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霁吧 关注:6贴子:435
  • 10回复贴,共1

细解《弟子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弟子规》童蒙养正
清朝李毓秀先生会集,贾存仁改编、重订《弟子规》。
七则,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然后学文,七大类。
孝要表现出来就是恭敬,一切长辈我们也得恭敬,一切众生我们也得恭敬。这才是悌的本意。礼敬就是悌,悌要从孝的心态而产生。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谨慎当中蓄养自己的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他才能够留心自己习气毛病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忘失、迷失了,忘记自己的烦恼习气起现行,起现行他迷而不知,这就不谨。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个念头他都非常谨慎。如果是个恶念,他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这是讲做人必须有信用,如果人没有信用,那谁都不相信你,你不能立足於社会。信也包括信念,信念就是人生必须有个志向,有个目标,假如一个人他没有这种远大的志向,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即使他吃得饱、穿得暖,那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所以,信念非常重要。
有一天子贡就问孔子,他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不败?孔子说具备三个方面,第一要兵,就兵器的兵,就是军队、警察,我们说国家机器;第二要食,就是食物,粮食,让人民能够生存;第三是信,人的信念,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信念那怎么行?子贡就问,假如这三者必须要去除其一,先去哪一条?孔子说「先去其兵」,一个国家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警察,但是如果大家能够有食,衣食温饱,民族有信念,它也能立於不败之地。子贡继续问,假如再去除一条是什么?再去除一条,那就是食。百姓可以没有防卫的工具,可以没有粮食,但是不能没有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灭亡的。所以孔子才说「人无信则不立」,没有信念就立不起来,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复如是,信是很重要。
泛就是广泛,爱就是仁爱,对一切大众都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泛爱众的意思。这个爱心从哪里出来的?从孝悌出来的。孔子都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孟子说「亲亲而仁民」,首先要亲亲,对父母亲要孝敬,然后才谈到仁民,对於民众才有仁爱之心,这是有顺序的。所以,泛爱众的这种广大的爱心,也是我们的孝心的拓展而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去亲近仁者,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学问也能够提升。这六条做好了,力行的功夫能做到,有余力了,就得马上学文,应该是力行和学文要同时,当然注重在力行,但是学文不可忽视。学习圣贤之教,用这些经典的教训来导引我们的行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育,那就变得自己自以为是。用自己的见解去力行,学到最后南辕北辙都不知道,真理都违背了。力行和学文要同时、要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这样子进步才快、才相应。
「入则孝」。讲孝道的,孝道是德的根本,佛法讲的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就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么样子去入佛知见?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入手。为什么?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
爱心的原点在哪?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这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一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儿出来的。我们每个细胞都是从父母细胞的原点那儿渐渐长大的,慢慢延伸出来的,所以我们跟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才慢慢扩展这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这就是圣人的心量。老子又说「九层之台,起於垒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这是圣人知见。从哪里入手?就是从小事,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这里面心性的道理。
「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吞吞,这样子的话就没有恭敬心。而孝一定要体现在一个敬字上,孝敬、孝敬,你没有敬父母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所以,应勿缓是一种孝敬。我们看到父母,广义的来看,一切的老人家都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所以我们对待老人家、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的对待他们。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我们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的父母、一切的老人。所以他们这些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他们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帮助。这个「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叫,才叫呼,心灵的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佛法里讲的,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哪怕是蚊虫蚂蚁,哪怕是这些看不见的生灵,过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有需要的,我们也得应勿缓。正如观世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弟子规如果要做到圆满,可以成佛道。所以父母可以引伸,我们在世间,父母可以引伸为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呼我们也应勿缓。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是什么?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希望我们修德立业,做个正人君子。《孝经》上讲的,「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三个层次,就是奉事双亲为第一层;忠於祖国,热爱人民,这是第二层,为人民服务;第三层,立身行道,成就圣贤的品格,这才是孝道的落实。老师教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希望,我们有没有切实的去做?如果没有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
「父母呼,应勿缓」就这一条就涵盖了《弟子规》的全部,也可以说涵盖一切圣贤之道。这一条没做到,那其他都没做到;其他都做到,这条才能做圆满。那是具体的在生活小事上面,父母叫我们马上就跑到跟前,跟父母答应,修养自己的礼敬之心。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人有求於我的,我马上尽力的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应勿缓。学教、学文关键是有悟性,虽然不能够像菩萨一闻千悟,也得学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学圣教,运用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不至於死死板板只限於父母,那是学呆了。
【父母命。行勿懒。】这是讲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希望我们做什么事,命令我们,我们马上得做,不能懒。这条意思当然也可以用刚才所讲的原理来进行引申,父母决定是涵盖一切众生,他们所要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都不能懒惰,必须赶紧去做到,心心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也得从家里自己父母开始做起。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重的人,我们报恩必须从父母开始。常常把忙做为懒的藉口,这就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赚钱和父母相比,那就把赚钱放在首位,所以他才忙。这些虽然是生活小事,往往是看我们有没有真实孝心的这些方面,不得不谨慎。


