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常一个人独处,安静是有了,可孤独也如期而至,不知为何,这几天我总是梦见母亲,凄冷的光晕里,她独自一个人坐在马路旁,低声啜泣,灰尘布了她一身。
我站起身子,拧死手中的烟头,然而却又鬼使神差的点上了一支,猩红色的烟头,似要把一切燃尽。
母亲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农村妇女,她刚出生时,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而等我刚刚手头阔绰,想去孝敬她时,她已然带着一生的凄悲撒手人寰。
一九八四年的冬天,我在县城读中学,我家在城南向西延绵二十五公里的一个小山坳中,那时打工的热潮还没兴起到如此偏远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都只能勉强维持在温饱线上,至于带点油性的东西,更是一年中也鲜能尝到。
那天我爹打到了一只肥大的野兔,炖熟后,撕了一个大腿让母亲给我送来,天色薄黑,雪冷风寒,二十几里的山道上长满了光秃秃的荆棘,石砾遍布。母亲从天刚明时开始出发,一直到第三节下课才见到了我的面。
那天,西北风刮的特别凶猛,漫天斜飞的大雪,似被人揉碎了的纸张,从天上纷纷扬扬的洒下,厚厚的雪层,经风一吹,到处堵弥漫着雪粉,雾气隐隐,可见度不超过十米。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挨过这路与雪的险阻走到这里的,我只记得我当初见到母亲时,她穿着到处都是水痕的黑袄子,那黑袄子不知已经破了多少个地方,肩膀,背上到处都缀着或白色或蓝色的粗密针脚的补丁,而袖子上已被划拉出了无数条深深地扯痕,一小蓬脏乱的棉絮在外冒着。母亲的头上扎着一条布满了黑印的白毛巾,上面的绒毛上布了一层厚厚的雪粉,她的脖颈上也围着一条毛巾,然而已被寒风冻紫了的脸庞上,皱纹密布,干燥的嘴唇上挺着硬扎的死皮,下眼睑上垂着的泪囊已是血丝密布。
“董洋,董洋,你搁哪儿?”母亲登上木梯开始在楼道里大声叫喊,粗旷的声音使得平时与土地打交道的母亲,丝毫不明白这里与家里的差距。
班里的同学哧哧的笑了起来,有几个调皮的同学甚至将油漆了的大门偷偷打开,伸着头去瞅这个平时难得一见的‘土包子’
我心里升起一股怒气与惊惧,我怕母亲会突然一声不吭的推开那扇退了漆的红木门,然后将我置身于班内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之下,我更害怕那些同学知道我家是种地的农民,那种瞬间变的卑微了的感觉,使得我这个刚刚从乡下升上来的农村孩子不想再去尝第二次。
我将头看向窗外,斜飞的大雪依旧是没完没了的下个不停,薄阴的天气中,黑云与白云早就完全杂糅了开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如果真是可以的话,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亦或是此时对母亲大吼起来:“谁让你来找我的?!”
是的,我怕母亲来找我,每一天我就这样提心吊胆的过着,平安度过一天,不见家里人来找我时,我才能长舒一口气,然而母亲,终究还是来了…….
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咣当’一声,老桐木做的木门被‘啪’的一声撞在墙上,母亲用她那憨厚而又无畏的眼光向班内扫视。
“董洋,董洋”母亲竭力的呼喊着我的名字,刚刚泛起潮红的脸庞上,在大声叫喊时出现了条条皱纹。
我站起身,径直走向母亲,四周砌耳的笑声似要把我拉进深渊。
母亲在棉袄上擦了擦手,紧接着,她缩缩脖颈,伸出被冻的干硬紫红的手指,僵硬的颤抖着解开老黑袄上的扣子,在袄里拿出了一团叠的四四方方的棉团,她的手指,干硬而冷涩,似乎连屈伸都不能,迥裂的皮肤上泛起错综复杂的白色条纹,中间似乎有着白色的粉儿。
母亲用黑黄色的指甲,挑开厚厚的棉团,露出了一大块煮的肉白的兔肉,上面还撒着一层细密的盐花,母亲看着我,像是孩子一般的笑了起来。
我咽喉动了一下,然而转瞬便被不可遏制的愤怒夺取了理智,我抢过母亲手中的棉团,然后,毫不迟疑的扔向窗外。
母亲不敢置信的看着我,她用袖子抹了一下脸,一时间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那块兔肉被扔到半空的时候,肉块与棉团分开,然后深深的扎进了雪堆之中,而我终究是不敢再看母亲的脸,独自留下母亲,跑出了教室。
飞雪凛人,寒风撩起一层更加细密的雪粉,吹的人好像要睁不开眼睛,我从大厅向窗外看去,恍惚间竟然看到了母亲的背影。
雪粉被吹走后,只剩下了最底层的雪,而这最底层的雪又被新雪重新覆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滑腻的雪碴子,母亲在雪碴子走着,微微地弯着腰,脚踏的很重,这样便稳住了身形,她每走一步便要停下,仔细盘索着怎样走下一步,而趁着这个间隙,她的双手便会紧紧地握住一个拳头,在大腿外侧摩擦,依靠那微暖的体温温暖那双已经被冻僵冻硬了的手。
