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吧之前某位桶友的观后感(ID我忘记了),但那个观后感集合贴被度娘删除,所以这次把本篇长文观后感的备份单独贴出。
关于《北京鼠族》的观前感与观后感
当看到纪录片的片名和简单的介绍,就觉得并不需要看就可能从自身体会到片中况味:一是我的生活状况与拍摄、呈现的对象群体相差无几;二是我每日也在从内、从外琢磨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状态,或无需再从一部记录真实的片子里获得一些真实的认知、感知。当我清醒的时候,对于目前拙荆见肘、徘徊在养口饱腹的日子不会有什么怨言,有时甚至挺满足自乐,因为我明白,这条路是自己独立意志的选择,不受主流意识导控、不受家庭父母朋友左右影响,是纯属自己的,是对上帝赠与人自由意志的清醒回答,至于走了这条路,遇到甜果就幸运品尝,遇到苦果也要强咽、咀嚼——我可不是要做驯化后的吃苦耐劳、勤勤俭俭、甘为孺子牛的中国式“好人”,而是要承担自己选择的一切后果,包括死亡;可是,对各种现象的批评、直接的唾骂也绝不会被社会现实压服、打趴。
我为什么对外部、他人包括我自己如此苛责?我为什么会让人感到不满、恼火?说实话,我早已褪去了孩童时期主流教化“为中国、为人民”、“为改变中国”的影响(当然它给我造成的异化是肯定存在的),也对概念性的追求民主、自由、让中国更好、让环境更好失去了兴趣,然而,我的热情依然存在,只是我的热情只在于我自己了,我越来越变得“自私”,这一点身边的人会感觉得到。然而,我又带着怀疑认为自己的“自私”大部分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自我中心,可是越自我中心却又越来越不怎么在意自己。没有人会问,你“自私”的私是什么?而我会带着我的“私”走自己的路和那些纯属自己的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周围、外部的事情。曾经多么稚嫩、矫情又感动的对自己、对别人说,“我不是要去改变环境,也不是要改变自己,我只是要完善自己、实现自我,如此,自然也会影响到他人、辐射到周边,也会对环境的改变增益;每个人应从革自己的命开始,切勿在自己满身缺陷的时候要去改变什么、革命什么、改良什么,如果去做,则可能引起更大的灾难。”如今,这些话听起来也寡味了。多么拐弯地、理性的说出了自己的懦弱和无奈,并用平和、“非暴力”的外衣包装起来;又多么精心地将也不懂是自己的还是各种教化影响的“政治理想”、犬儒状态隐藏在华丽的外衣里。一方面,统治者也许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对他们统治的回答;二方面,真的做到这点、真的抱着纯粹这样的理想和态度的人真是少之又少,遍观周遭,多是以此为伪装者,包括曾经的我。三方面?
大部分人都会带着好好安生的念头,或许大部分都是被压服、打趴之后的“心甘情愿”,或许更多的是出于人之常情的“自私自利”。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想在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能做些改变,一部分人确实是对“好的社会”“好的环境”有着向往,一部分人无非是想沾着些客观、公正、民主、自由、宽容等等的金粉,给自己一身打扮打扮。这些人,看似善良,实际却并不无辜;这些人就如纪录片里的所有人、马桶群里的所有人包括我。在我还没看片之前,就武断地下了看法,因为我相信我自己远甚于相信别人,就像我怀疑我自己远甚于怀疑别人。
我打开看的时候,发现我没有下载字幕,我不懂日文,一点儿都不懂,我本想去下载,可是想想,看这样的纪录片还需要字幕么?
我不清楚自己的看片子的具体感受是什么,同情?理解?反思?怨愤?力图改变?……也许没有哪一个词语能概况。
“同情”,多么伟大的一个词啊,又是多么可怜的一个词。卢梭将同情作为人类在理性之前自然法形成的两个“天性”之一,或许是倾向积极的,还有慈悲、基督教的爱,似乎同情可以演变成人类的一种美德。如果我相信同情是美德的话,那我绝不相信众人的同情与这个同情是同一意义;如果我相信众人的同情与这个同情是同一意义,那么我绝不相信同情是一种美德。尼采告诫着我,上帝是被自己的同情心杀死的,“我们为何必须提防同情。——同情,就其实际造成痛苦而言——我们在这里关注的只是这一点——,乃是一种缺陷,正如沉溺于任何一种有害情绪都是一种缺陷一样。它增加了这个世界上的痛苦的数量,虽然由于同情,我们可能也会在这里或那里间接地减少或消除了一定数量的痛苦,但是这些从根本上说无足轻重的偶然后果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当作证明那本质上有害的同情的证据。这种同情只要完全主宰人类一天,人类就会像一株染病的植物一样迅速地枯萎下去。……假设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实验,每天到处搜寻同情别人的机会,让他的心灵看到周围所能看到的所有不幸,这个人最后肯定就会变成一个病态的和忧郁的人。”
从尼采极端个人的观点里并不能真正获益多少,可是他超人哲学基础上的一些“针知”确实很容易刺破现实里芸芸大众的虚伪。我有时候在想,尼采说得对么?说得不对么?我有时候还想,我没有同情心了么?我为何还要怀着同情心呢?我自知不会获得什么答案,我也不一定喜欢一个确定的答案,我只是喜欢发问,问问自己,不断的追问,以便去追捕自己的伪装,以便让我看清众人的面目——他们是会同情的,他们也可能冷漠:同情时感动、可怜,同情后依旧如故,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而冷漠?
