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之谜 对于霍童是否在中国道教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许多人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其原因在于这些人认为中国早期道教的名山—————霍山,并不是从唐朝就敕名的“霍童洞天”。因为在中国晋代浩如烟海的道教典籍《真浩》中,不断出现着一个令仙人道士顶礼膜拜的神秘圣山:霍山、大霍山、南霍,而中国自古名山多霍,常常此霍非彼霍。霍童山是不是霍山?如果能解开这千古之谜,霍童山从晋代始便是中国早期道教名山的大胆推论就有了合理的历史对接。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bb9b2f933adcbef01347e0e9caf2e0e/199a6c63f6246b60d7283949e9f81a4c510fa279.jpg)
狮子峰上的史前人类崖居令霍童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遐想.
一个荷兰皇家院士的推论 有一个荷兰人是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情迷于中国神秘的道教文化研究,是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为此,他起了一个很有“道”味的中国名字:施舟人。他在娶了福安籍女士为妻的同时,对闽东霍童山道教史的研究也是独树一帜。多年前,联合国在哈佛大学举办世界宗教文化论坛,他应邀在论坛上演讲的论文题目便是《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在这一篇演讲论文里,他提出了两个观点:一、《真浩》所指“大霍山”、“南霍”就是霍童山。二、他进一步推论“把霍童山当作‘洞天’起源于何时尚不清楚,但最迟到晋代,霍童山已是道教重要的修养地”。这篇论文后被收录北大学术演讲丛书。
关于第一点,他首先对中国历史上名叫霍山的名山进行了搜索:一、最有名的是安徽霍山县的“霍岳”(即天柱山),在道教里它代表南岳诸君子,至今那里还有一个南岳庙;二、在山西晋州地区也有个霍山,这在中国战国的诗集《诗经·尔雅·释地》便有记载:“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也”,但《尔雅》又云“霍山为南岳”,所以后几代的学者只好把这第二个霍山又当作安徽的天柱山。三、《真浩》中多次记载的“大霍山”或“大霍”。施舟人先生推断,此大霍山非安徽霍山,大霍山有可能指的就是宁德的霍童山。为了寻求这一答案,施舟人先生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南朝齐梁间的大文人、医学家、著名道士陶弘景身上找到了线索。
追寻陶弘景霍山炼丹之路
霍童文湖在远古时期应有多少的仙人道士在这里泛舟. 陶弘景按现在的说法是一个能量很大的人。他不仅自撰《本草集注序录》、《养生延命录》等药典,编著重要道教经典《真浩》,而且十分精通采炼丹药。他的炼丹活动得到了当时梁武帝的大力支持,梁武帝虽以崇儒著称,但他不仅允许陶弘景在江苏一个名叫句容的地方建道观,设华阳馆,而且在物资上予以大力支持。炼丹是十分费时耗财的事,丹炉所用燃料是谷糠。一次炼丹活动约需100天,所需谷糠为1200斛(古时十斗为一斛)。虽有梁武帝的宠信和支持,但他的多次炼丹试验均告失败。他认为炼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句容车水马龙,香客不绝,环境过于嘈杂所致。炼丹应该选在远离尘世的地方,他为此四方寻找合适的炼丹场所。后来,他从道教经典上得知,太元真人茅盈授得“九转神丹”真方得道后被封到了晋安(福州)的大霍山。公元508年,他决定暂时离开句容和附近的宫廷,前往霍山。在一本专门记载陶弘景隐居传记的书籍《华阳陶隐居内传》中这样记载了他离去的情景和目的地:“改服易氏,遐遁东迈,当去建晋中,以其山海沈旷,民不知道”。意思是说,陶弘景改换了服装与姓氏,远去隐居到东方,他去的地方在建安郡(当时指建瓯、建阳一带)与晋安郡(当时指福州地区)间,那个地方山海十分旷远,百姓都不知道。这本书还记载说,霍山在罗江县,陶弘景离开句容后,原想从浙江海路去霍山,但因当时海上不平安,结果从浙江东阳、赤岩取道温州西面的瞿溪,由于旅途劳累,便先在永宁(今黄岩)的青嶂山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在自己编著的《周氏冥通记》序文说:“乘海舫取晋安霍山。”当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霍山时,他被霍山的美景震撼了,只见霍山连绵六七百里,烟涛阵阵,奇峰怪岩拔地。他被一种神秘的氛围包围着,他轻手轻脚地踏入了这片仙境,仿佛有心灵感应,深得其中奥妙。在霍山地区,他大约旅行了四五年,后由于缺糠,无法炼丹,便于公元513年从海路返回温州,由梁武帝派使者接回茅山。
霍童山———中国早期的道教名山? 现在,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勾勒出陶弘景南下霍山炼丹的线路图:别江苏句容,经浙江,最后到达位于福州和建瓯之间的晋安郡罗江县霍山。晋安郡指福州地区,对于罗江县的所在地施舟人先生又进行了一番考证:其一、今宁德;其二、宁德稍北的罗源;其三、是浙江南部与福建交界的温州府瑞安县。施舟人先生根据成书于唐初的《法苑珠林》转引齐朝王琰编著《冥详记》云:“晋安罗江县有霍山,其高蔽日”推断,罗江县当时属晋安郡管辖,而现在距离霍童北面不到20公里的海边还有一个乡叫罗江,“因此陶弘景天监年间所探访的霍山,以及《真浩》……诸书所提到的‘大霍山’、‘南霍’就是今天的宁德霍童山,这一点已属无疑”(《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