IP属地:广东1楼2013-09-12 16:39回复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都是年长我们几十年的人,一句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他们的教诲一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应该虚心、恭敬的去听取,这样子往往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俗语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反对你的事情,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听取父母的这些意见、建议是决定有好处。
    如果一个人的婚姻没有得到父母的祝福,是不会有幸福可言的,确实如此。所以『父母教』,需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受,养自己的谦虚之德。对父母的这些教诲,他教得对的,我们更应该听取;教得不对的,我们也得听,还得恭恭敬敬的听,这是养自己的谦德。扩而展之,一切人他对我们哪怕是提一点点意见,给我们一些建议,我们都要很好的去学习、听取,这样子养成自己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IP属地:广东2楼2013-09-12 16:47
    回复
      【冬则温。夏则凊。】
      子女对父母尽孝,真的是时时关心,处处留意。古代没有暖气机,所以孝子他会先在床铺上面躺著,用自己的体温把床铺温暖起来,然后再请父母入被窝。夏天热,父母睡觉的时候,小孩能够给父母搧扇子。这种纯孝之心是处处表现在细节生活上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爱护。这样久而久之,由这种纯孝他自然就变成纯净纯善的人,当他的纯净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对一切的人都是那样的爱护。这种爱护决定是无私的、无求的,他不是求名,不是求利,也不是图报,他就是一种自然而然那种纯孝之心的流露。
      汉朝时代的一个小孩,叫黄香,他的母亲早死,九岁的时候就对父亲奉事非常孝顺,他就能做到『冬则温,夏则凊』,那真是纯孝之心自然流露。
      学孝顺父母关键是要懂得活学活用。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比如冬天给父母买一台暖气机,或者是暖手炉,这就属於冬则温;在家里装个空调,夏天好过,这是夏则凊。所以你有钱,就处处想到给父母一些照顾,让父母生活能够多些安稳。
      这一条关键在於让我们养成对父母照顾的心,当我们有照顾父母的心,自然就能够懂得照顾别人。而一个懂得照顾别人的人,他能够处处受欢迎,他处处都能够得到大家的爱护,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真正孝心养成了,自己也得到别人爱敬的果报。 


