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费留的三条经验教训
(一)战争的性质决定最后胜负
战争的性质在春秋时期就有“有道之战”和“无道之战”之分,所以孙子把“道”列为预断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现代人常说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但在讨论一场战争的性质时,会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论,特别是交战双方更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其性质本身是客观的。在探讨战争的性质时,有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民的支持度和战争组织者对民的态度,特别是战胜者对战败者之民的态度。一般来说,无论哪一方,如果其民能“与上同意而不畏危”,而其上则能“视民如伤”,(这个民包括被战胜者之民)的一方是“有道”和“正义”的。一场战争无论持续时间多长,最后有道者会战胜无道者,正义会战胜邪恶。
吴楚之战开始,是具有有道伐无道的性质的。直接导致这场大战的是楚相子常的索贿腐败和楚平王的昏庸腐朽,蔡、吴、唐联军用了大约4个月就战胜攻取了楚都,楚相子常和楚昭王都已外逃。入郢后,战争性质急剧变化,吴军“以班处宫”,伍子胥倒行逆施,其他人也都忙于个人复仇。蔡侯、唐侯等都是个人复仇的重要角色。蔡吴唐联军的行为与楚国君臣的无道统治相比,更为残酷和让人无法忍受。所以陈国的逢滑说“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左传·哀公元年》)可以说,吴军攻楚入郢之后的战争变成了一场无道的战争,不仅“不修其功”,而且导致了唐国的灭亡,蔡国和吴国也处于极端危险之中,把这样一场战争定义为“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的“费留”式战争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二)战胜者不能有效自我控制是费留的直接原因
现在美国人在探讨战后控制问题。笔者认为战后控制问题,关键是自我控制和内部控制,一支战胜了敌人又失去了控制的军队无异于魔鬼。战后,虽然一方取胜,但败方的人民存在,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对战胜者充满仇恨,并千方百计进行抵抗,以至拿他们的生命做最后的抗争。战胜者如何正确对待这种仇恨和反抗,是战后控制的核心问题。如果战胜方也像败方一样,继续对对方充满仇恨,用消灭的办法解决战败者的仇恨和反抗问题,那就会陷入泥潭。这就是为什么吴军攻下郢后,又打了十几次,且险些亡国的原因。战胜者只有严格控制住己方的情绪和行为,理解和宽恕战败者国家的人民的仇恨和反抗,真正做到“视民如伤”,才有可能逐渐化解敌意,妥善结束战争。
(三)战胜者须及时结束战争
战胜攻取后,战争的主导权掌握在了战胜者手中,如何采取措施恢复和平,恢复社会的安定,结束战争,是“休其功”避免“凶”的关键。只有让那些代表人民利益和人民认可的人来管理这个国家和地区,才能实现和平,有时这也许是“战胜攻取”者所不甚情愿的,但这是避免失败,消除凶险所必需的。孙子所经历的那场费留式战争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孙子关于费留的那段名言也已讲过了2 500多年,但费留式战争仍在继续,想亡他人之国的人自己反而亡国,孙子所说“费留”值得握有战争主动权的人研究和三思。
参考文献:
[1]吴九龙.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左丘明.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