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书家见诸史籍最早的,是与孔夫子同时代、同故乡的秋胡之妻。秋胡外出三年,其妻在家养蚕采桑,闲中创作出了名叫“雕虫篆”的书体。宋代僧人梦英曾在《十八体书》中言:“此书亦云‘战笔书’,其体遒律,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其伏则玄鸟优游、落英散漫矣。”
汉代才女蔡文姬博学多才,书法得其父蔡邕真传。文姬曾将笔势笔法传给钟繇及卫铄。她的草书,黄山谷认为极可观。大司农皇甫规的妻子马夫人善属文、能草书、工隶书,《后汉书》曾记载:“众人怪其工。”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钟繇得蔡文姬真传,而卫铄则是书圣王羲之青少年时的老师。尤其是卫铄,擅长正、行、隶三体,唐人评其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似“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波浮霞”,可见她的书风甚得世人的推崇。她还是中国书史上较早时期的理论家,20岁著《草隶通解》,又于去世前一年整理了总结其创作经验的《笔阵图》。史书上还记载了郗夫人、谢道韫、傅夫人、荀夫人、汪夫人等女书家,她们或善正、隶,或善篆、隶,或善行、草,多以书法自娱,其才华在零星迸发中透露出古代妇女的聪明才智。
一代女皇武则天于书法有着极好的修养。《宣和书谱》说她“喜作字,得祖上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她的行书《一夜诗》、行草书《升仙太子碑》历来为书界称道,其书极富丈夫气。《宣和书谱》里还难得地记载了当时薛涛的书法“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