜,作者的用意不言而喻,一本好书就像一部好的电影,它会给你留下蛛丝马迹,但不会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你,它会让你产生无限想象,以及无限创造力。你可以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一个先知挖下的大坑,等待着无数后人来填。
我觉得要真正了解路西法,我们就得从他的根源——西方神话史诗入手,看看西方人是怎么描述,表现他的。我认为这主要得从三本历史上关于他最具有价值与意义的书来分析——《圣经》《神曲》《失乐园》。
圣经
圣经中关于路西法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路西法究竟是不是撒旦?无论你如何仔细地研读各个版本包括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的以赛亚书第十四章“明亮之星,早晨之子”那一段,得出的结论永远都是作者在用“晨星”一词一边讽刺着巴比伦王,一边又含糊其词,模凌两可,似是而非,指桑骂槐,对撒旦含沙射影。这一段是写得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让无数学者,解经家们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地想要找出依据证明“晨星”究竟是不是撒旦,可是最终的结论却都明显不够客观或缺乏有力的证明,因为作者也根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我认为某些解经学者所说的误读,误写也存在于主观片面性,因为希伯来文Helel除了可以理解为晨星,也可以理解为迦南神话中的晨星之神;“死人之地”难道就不能是魔鬼所待的地狱吗?“路西法不幸和圣经比喻撒旦的事物一样,才有这般下场。”那为什么圣经的作者会如此刻意地让路西法“不幸”地和圣经比喻撒旦的事物一样?难道就不能是有意而为之的吗?一百人眼中有一百本圣经。如果真的有所谓的误会,为什么这个误会会存在了整整数百年?
那么路西法究竟是不是撒旦呢?为什么圣经的作者——先知会把这个如此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写得如此隐晦而抛给后人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历史上研究地太多,但大多是从经文,词汇,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研究来研究去貌似得出了一些结果,无非是晨星,巴比伦王,好像是在说撒旦但又好像不是,于是继续研究,继续争吵。其实我认为其实我们应该抛开这些,从作者的写作角度想一下,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先知写圣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能让圣经所承载的希伯来文明的历史,精神,以及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作者就要有意地制造矛盾,圣经全书中自相矛盾以及各种隐晦的地方,能够引起疑问和猜测的地方太多太多,路西法究竟是不是撒旦这个问题,其实早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让撒旦的真实身份充满争议性,引起后人不断地猜测,臆想,争论——撒旦就像是一个戴了面具的人,而路西法可能就是隐藏在这面具后面的人,但也可能不是,究竟是不是,你们自己猜~,说是吧,人家明明写的是巴比伦王和晨星,说不是吧,又太像在写撒旦。这样的例子在圣经中数不胜数,但是正因为这样,圣经——这本记述了希伯来民族的血泪奋斗史的书才真正具有解读的价值,圣经所继承的精神和文化才能继续不断发扬,不断传承,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信仰。我国的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的矛盾和未解之谜,作者的用意不言而喻,一本好书就像一部好的电影,它会给你留下蛛丝马迹,但不会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你,它会让你产生无限想象,以及无限创造力。你可以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一个先知挖下的大坑,等待着无数后人来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