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之恋严重匮乏的今天,人们试图用回忆和幻想的方式弥补精神上的空缺。岩井俊二的影像世界所表露的爱情观正是这种纯粹的精神之恋,岩井俊二通过电影媒介向观众呈现出一幕幕爱之纯、爱之狂的画面,恰好填补了人们精神上的空缺,使观众意淫于导演所设计的精致影像之中。
(二)青春、梦想与成长
病,是青春的质地;诗,是青春的颜色。岩井俊二在接受采访时说,“我18岁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18岁之后基本上是为电影而活,回想以前做普通人时的生活更深地留在记忆里。”岩井的每部影片,始终都贯穿着一个主题:青春与成长。大多呈现出一种对过往时光和青春岁月进行倾吐的状态,娓娓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忧伤而明媚的故事,让我们从记忆深处去寻找遗失在时间深渊里的琥珀之光。
法国作家保罗·尼采在他的小说《亚丁·阿拉伯》的扉页题词中写到:“今年我20岁,但我不愿听任何人对我说什么‘这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之类的话。”这句话有一种对成人世界强加于青春本体的定义予以拒绝和反抗的热情,这种热情进而又激发出自我定义青春本体的热情,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定义自我。在岩井俊二的影像世界里,《梦旅人》、《燕尾蝶》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都反映出这种自我定义的激情,分别以生命的纤弱、梦想的破灭和成长的痛楚表现出来。虽然在这种迷失自我、寻找自我的进程中,青春铺展给人们的是丧失、无助、迷惘、虚无、恐惧和孤独等消极情绪,但这些情感表露正是青春的本质所在,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如泰戈尔所说,“大地的幻想之花,是由死亡来永葆鲜艳的。”这句话就突显出青春的美好,只有用死亡这一窎远的方式才能尘封青春之花绽放时的美丽。《烟花》、《情书》、《花与爱丽丝》和《四月物语》中都表现出少年困惑、青涩恋情中的甜蜜与忧伤和爱的至诚呼唤。这验证了岩井俊二采访录中说的一句话“我个人创作剧本时,就一直有个理念,作为一部作品一定要彻底极端,要么唯美到底,要么残酷到底。”我们知道,所有极端的都是纯粹的,岩井俊二用这种纯粹的理念将青春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挖掘,并用最细致的笔触及最美的定格将青春的原生态呈现给观众。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梦想是青春的标示。成年人为了生计而生活,残酷的现实生活往往不容许接受诗意的救赎;只有成长中的青春,才是梦想盛开的季节,而梦,正是年轻人对现实超越性的诗意表达。岩井俊二的电影在表现梦想这一主题上,有真实与积极的,如《四月物语》中榆野卯月的“武藏野书店”和《花与爱丽丝》中爱丽丝的“明星梦”;有华丽与虚妄的,如《燕尾蝶》中飞鸿梦想中的“Live House”;也有极其荒诞与虚幻的,如《梦旅人》中可可、卷毛、小悟的“世界末日”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莲见灵魂中的“以太”以及诗织的红色“风筝”。也许梦醒是一种残酷,它在人们心底留下长而深邃的伤口;然而梦的过程,却是谁也预计不到的惊艳。岩井俊二正是通过制作“白日梦”的影像,向观众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梦境。追梦人是孤独的,因为梦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深处,无法与别人分享。在外人看来,或许荒谬可笑,可是真正荒谬可笑的不是追梦的人,而是这个残酷的世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梦是无意识的反映,也是错综复杂的精神活动的表现。做梦者平时被压抑的心理需要往往以幻觉和梦境的形式得到体现。梦境和幻觉所反映的正是人物最隐秘的,也是清醒状态下掩藏得最严实的、受挫的愿望或欲望[4]。在《燕尾蝶》中,飞鸿深情地望着唱歌的固力果,想给心爱的人一个真正的舞台,而自己身份低微,甚至在这个虚构的“圆都”里都没有真正的身份,没有丝毫能力去实现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压抑许久的梦想得以实现,然而他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上帝只是开了一个玩笑而已。当梦被现实击得粉碎,飞鸿只能在幽暗冷冰的狱中,哼吟着给他带来命运转变的那首《My Way》渐渐死去。飞鸿的死是蝴蝶的投射,挥动脆弱的翅膀觅寻虚妄的梦,以绚烂的姿态飞行之后依旧是死亡,一切注定是一场徒劳的梦的飞翔。整部影片笼罩着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色彩。岩井俊二在《梦旅人》中展现的是一个“温柔颓废之乡”,导演用精神病人这样一个被主流社会放逐的边缘群体,为观众描述了最优美的仙境,然而也是最冷酷的真实:远离人群的孤独、罪恶感的折磨,以及救赎的无望[5]。影片反映了生命的孤独和梦的脆弱,饱含着对现实世界的强烈讽刺。卷毛无法摆脱那个因被老师欺侮而杀死的老师的噩梦,他假想着“如果神是存在的,那么,即使神宽恕了我的罪行,我杀死的那个人也不会宽恕我。”所以,对于卷毛来说,地球的毁灭便是他的梦想,只有这样,折磨他的痛苦记忆才能一并毁灭。为了认证自我的存在而杀死了妹妹导致精神错乱的可可却认为:“这个世界是爸爸、妈妈创造的,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是不存在的,而自己消失了,世界也会随之消失”。