      IP属地:广东4楼2013-09-12 17:04
      回复
        【晨则省。昏则定。】
        早上起来必定要去父母床前问安,晚上父母要歇息的时候,必定给父母铺床安枕,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这都是对父母一种报答。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呱呱坠地以后,什么人能够对我们日夜的照顾?什么人能够为我们晚上都不睡觉?假如自己尿床,床铺湿了,父母把我们安放到干燥的地方,自己还睡在湿的地方。从这些细节上,我们能够思惟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真的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正是我们回馈父母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去尽这分心。『晨则省,昏则定』这个例子,是周朝初年周文王他开的,他在侍奉父亲就非常的尽孝,每天必定三次去问候自己的父亲。当父亲有病时,文王知道了,心里就非常不安,他甚至可以为了帮助父亲医治,衣不解带。等到父亲病好了,文王的心才能安下来。这是有名的「文王三省」。
        如果小事都不能做好,你怎么可能在大事上面能够尽心尽力?《道德经》老子给我们说到:「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起高楼大厦,都是要用这些土石慢慢累起来的,一沙一石都是九层高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能够忽略它?千里之行,这远行你也得一步步走,不可能一下跳过去。所以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就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IP属地:广东5楼2013-09-12 17:10
        回复
          【出必告。反必面。】
          出家门了,做为儿女必须得向父母禀告一声,说:「爸爸妈妈,我先走了。」回家以后也必定向父母禀告一声:「我回来了。」这些不仅是对父母的礼貌,而且是孝心的体现,为什么?因为这句话里头教导我们的是心里要常常存著父母。心里存著父母,行为上自动就能做出『出必告,反必面』的行为。假如心里没有了父母,只想著自己的事,他怎么可能会记得临出门前还跟父母打个招呼,或者回来家里跟父母问个安?这句话引申下去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心里存著父母的话,就应该常常问候父母,让父母安心。假如身在外地,应该常常跟父母打个电话,跟父母问候,向父母报告自己这些生活、工作、身体的状况,让父母能够安心。
          这句话可以引申多方面,不仅我们对父母要有这种「出必告,反必面」的心态,在工作单位,跟领导也得有这种心态。领导跟我们是一种君臣关系,古人讲君臣,就是指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君仁臣忠,我们对领导要有忠心,这忠心从哪里来?是因为我们在家就养成了对父母的孝心,忠和孝它是一个心,并不是两个心。他能在家孝顺父母,自然能够在单位忠於自己的职业,负责任。所以古人都讲「求忠臣於孝子之门」,孝是古代选拔人才、选拔做官的人的一种标准。除了孝之外还有廉,「举孝廉」就这个意思。他能够对父母孝顺,就能够对祖国忠心,就能够爱护人民,再加上自己廉洁,奉公守法,不贪污、不受贿,他这一生就真正能够为国家人民做出好事情。我们对领导忠心,应该表现在时时在具体问题上要跟领导请示会报。因为有些事情我们不一定了解领导的计划,往往在做的时候,如果凭著自己的意见可能会做出偏差。常常跟领导交流沟通,自然做的事情就合乎整个单位团体的大方向。
          做事情一个关键点,在於对领导要事前请示,事后会报。事前请示,能够保证事情做得合乎领导的方向,事后会报,能够让领导安心。当然我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讨好领导,而是真正希望使这个单位能够团结一致的把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种忠心。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和谐,往往也是要多沟通、多交流,这也是「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当我们经常沟通、交流,很多的那些障碍,心里面很多的那些猜忌,自然就化解了。


          IP属地:广东6楼2013-09-12 17:16
          回复
            【居有常。业无变。】
            因为居家一变动,人心就不安定。家居的安定就使人心能安定,很多事情是人能够安定的时候,心定自然就容易能够成功。
            除非你你已经修成就了,心能够达到遇到种种的境界都不分别、不执著,境界对你没有影响,那你就无所谓。不会为外界的变化而心动,这可以。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规律的生活往往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早起早睡,不要那么多夜生活。
            《易经》里面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效法天,天时运作那是非常有规律,君子学习天的这种有常,规律的起居来修学,养成一种恒常的心态,自然他就能够自强不息了。自强不息并不是指非得让你好像精进得晚上不睡觉,也不吃饭,这种过分刻苦。佛也也不鼓励过分苦行,这样的话他不能长久。真正长久的人是什么?有中庸的思想,中是不偏,庸是恒常,持之以恒,这就是进步最快了。想要急於求成的心态,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修行、学佛也要有这种心态。
            我们守住自己的本分事业,往往心就很定,心定就智慧生,「戒定慧」,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I