我们真的要感谢陶弘景。陶弘景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到霍山采炼丹药,不仅解开了霍山就是霍童山的千古之谜,而且在他编辑的道教经典《真浩》中,时常晃动着霍山神秘的山影,或记:罗江大霍山有洞台,那里生长着五色灵芝;或说:有仙人郭子华、张秀莲、赵叔达………过去住在武当山,今天来大霍山听司命君讲道;或云:霍山赤城是司命之府,是太元真人茅盈、南岳真人魏华存住的地方。无论如何,当我们感同身受这些当时的道界大腕都曾经涉足霍童的史记时,我们是否会强烈地感受到:从晋代开始,霍童山就是中国早期的道教名山?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cb675e274094b36db921be593cc7c00/51b76c600c33874436e3a441530fd9f9d72aa079.jpg)
霍童秘境里壮汉峰与睡美人绵绵相对,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涌动在阴阳相济的境界里慢慢升腾起来.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bb9b2f933adcbef01347e0e9caf2e0e/199a6c63f6246b60d7283949e9f81a4c510fa279.jpg)
狮子峰上的史前人类崖居令霍童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遐想.
一个荷兰皇家院士的推论 有一个荷兰人是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情迷于中国神秘的道教文化研究,是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为此,他起了一个很有“道”味的中国名字:施舟人。他在娶了福安籍女士为妻的同时,对闽东霍童山道教史的研究也是独树一帜。多年前,联合国在哈佛大学举办世界宗教文化论坛,他应邀在论坛上演讲的论文题目便是《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在这一篇演讲论文里,他提出了两个观点:一、《真浩》所指“大霍山”、“南霍”就是霍童山。二、他进一步推论“把霍童山当作‘洞天’起源于何时尚不清楚,但最迟到晋代,霍童山已是道教重要的修养地”。这篇论文后被收录北大学术演讲丛书。
关于第一点,他首先对中国历史上名叫霍山的名山进行了搜索:一、最有名的是安徽霍山县的“霍岳”(即天柱山),在道教里它代表南岳诸君子,至今那里还有一个南岳庙;二、在山西晋州地区也有个霍山,这在中国战国的诗集《诗经·尔雅·释地》便有记载:“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也”,但《尔雅》又云“霍山为南岳”,所以后几代的学者只好把这第二个霍山又当作安徽的天柱山。三、《真浩》中多次记载的“大霍山”或“大霍”。施舟人先生推断,此大霍山非安徽霍山,大霍山有可能指的就是宁德的霍童山。为了寻求这一答案,施舟人先生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南朝齐梁间的大文人、医学家、著名道士陶弘景身上找到了线索。
追寻陶弘景霍山炼丹之路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0ef8fa0c9ef76093c0b99971edda301/ccf0f1246b600c335b5f55f5184c510fd9f9a179.jpg)
霍童山———中国早期的道教名山? 现在,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勾勒出陶弘景南下霍山炼丹的线路图:别江苏句容,经浙江,最后到达位于福州和建瓯之间的晋安郡罗江县霍山。晋安郡指福州地区,对于罗江县的所在地施舟人先生又进行了一番考证:其一、今宁德;其二、宁德稍北的罗源;其三、是浙江南部与福建交界的温州府瑞安县。施舟人先生根据成书于唐初的《法苑珠林》转引齐朝王琰编著《冥详记》云:“晋安罗江县有霍山,其高蔽日”推断,罗江县当时属晋安郡管辖,而现在距离霍童北面不到20公里的海边还有一个乡叫罗江,“因此陶弘景天监年间所探访的霍山,以及《真浩》……诸书所提到的‘大霍山’、‘南霍’就是今天的宁德霍童山,这一点已属无疑”(《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
我们真的要感谢陶弘景。陶弘景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到霍山采炼丹药,不仅解开了霍山就是霍童山的千古之谜,而且在他编辑的道教经典《真浩》中,时常晃动着霍山神秘的山影,或记:罗江大霍山有洞台,那里生长着五色灵芝;或说:有仙人郭子华、张秀莲、赵叔达………过去住在武当山,今天来大霍山听司命君讲道;或云:霍山赤城是司命之府,是太元真人茅盈、南岳真人魏华存住的地方。无论如何,当我们感同身受这些当时的道界大腕都曾经涉足霍童的史记时,我们是否会强烈地感受到:从晋代开始,霍童山就是中国早期的道教名山?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cb675e274094b36db921be593cc7c00/51b76c600c33874436e3a441530fd9f9d72aa079.jpg)
霍童秘境里壮汉峰与睡美人绵绵相对,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涌动在阴阳相济的境界里慢慢升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