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词谱》卷首
提 要
臣等谨按御定词谱四十卷,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定。
词萌于唐,而大盛于宋。然唐宋两代皆无词谱。盖当日之词,犹今日里巷之歌,人人解其音律,能自制腔,无须于谱。其或新声独造,为世所传,如《霓裳》、《羽衣》之类,亦不过一曲一调之谱,无衷合众体勒为一编者。元以来,南北曲行歌词之法遂绝,姜夔《白石词》中间有旁记,节拍如西域梵书状者,亦无人能通其说。今之词谱,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以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其平仄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可平可仄。自《啸余谱》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为科律而已。然见闻未博,考证未精,又或参以臆断无稽之说,往往不合于古法。
惟近时万树作《词律》,析疑辨误所得为多,然仍不免于舛漏。惟我圣祖仁皇帝,聪明天授,事事皆深契精微。既御定唐、宋、金、元、明诸诗,立咏歌之准,御纂律吕精义,通声气之元;又以词亦诗之余,派其命儒臣辑为此谱,凡八百二十首调,二千三百六体。凡唐至元之遗篇,靡弗采录;元人小令,其言近雅者,亦间附之;唐宋大曲,则汇为一卷,缀于末。每调各注其源流,每字各图其平仄,每句各注其韵叶,分刌节度,穷极窈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盖圣人裁成,万类虽一事之微,必考古而立之制,类若斯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御制词谱》序
词之有图谱,犹诗之有体格也。诗本于古歌谣,词本于周诗三百篇,皆可歌。凡散见于《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者,班班可考也。汉初乐府亦期协律,魏晋讫唐,诸体杂出,而比于律者盖寡。唐之中叶,始为填词,制调倚声,历五代、北宋而极盛。崇宁间《大晟乐府》所集,有十二律六十家八十四调,后遂增至二百余,换羽移商,品目详具。逮南渡后,宫调失传,而词学亦渐紊矣。夫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否则,音节乖舛,体制混淆,此图谱之所以不可略也。间览近代《啸余》、《词统》、《词汇》、《词律》诸书,原本《尊前》、《花间》、《草堂》遗说,颇能发明,尚有未备。既命儒臣,先辑历代诗余,亲加裁定;复命校勘词谱一编,详次调体,剖析异同,中分句读,旁列平仄,一字一韵,务正传讹。按谱填词,沨沨乎可赴节族而谐筦弦矣。《乐记》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哀乐喜怒感于心,而传于声。词之有调,亦各以类应,不可牵合,而起调毕曲,七声一均,旋相为宫,更与周礼大司乐三宫、汉制三统之制相准。故紫阳大儒而诗余不废,是编之集,不独俾承学之士,摅情缀采,有所据依,从此讨论宫商,审定调曲,庶几古昔乐章之遗响,亦可窥见于万一云。
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三级臣陈邦彦奉勅敬书
提 要
臣等谨按御定词谱四十卷,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定。
词萌于唐,而大盛于宋。然唐宋两代皆无词谱。盖当日之词,犹今日里巷之歌,人人解其音律,能自制腔,无须于谱。其或新声独造,为世所传,如《霓裳》、《羽衣》之类,亦不过一曲一调之谱,无衷合众体勒为一编者。元以来,南北曲行歌词之法遂绝,姜夔《白石词》中间有旁记,节拍如西域梵书状者,亦无人能通其说。今之词谱,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以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其平仄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可平可仄。自《啸余谱》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为科律而已。然见闻未博,考证未精,又或参以臆断无稽之说,往往不合于古法。
惟近时万树作《词律》,析疑辨误所得为多,然仍不免于舛漏。惟我圣祖仁皇帝,聪明天授,事事皆深契精微。既御定唐、宋、金、元、明诸诗,立咏歌之准,御纂律吕精义,通声气之元;又以词亦诗之余,派其命儒臣辑为此谱,凡八百二十首调,二千三百六体。凡唐至元之遗篇,靡弗采录;元人小令,其言近雅者,亦间附之;唐宋大曲,则汇为一卷,缀于末。每调各注其源流,每字各图其平仄,每句各注其韵叶,分刌节度,穷极窈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盖圣人裁成,万类虽一事之微,必考古而立之制,类若斯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御制词谱》序
词之有图谱,犹诗之有体格也。诗本于古歌谣,词本于周诗三百篇,皆可歌。凡散见于《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者,班班可考也。汉初乐府亦期协律,魏晋讫唐,诸体杂出,而比于律者盖寡。唐之中叶,始为填词,制调倚声,历五代、北宋而极盛。崇宁间《大晟乐府》所集,有十二律六十家八十四调,后遂增至二百余,换羽移商,品目详具。逮南渡后,宫调失传,而词学亦渐紊矣。夫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否则,音节乖舛,体制混淆,此图谱之所以不可略也。间览近代《啸余》、《词统》、《词汇》、《词律》诸书,原本《尊前》、《花间》、《草堂》遗说,颇能发明,尚有未备。既命儒臣,先辑历代诗余,亲加裁定;复命校勘词谱一编,详次调体,剖析异同,中分句读,旁列平仄,一字一韵,务正传讹。按谱填词,沨沨乎可赴节族而谐筦弦矣。《乐记》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哀乐喜怒感于心,而传于声。词之有调,亦各以类应,不可牵合,而起调毕曲,七声一均,旋相为宫,更与周礼大司乐三宫、汉制三统之制相准。故紫阳大儒而诗余不废,是编之集,不独俾承学之士,摅情缀采,有所据依,从此讨论宫商,审定调曲,庶几古昔乐章之遗响,亦可窥见于万一云。
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三级臣陈邦彦奉勅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