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肖申克的救赎,很久以前就看过太多地方推荐它。
正因为太多人推荐,所以没去看。
少年时总是小瞧了这个世界。
我有点后悔我太早读红楼。那时候因为赌气而去读,家族中某位弟弟已在看四大名著,那时我小学。
没有深读过,潜意识强迫自己喜欢,于是就喜欢着。整本书只认识了宝玉黛玉,因为书评写着宝玉黛玉。只知道那是一个家族及爱情悲剧,因为世人皆如是说。初三毕业后入了一个补习班,一日无聊,便借着同学的红楼在教室看。后边的同学吵闹着,年轻的老师很生气,“你们不学可以,自己看书我不会说你们。人家看红楼,你们懂什么!”后一句是在看我看红楼之后加的。小同学不服:“我家也有红楼,我也看过。”“那你知道黛玉入府转了几条回廊?你能描述贾府构造?”
那时候我好胜心又起,想细品红楼,看了几节又弃。
看书也是要心境的。不同年龄看书,总会品出不同的感觉。
如今倒想把四大名著好好看上一遭了。
前些日子同学在看金庸、古龙。也跟着她看了些《笑傲江湖》《萧十一郎》。能被誉为经典果真有它的道理,越来越喜欢看书了。
不过外国名著还是喜欢看着经典电影,或者哪年把英文修好了去看原版。外文看点在翻译上。某次生日,同学赠我一本《泰戈尔诗集》,是冰心先生译的。可能是先看了冰心先生的作品,总觉得译出来感觉“很冰心”,冰心的诗文本来就受泰戈尔影响。文字终究还是有国界,意象感情则无。
文学传递的感情需要世界作为契机,有的人很早就能入书中美妙世界,有的人则要等。曾经我觉得过去都虚度了,看的书太少,太肤浅,可是想一想,在那个肤浅的年龄,高深的书也许我也啃不下来。难怪会有老师口中“你们现在可能还看不懂”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