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送水声吧 关注:9贴子:144
  • 9回复贴,共1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IP属地:河南1楼2013-11-24 16:35回复
    1.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辛未三月。
    2.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如崇祯十四年。
    3.纪月常用序数
    (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4.干支纪日
    如:元丰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纪时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die)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时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孟仲季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例如孟春、仲春、季春。
    朔望晦
    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既望:每月十六;晦:每月月末
    天干:子、丑、寅、辰、卯、巳、午、未、申、本、戌、亥。
    五更五鼓
    夜分五更或称五鼓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


    IP属地:河南2楼2013-11-24 16:46
    回复
      干支次序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IP属地:河南3楼2013-11-24 16:47
      回复

        地理山川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地 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11-24 16:57
        回复

          官 名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IP属地:河南6楼2013-11-24 16:58
          回复

            礼仪习俗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11-24 17:02
            回复

              2.避讳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11-24 17:03
              回复

                3.谦辞和敬辞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11-24 17:03
                回复

                  古代年龄称谓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孩提:幼儿时期。

                  童龄:换牙时期(七八岁)。

                  弱冠:二十岁左右。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IP属地:河南12楼2013-11-24 17:04
                  回复

                    九卿三公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11-24 1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