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我们能给孩子什么?
文 / 庄婧2013-06-01 09:00
前几天转发桃花岛池莉的一篇文章,池莉提到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智慧、庄重、德才兼备、勇敢顽强的文雅之士”,转发的时候我说“对于女孩子的培养,庄重一词十分重要。可惜似乎少有家长特别在意。”评论里立刻有人说这社会都这样了,孩子庄重有什么用。接下来几条评论都把庄重和社会风气扯上关系,大意就是社会已沦丧至此,对孩子的教育都会被抹杀和侵扰。这些评论我都没有回复。
我从不和愤青谈教育,也不和社会批评家讨论孩子的成长。
我们不能整天活在社会新闻版面里,身边的孩子一天天真实的长大,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能给孩子的是什么?能做到的,尽力去做。做不到的,应该感到羞愧,但也不过分懊恼。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充满力量的成年人的呵护与关爱,不是与他们一样无力又充满抱怨实际上却藉此偷懒的成年伙伴。
社会是会对人产生影响,但真正给人最大影响的永远是家庭,尤其是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所组成的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深邃的、多米诺骨牌般的存在。没有任何一种影响能代替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无论身处何种时代,父母都是孩子真正的缔造者,是新生命的真正导师,是这一代人影响了下一代人。
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很多机构都给有孩子的家庭放假了,那些没有放假的,也都争取请假陪孩子玩耍一天。中国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孩子的要义到底是什么?比照料、陪伴、围绕更重要的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一个完整温暖的家庭。
“父母可以离婚,但只要都爱着孩子,就是对孩子负责任。”这个观念是几十年前的西方舶来物,解放了家观念深重的传统中国人。但事情的真相就是无论东西方,离异单亲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是心理疾病最多的人群。除了少数的孩子通过自我修身坚强的走向了父母的反面去执着建立一个完满的家庭,更普遍的他们没有安全感、恐惧被遗弃、对家没有信念、对人没有责任、对爱不能守护、对群体缺乏信任。
在一个健全的人格里,家是所有价值观最重要的塔基。一旦塔基崩塌,这个孩子就站在了无望的深坑里,每一次前行,都比别人更步履沉重。
爱是自由的,但建立家庭需要责任。深切长久地爱护伴侣,是给孩子最重要的人生礼物。没有例外,也不存在侥幸。
再比如,一个“在一起”的童年。
职场环境、社会结构、竞争压力、薪资比较、家庭地位……现代社会有太多理由让人把孩子交给姥姥奶奶月嫂保姆,而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自己。人类是灵长类动物,所有灵长类动物的幼崽都需要喝着母亲乳汁,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如果说这世界有什么亘古不变的天理,这就是天理之一。在月子里孩子,如果更多由月嫂抚触,而比较少接触母亲,体内菌群会迅速增加。母亲没有了婴儿肢体的触摸,也无法顺利完成母乳的分泌,从而恶性循环,使婴儿要接受奶粉的哺乳,而丧失从母亲身体里直接承接各种免疫力的先天权力。这还只是初生婴儿生理上最直接的反馈。
在孩子的童年里,父亲母亲如果没有以第一抚养人的身份出现,在这个孩子的一生里都会留下多疑、冷漠、自私、情绪化等诸多性格缺陷。而且由于正常抚养人的缺失,由其他顺位抚养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往往要面临很多尚不该由孩子面临的巨大人生问题: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已经去世了,我的家在哪,谁是我最亲近的人,为什么我和爸爸妈妈口音不同,我不喜欢爸爸妈妈的生活方式……这每一个问题,都足以使一个正常的孩子落寞消沉一蹶不振下去。
这样的比如,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重要的礼物。
当他们身处正常的家庭结构和温馨的爱中,才能谈到教育和培养。
然后才能谈到社区、学校、社会等所有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这个本末倘若倒置,多少个六一,多么绚丽的礼物,孩子都不会真正快乐起来。