她的目光不住的在地面上搜寻着什么,而我的眼睛已是模糊不堪了。
终于,母亲像是寻找到了目标,干紫的脸上,闪烁着一种悸喜,我循着母亲的眼光向前看去,泪水已是不成行,在母亲前边的小雪堆上深扎着一深一浅两个小坑,坑洞内正是那团黑腻的棉团和兔大腿,特别是尚还温热的兔腿融化了周遭几片飞雪。
凭本能的,我知道母亲要去干什么,可那层雪堆与母亲之间隔着一层半米厚的花坛,一团已经半枯黄了的‘常青树’仿佛是天堑一般,阻住了这条畅通的路。
母亲到了常青树旁,齐人腰高的蓬乱的树枝阻住了她的脚步,她躬下左腿,努力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前身俯在布满了积雪的‘常青树’上,艰难地向前踊者,她的两只腿在外面不时的激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虽然裤脚宽大,但却好像连腿上的骨梗子都能看得清似的。
大风卷起,不知怎的刮掉了母亲头上的围巾,露出了一头花白相间的头发,激荡起的雪粉,不要命的钻到她蓬松的发间,就连脸上也满是。
我再也忍不住低声啜泣了起来,我似乎看到母亲回头看了一眼教学楼,赶紧擦了擦眼睛,低下身子。
终于,母亲拾起了兔大腿,然而她却没有了一丝欣喜。站在雪地里孤独惶然的看着教学楼,许久,许久,或是一瞬,或是永远,她低着头离开了校园,三分落寞,七分黯伤。
我盯着母亲的背影,一直到风雪淹没住了她留下的脚印,几星期回家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母亲把兔肉给了门卫,让门卫交给我,只是门卫贪嘴,就暗自克扣下了兔肉。
母亲啊母亲,若是可以的话,我愿意用我的一生来换取一次孝敬你的机会,可是我还有那个机会吗?恍惚间我似乎又想起了那句话‘这个世上,父母亲的爱往往是最无私的,而儿女的爱,相对而言总要自私一切。’于是乎又想起红楼梦中所唱的‘古来痴心父母多,孝顺儿女谁见了……
我站起身子,拧死手中的烟头,然而却又鬼使神差的点上了一支,猩红色的烟头,似要把一切燃尽。
母亲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农村妇女,她刚出生时,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而等我刚刚手头阔绰,想去孝敬她时,她已然带着一生的凄悲撒手人寰。
一九八四年的冬天,我在县城读中学,我家在城南向西延绵二十五公里的一个小山坳中,那时打工的热潮还没兴起到如此偏远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都只能勉强维持在温饱线上,至于带点油性的东西,更是一年中也鲜能尝到。
那天我爹打到了一只肥大的野兔,炖熟后,撕了一个大腿让母亲给我送来,天色薄黑,雪冷风寒,二十几里的山道上长满了光秃秃的荆棘,石砾遍布。母亲从天刚明时开始出发,一直到第三节下课才见到了我的面。
那天,西北风刮的特别凶猛,漫天斜飞的大雪,似被人揉碎了的纸张,从天上纷纷扬扬的洒下,厚厚的雪层,经风一吹,到处堵弥漫着雪粉,雾气隐隐,可见度不超过十米。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挨过这路与雪的险阻走到这里的,我只记得我当初见到母亲时,她穿着到处都是水痕的黑袄子,那黑袄子不知已经破了多少个地方,肩膀,背上到处都缀着或白色或蓝色的粗密针脚的补丁,而袖子上已被划拉出了无数条深深地扯痕,一小蓬脏乱的棉絮在外冒着。母亲的头上扎着一条布满了黑印的白毛巾,上面的绒毛上布了一层厚厚的雪粉,她的脖颈上也围着一条毛巾,然而已被寒风冻紫了的脸庞上,皱纹密布,干燥的嘴唇上挺着硬扎的死皮,下眼睑上垂着的泪囊已是血丝密布。
“董洋,董洋,你搁哪儿?”母亲登上木梯开始在楼道里大声叫喊,粗旷的声音使得平时与土地打交道的母亲,丝毫不明白这里与家里的差距。
班里的同学哧哧的笑了起来,有几个调皮的同学甚至将油漆了的大门偷偷打开,伸着头去瞅这个平时难得一见的‘土包子’
我心里升起一股怒气与惊惧,我怕母亲会突然一声不吭的推开那扇退了漆的红木门,然后将我置身于班内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之下,我更害怕那些同学知道我家是种地的农民,那种瞬间变的卑微了的感觉,使得我这个刚刚从乡下升上来的农村孩子不想再去尝第二次。
我将头看向窗外,斜飞的大雪依旧是没完没了的下个不停,薄阴的天气中,黑云与白云早就完全杂糅了开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如果真是可以的话,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亦或是此时对母亲大吼起来:“谁让你来找我的?!”