(二)青春、梦想与成长
病,是青春的质地;诗,是青春的颜色。岩井俊二在接受采访时说,“我18岁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18岁之后基本上是为电影而活,回想以前做普通人时的生活更深地留在记忆里。”岩井的每部影片,始终都贯穿着一个主题:青春与成长。大多呈现出一种对过往时光和青春岁月进行倾吐的状态,娓娓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忧伤而明媚的故事,让我们从记忆深处去寻找遗失在时间深渊里的琥珀之光。
法国作家保罗·尼采在他的小说《亚丁·阿拉伯》的扉页题词中写到:“今年我20岁,但我不愿听任何人对我说什么‘这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之类的话。”这句话有一种对成人世界强加于青春本体的定义予以拒绝和反抗的热情,这种热情进而又激发出自我定义青春本体的热情,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的定义自我。在岩井俊二的影像世界里,《梦旅人》、《燕尾蝶》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都反映出这种自我定义的激情,分别以生命的纤弱、梦想的破灭和成长的痛楚表现出来。虽然在这种迷失自我、寻找自我的进程中,青春铺展给人们的是丧失、无助、迷惘、虚无、恐惧和孤独等消极情绪,但这些情感表露正是青春的本质所在,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如泰戈尔所说,“大地的幻想之花,是由死亡来永葆鲜艳的。”这句话就突显出青春的美好,只有用死亡这一窎远的方式才能尘封青春之花绽放时的美丽。《烟花》、《情书》、《花与爱丽丝》和《四月物语》中都表现出少年困惑、青涩恋情中的甜蜜与忧伤和爱的至诚呼唤。这验证了岩井俊二采访录中说的一句话“我个人创作剧本时,就一直有个理念,作为一部作品一定要彻底极端,要么唯美到底,要么残酷到底。”我们知道,所有极端的都是纯粹的,岩井俊二用这种纯粹的理念将青春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挖掘,并用最细致的笔触及最美的定格将青春的原生态呈现给观众。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梦想是青春的标示。成年人为了生计而生活,残酷的现实生活往往不容许接受诗意的救赎;只有成长中的青春,才是梦想盛开的季节,而梦,正是年轻人对现实超越性的诗意表达。岩井俊二的电影在表现梦想这一主题上,有真实与积极的,如《四月物语》中榆野卯月的“武藏野书店”和《花与爱丽丝》中爱丽丝的“明星梦”;有华丽与虚妄的,如《燕尾蝶》中飞鸿梦想中的“Live House”;也有极其荒诞与虚幻的,如《梦旅人》中可可、卷毛、小悟的“世界末日”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莲见灵魂中的“以太”以及诗织的红色“风筝”。也许梦醒是一种残酷,它在人们心底留下长而深邃的伤口;然而梦的过程,却是谁也预计不到的惊艳。岩井俊二正是通过制作“白日梦”的影像,向观众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梦境。追梦人是孤独的,因为梦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深处,无法与别人分享。在外人看来,或许荒谬可笑,可是真正荒谬可笑的不是追梦的人,而是这个残酷的世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梦是无意识的反映,也是错综复杂的精神活动的表现。做梦者平时被压抑的心理需要往往以幻觉和梦境的形式得到体现。梦境和幻觉所反映的正是人物最隐秘的,也是清醒状态下掩藏得最严实的、受挫的愿望或欲望[4]。在《燕尾蝶》中,飞鸿深情地望着唱歌的固力果,想给心爱的人一个真正的舞台,而自己身份低微,甚至在这个虚构的“圆都”里都没有真正的身份,没有丝毫能力去实现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压抑许久的梦想得以实现,然而他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上帝只是开了一个玩笑而已。当梦被现实击得粉碎,飞鸿只能在幽暗冷冰的狱中,哼吟着给他带来命运转变的那首《My Way》渐渐死去。飞鸿的死是蝴蝶的投射,挥动脆弱的翅膀觅寻虚妄的梦,以绚烂的姿态飞行之后依旧是死亡,一切注定是一场徒劳的梦的飞翔。整部影片笼罩着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色彩。岩井俊二在《梦旅人》中展现的是一个“温柔颓废之乡”,导演用精神病人这样一个被主流社会放逐的边缘群体,为观众描述了最优美的仙境,然而也是最冷酷的真实:远离人群的孤独、罪恶感的折磨,以及救赎的无望[5]。影片反映了生命的孤独和梦的脆弱,饱含着对现实世界的强烈讽刺。卷毛无法摆脱那个因被老师欺侮而杀死的老师的噩梦,他假想着“如果神是存在的,那么,即使神宽恕了我的罪行,我杀死的那个人也不会宽恕我。”所以,对于卷毛来说,地球的毁灭便是他的梦想,只有这样,折磨他的痛苦记忆才能一并毁灭。为了认证自我的存在而杀死了妹妹导致精神错乱的可可却认为:“这个世界是爸爸、妈妈创造的,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是不存在的,而自己消失了,世界也会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