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429771b5143fbf2c52ca62b807fca1e/3701bc95d143ad4bf36614d380025aafa40f060f.jpg)
小书店店主畅所欲言探讨生存发展之道 图/晶报
在实体书店艰难求生的当下,为何仍有众多民营小书店在默默坚守?本届读书月活动之一、由《深圳晚报》主办的“小书店论坛”昨日举行,探讨“我们虽小,但活的还好”。
《深圳晚报》副总编辑梁二平表示,书业、纸媒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在世界各地大书店变化很大,但并不是说都关门了,诚品仍然开到了香港,开到了最豪华的商场里。书店在,开书店的人也在。
书店虽小,主意不少
参加本次论坛的虽说都是“小书店”,却也各有各的不同。
这些书店里,有专业类的书店,如建筑书店,专售跟建筑相关的书籍;有“文青”类的书店,如尚书吧、我们书房、纸书坊、小津概念书房等;有求实书城这样的开了十几年的批发书店;有五车书坊、颜如玉书店这类以教辅和学生用书为主的社区书店;也有像外来之家、淘书乐、阿朱书屋、回声书店等二手书店。
经营种类不同,小书店们所选取的经营策略也不同。位于百花路上的五车书坊,就针对周边学校较多的情况,制定了属于自己的经营策略——学生书店,教辅居多。五车书坊的店主赵炜说,起初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也是常规类图书居多,直到后来网上书店和电子书的兴起,连自己的都习惯网上购书的时候,就调整了书店的定位,“否则一定生存不了。”
以批发为主的求实书店的店主王世德、张继贞夫妇已届耄耋之年,上世纪90年代,已经退休的王世德夫妇带着好几集装箱的书,把他在山东老家的小书店“搬”到了深圳。回忆当年,王世德说,那时候真的是客观条件好,图书市场供不应求。如今褪去了当年的辉煌,王世德对书店无不担忧:供过于求是图书市场的最大的矛盾。
买书买成书店老板
有趣的是,今年年初才开业的我们书房,其店主王宝珍说自己的“现在卖的书,也大部分是在求实书店进来的。”王宝珍在开书店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爱书人,今年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专心开了个小书房,书房里的书大多是从她家搬来的,不舍得卖,让不少来此的读者“各种羡慕嫉妒恨”。
“人家说买房买成房东,炒股炒成股东,我买着买着书就成了开书店了。我是从求实书店的大家乐店,一直追到八卦岭的批发市场。作为一个这么多年喜欢逛书店的爱书人,我去的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实体店,据求实书店的店员讲,我的买书量在他们家是前三名的。”如此奇特的“书店传承”故事,让大家啧啧称奇。
活的好不好,各有各说道
实体书店到底活的好不好?参与论坛的小书店虽只有十几个,却对这个问题各执一词。
来自小津概念书房的爵士猫说,虽然论坛的主题是“我们虽小,但活的还好”,但她认为小书店的生存其实很艰难,并不是“活的还好”。
2003年,爵士猫从西藏回来后,想开一个有咖啡的书屋,“后来遇到深圳独立电影社,大家一拍即合,一冲动就开起来了。”爵士猫说,开书店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其实挺艰难的。尤其是近些年来,合伙人陆续退出,让她越发难以支撑。“我觉得书店确实前途艰难,想活下去必须要转型,通过各种活动让小津丰富起来。”
和爵士猫的悲观情绪不同,王宝珍则显得很淡定。在辞职开书店之前,王宝珍曾在深圳某大型商场工作,对于行业内的潮起潮落,她早已看淡。
“我入书店这行比较晚,苦水没那么多。但我总是相信,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我原来做商场这行,竞争只会比书业更激烈,当年沃尔玛进来的时候,大家都说是寒冬到来,商场倒闭的比书店多得多,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是对实体商场的冲击更大。这些都很正常,我们还有机会。其实没有一个行业是好做的,关键是看自己的选择。”
“以前买书、读书一直是爱好,我也会到处找书。现在自己做书店,经常看到跟我当年一样的文艺青年,在网上搜索,按着地址找书店,所以我觉得深圳这样的小书店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王宝珍说,书房开张的前三个月,自己不停地回答朋友提出的“怎么赚钱”这类问题,“后来不想回答了。当你不想用这个赚大钱的时候,能亏到哪里去,心态放平就是了。开业大半年了,也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么不好,还是能活下去。喜欢书吧的人,还是喜欢一种氛围和环境,依然有人逛实体店。实体书店交流的场所,重点还是要放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