是的,我怕母亲来找我,每一天我就这样提心吊胆的过着,平安度过一天,不见家里人来找我时,我才能长舒一口气,然而母亲,终究还是来了…….
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咣当’一声,老桐木做的木门被‘啪’的一声撞在墙上,母亲用她那憨厚而又无畏的眼光向班内扫视。
“董洋,董洋”母亲竭力的呼喊着我的名字,刚刚泛起潮红的脸庞上,在大声叫喊时出现了条条皱纹。
我站起身,径直走向母亲,四周砌耳的笑声似要把我拉进深渊。
母亲在棉袄上擦了擦手,紧接着,她缩缩脖颈,伸出被冻的干硬紫红的手指,僵硬的颤抖着解开老黑袄上的扣子,在袄里拿出了一团叠的四四方方的棉团,她的手指,干硬而冷涩,似乎连屈伸都不能,迥裂的皮肤上泛起错综复杂的白色条纹,中间似乎有着白色的粉儿。
母亲用黑黄色的指甲,挑开厚厚的棉团,露出了一大块煮的肉白的兔肉,上面还撒着一层细密的盐花,母亲看着我,像是孩子一般的笑了起来。
我咽喉动了一下,然而转瞬便被不可遏制的愤怒夺取了理智,我抢过母亲手中的棉团,然后,毫不迟疑的扔向窗外。
母亲不敢置信的看着我,她用袖子抹了一下脸,一时间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那块兔肉被扔到半空的时候,肉块与棉团分开,然后深深的扎进了雪堆之中,而我终究是不敢再看母亲的脸,独自留下母亲,跑出了教室。
飞雪凛人,寒风撩起一层更加细密的雪粉,吹的人好像要睁不开眼睛,我从大厅向窗外看去,恍惚间竟然看到了母亲的背影。
雪粉被吹走后,只剩下了最底层的雪,而这最底层的雪又被新雪重新覆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滑腻的雪碴子,母亲在雪碴子走着,微微地弯着腰,脚踏的很重,这样便稳住了身形,她每走一步便要停下,仔细盘索着怎样走下一步,而趁着这个间隙,她的双手便会紧紧地握住一个拳头,在大腿外侧摩擦,依靠那微暖的体温温暖那双已经被冻僵冻硬了的手。
她的目光不住的在地面上搜寻着什么,而我的眼睛已是模糊不堪了。
终于,母亲像是寻找到了目标,干紫的脸上,闪烁着一种悸喜,我循着母亲的眼光向前看去,泪水已是不成行,在母亲前边的小雪堆上深扎着一深一浅两个小坑,坑洞内正是那团黑腻的棉团和兔大腿,特别是尚还温热的兔腿融化了周遭几片飞雪。
凭本能的,我知道母亲要去干什么,可那层雪堆与母亲之间隔着一层半米厚的花坛,一团已经半枯黄了的‘常青树’仿佛是天堑一般,阻住了这条畅通的路。
母亲到了常青树旁,齐人腰高的蓬乱的树枝阻住了她的脚步,她躬下左腿,努力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前身俯在布满了积雪的‘常青树’上,艰难地向前踊者,她的两只腿在外面不时的激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虽然裤脚宽大,但却好像连腿上的骨梗子都能看得清似的。
大风卷起,不知怎的刮掉了母亲头上的围巾,露出了一头花白相间的头发,激荡起的雪粉,不要命的钻到她蓬松的发间,就连脸上也满是。
我再也忍不住低声啜泣了起来,我似乎看到母亲回头看了一眼教学楼,赶紧擦了擦眼睛,低下身子。
终于,母亲拾起了兔大腿,然而她却没有了一丝欣喜。站在雪地里孤独惶然的看着教学楼,许久,许久,或是一瞬,或是永远,她低着头离开了校园,三分落寞,七分黯伤。
我盯着母亲的背影,一直到风雪淹没住了她留下的脚印,几星期回家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母亲把兔肉给了门卫,让门卫交给我,只是门卫贪嘴,就暗自克扣下了兔肉。
母亲啊母亲,若是可以的话,我愿意用我的一生来换取一次孝敬你的机会,可是我还有那个机会吗?恍惚间我似乎又想起了那句话‘这个世上,父母亲的爱往往是最无私的,而儿女的爱,相对而言总要自私一切。’于是乎又想起红楼梦中所唱的‘古来痴心父母多,孝顺儿女谁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