文 / 庄婧2013-06-01 09:00
前几天转发桃花岛池莉的一篇文章,池莉提到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智慧、庄重、德才兼备、勇敢顽强的文雅之士”,转发的时候我说“对于女孩子的培养,庄重一词十分重要。可惜似乎少有家长特别在意。”评论里立刻有人说这社会都这样了,孩子庄重有什么用。接下来几条评论都把庄重和社会风气扯上关系,大意就是社会已沦丧至此,对孩子的教育都会被抹杀和侵扰。这些评论我都没有回复。
我从不和愤青谈教育,也不和社会批评家讨论孩子的成长。
我们不能整天活在社会新闻版面里,身边的孩子一天天真实的长大,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能给孩子的是什么?能做到的,尽力去做。做不到的,应该感到羞愧,但也不过分懊恼。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充满力量的成年人的呵护与关爱,不是与他们一样无力又充满抱怨实际上却藉此偷懒的成年伙伴。
社会是会对人产生影响,但真正给人最大影响的永远是家庭,尤其是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所组成的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深邃的、多米诺骨牌般的存在。没有任何一种影响能代替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无论身处何种时代,父母都是孩子真正的缔造者,是新生命的真正导师,是这一代人影响了下一代人。
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很多机构都给有孩子的家庭放假了,那些没有放假的,也都争取请假陪孩子玩耍一天。中国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孩子的要义到底是什么?比照料、陪伴、围绕更重要的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一个完整温暖的家庭。
“父母可以离婚,但只要都爱着孩子,就是对孩子负责任。”这个观念是几十年前的西方舶来物,解放了家观念深重的传统中国人。但事情的真相就是无论东西方,离异单亲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是心理疾病最多的人群。除了少数的孩子通过自我修身坚强的走向了父母的反面去执着建立一个完满的家庭,更普遍的他们没有安全感、恐惧被遗弃、对家没有信念、对人没有责任、对爱不能守护、对群体缺乏信任。
在一个健全的人格里,家是所有价值观最重要的塔基。一旦塔基崩塌,这个孩子就站在了无望的深坑里,每一次前行,都比别人更步履沉重。
爱是自由的,但建立家庭需要责任。深切长久地爱护伴侣,是给孩子最重要的人生礼物。没有例外,也不存在侥幸。
再比如,一个“在一起”的童年。
职场环境、社会结构、竞争压力、薪资比较、家庭地位……现代社会有太多理由让人把孩子交给姥姥奶奶月嫂保姆,而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自己。人类是灵长类动物,所有灵长类动物的幼崽都需要喝着母亲乳汁,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如果说这世界有什么亘古不变的天理,这就是天理之一。在月子里孩子,如果更多由月嫂抚触,而比较少接触母亲,体内菌群会迅速增加。母亲没有了婴儿肢体的触摸,也无法顺利完成母乳的分泌,从而恶性循环,使婴儿要接受奶粉的哺乳,而丧失从母亲身体里直接承接各种免疫力的先天权力。这还只是初生婴儿生理上最直接的反馈。
在孩子的童年里,父亲母亲如果没有以第一抚养人的身份出现,在这个孩子的一生里都会留下多疑、冷漠、自私、情绪化等诸多性格缺陷。而且由于正常抚养人的缺失,由其他顺位抚养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往往要面临很多尚不该由孩子面临的巨大人生问题: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已经去世了,我的家在哪,谁是我最亲近的人,为什么我和爸爸妈妈口音不同,我不喜欢爸爸妈妈的生活方式……这每一个问题,都足以使一个正常的孩子落寞消沉一蹶不振下去。
这样的比如,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重要的礼物。
当他们身处正常的家庭结构和温馨的爱中,才能谈到教育和培养。
然后才能谈到社区、学校、社会等所有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这个本末倘若倒置,多少个六一,多么绚丽的礼物,孩子都不会真正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