不管是同情还是冷漠,我始终相信自己的同情不亚于他们,也相信自己的冷漠不亚于他们。我没有答案,只是不断地在问自己,或许答案不是什么,就是“问”。
泪水,可能是温情,可能是感动,可能是手段,可能是谎言,可能是……
关于《北京鼠族》的观前感与观后感
当看到纪录片的片名和简单的介绍,就觉得并不需要看就可能从自身体会到片中况味:一是我的生活状况与拍摄、呈现的对象群体相差无几;二是我每日也在从内、从外琢磨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状态,或无需再从一部记录真实的片子里获得一些真实的认知、感知。当我清醒的时候,对于目前拙荆见肘、徘徊在养口饱腹的日子不会有什么怨言,有时甚至挺满足自乐,因为我明白,这条路是自己独立意志的选择,不受主流意识导控、不受家庭父母朋友左右影响,是纯属自己的,是对上帝赠与人自由意志的清醒回答,至于走了这条路,遇到甜果就幸运品尝,遇到苦果也要强咽、咀嚼——我可不是要做驯化后的吃苦耐劳、勤勤俭俭、甘为孺子牛的中国式“好人”,而是要承担自己选择的一切后果,包括死亡;可是,对各种现象的批评、直接的唾骂也绝不会被社会现实压服、打趴。
我为什么对外部、他人包括我自己如此苛责?我为什么会让人感到不满、恼火?说实话,我早已褪去了孩童时期主流教化“为中国、为人民”、“为改变中国”的影响(当然它给我造成的异化是肯定存在的),也对概念性的追求民主、自由、让中国更好、让环境更好失去了兴趣,然而,我的热情依然存在,只是我的热情只在于我自己了,我越来越变得“自私”,这一点身边的人会感觉得到。然而,我又带着怀疑认为自己的“自私”大部分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自我中心,可是越自我中心却又越来越不怎么在意自己。没有人会问,你“自私”的私是什么?而我会带着我的“私”走自己的路和那些纯属自己的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周围、外部的事情。曾经多么稚嫩、矫情又感动的对自己、对别人说,“我不是要去改变环境,也不是要改变自己,我只是要完善自己、实现自我,如此,自然也会影响到他人、辐射到周边,也会对环境的改变增益;每个人应从革自己的命开始,切勿在自己满身缺陷的时候要去改变什么、革命什么、改良什么,如果去做,则可能引起更大的灾难。”如今,这些话听起来也寡味了。多么拐弯地、理性的说出了自己的懦弱和无奈,并用平和、“非暴力”的外衣包装起来;又多么精心地将也不懂是自己的还是各种教化影响的“政治理想”、犬儒状态隐藏在华丽的外衣里。一方面,统治者也许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对他们统治的回答;二方面,真的做到这点、真的抱着纯粹这样的理想和态度的人真是少之又少,遍观周遭,多是以此为伪装者,包括曾经的我。三方面?
大部分人都会带着好好安生的念头,或许大部分都是被压服、打趴之后的“心甘情愿”,或许更多的是出于人之常情的“自私自利”。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想在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能做些改变,一部分人确实是对“好的社会”“好的环境”有着向往,一部分人无非是想沾着些客观、公正、民主、自由、宽容等等的金粉,给自己一身打扮打扮。这些人,看似善良,实际却并不无辜;这些人就如纪录片里的所有人、马桶群里的所有人包括我。在我还没看片之前,就武断地下了看法,因为我相信我自己远甚于相信别人,就像我怀疑我自己远甚于怀疑别人。
我打开看的时候,发现我没有下载字幕,我不懂日文,一点儿都不懂,我本想去下载,可是想想,看这样的纪录片还需要字幕么?
我不清楚自己的看片子的具体感受是什么,同情?理解?反思?怨愤?力图改变?……也许没有哪一个词语能概况。
“同情”,多么伟大的一个词啊,又是多么可怜的一个词。卢梭将同情作为人类在理性之前自然法形成的两个“天性”之一,或许是倾向积极的,还有慈悲、基督教的爱,似乎同情可以演变成人类的一种美德。如果我相信同情是美德的话,那我绝不相信众人的同情与这个同情是同一意义;如果我相信众人的同情与这个同情是同一意义,那么我绝不相信同情是一种美德。尼采告诫着我,上帝是被自己的同情心杀死的,“我们为何必须提防同情。——同情,就其实际造成痛苦而言——我们在这里关注的只是这一点——,乃是一种缺陷,正如沉溺于任何一种有害情绪都是一种缺陷一样。它增加了这个世界上的痛苦的数量,虽然由于同情,我们可能也会在这里或那里间接地减少或消除了一定数量的痛苦,但是这些从根本上说无足轻重的偶然后果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当作证明那本质上有害的同情的证据。这种同情只要完全主宰人类一天,人类就会像一株染病的植物一样迅速地枯萎下去。……假设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实验,每天到处搜寻同情别人的机会,让他的心灵看到周围所能看到的所有不幸,这个人最后肯定就会变成一个病态的和忧郁的人。”
从尼采极端个人的观点里并不能真正获益多少,可是他超人哲学基础上的一些“针知”确实很容易刺破现实里芸芸大众的虚伪。我有时候在想,尼采说得对么?说得不对么?我有时候还想,我没有同情心了么?我为何还要怀着同情心呢?我自知不会获得什么答案,我也不一定喜欢一个确定的答案,我只是喜欢发问,问问自己,不断的追问,以便去追捕自己的伪装,以便让我看清众人的面目——他们是会同情的,他们也可能冷漠:同情时感动、可怜,同情后依旧如故,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而冷漠?
不管是同情还是冷漠,我始终相信自己的同情不亚于他们,也相信自己的冷漠不亚于他们。我没有答案,只是不断地在问自己,或许答案不是什么,就是“问”。
泪水,可能是温情,可能是感动,可能是手段,可能是谎言,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