            IP属地:广东7楼2013-09-18 13:17
            回复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在没有长大成人之前,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这是跟父母一体,怎么能够起私心,自己私藏物品?当我们的私心一起来,孝道就受了亏损。所以,从小应该养成一种处处跟父母有一体的观念,父母教导小孩也要从这里开始教。
              父母也要有智慧,当小孩愿意把自己得到的利市包供养父母,父母应该接纳。很多父母讲,「这钱你自己留来用!」这么一说,就养成了孩子积累私财的这种习惯。当积累私财的行为时间长了,私心自然就起来,他处处就会给自己敛财,而忘记供养父母。所以父母教导孩子,处处都应该用《弟子规》的原则,不能够溺爱孩子。
              在东汉时期,有个小孩叫做陆绩,他很孝顺,而且很聪明伶俐。他六岁的时候有一次遇见九江的太守,江西九江太守叫袁术,袁术请这个小孩吃饭。在吃饭之后就拿些橘子给这小孩吃,小孩吃了觉得很好吃,就偷偷的把几个橘子藏到他的袖子里头。告辞的时候橘子滚了出来,这位袁太守看了之后就批评这小孩说「你怎么可以私藏物品?这不是你贪心吗?」陆绩就说了,「太守,您给我的橘子非常好吃,我想拿几个橘子回去也让我妈妈能够品尝到,所以才把它藏到袖子里头。」袁术觉得这个小孩能够念念想到父母,非常难能可贵,反而表扬他,称赞他的孝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绩怀橘」的故事。你看陆绩他藏橘子,他不是用私心,他是怀著一个孝心,即使是藏物品,反而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所以这句话我们要懂得,关键是要懂得护住自己的孝心,不能够起私欲。


              IP属地:广东10楼2013-09-21 17:08
              回复
                【亲所好。力为具。】
                当然在衣食住行当中,我们应该竭尽全力来供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可是这种对父母身体的供养,还是不足以成为至孝,真正对父母的孝顺应该让父母生欢喜心,他所喜好的我们能够帮他做到。他喜欢什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就,或者是在世间上有很好的事业,有很好的品德、学问。觉悟的父母、学佛的父母,也希望儿女能成圣成贤,我们时常把父母的愿望记在心里,去努力的达到。父母和老师希望我们做到的,要努力的去做到。


                IP属地:广东11楼2013-09-21 17:12
                回复
                  【身有伤。贻亲忧。】
                  《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的开始。孝从哪里开始,首先得做到爱惜自己,这里开始。因为孝道,我们讲到这是个观念,父母跟我是一体这个观念,所以损害自己的身体,就如同损害父母的身体一样。有这样子的观念,他自然懂得爱惜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惜父母,能够让父母免去多少忧虑!我们一定要注重保护身体,也要勤於锻炼,锻炼身体有了健康体魄,父母看了就高兴。假如因为不注意,或者是太劳累,身体受到了亏损,这样子父母就很忧虑。如果我们真正想要替众生做好事,身体也是个本钱,如果你身体不注意,不注意爱惜它,本来可以做更多的好事,结果你也做不来。爱惜自己,当然不仅是爱惜自己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爱惜自己的名节,爱惜自己的德性,如果这些受了损伤,父母就更忧虑。


                  IP属地:广东15楼2013-09-21 17:49
                  回复
                    【德有伤。贻亲羞。】
                    假如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父母蒙羞,我们怎么能对得起父母?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他知道对不起良心就是对不起父母。时时想到不能让父母蒙羞,行为、举止就处处留意谨慎,德就能够这样养成。做学生的对老师也应该有这种心态,假如我们『德有伤』,做的品行、学问我们没有给世人做个好样子,反而做了坏样子,这就有辱师门,让老师都蒙羞。你看这个人是谁教出来的?是某某某教出来的。把指责、批评都归到了老师头上,这就是做为学生最对不起老师的事情。我们身为佛弟子,要知道要处处想到为佛门增光,做个好榜样,让世间人看到,你看学佛的人真好。这么一赞的话,连释迦牟尼佛都赞到。假如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品行、学问受人批评,他批评的连同释迦牟尼佛都批评了,让别人都造了罪业,这罪业里面决定有我们一分。


                    IP属地:广东16楼2013-09-21 17:56
                    回复
                      【亲憎我。孝方贤。】
                      四千五百年前,舜王他的父母虐待他、憎恨他,甚至时时要把他置於死地。可是舜从没有去看父母的过失,他常常想到我自己没做得好,才让父母这样的怨恨我。所以常常改过,处处都小心谨慎,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你看这种孝,这就是大贤。舜因为他这种至孝的行为,当时的尧王听到这样的事情他非常赞叹,就请他出来为国家效力,做他的助手,帮助他治理国家。尧王有智慧,他懂得请一个大孝子出来,因为他能够对父母至孝,他就能够为国家尽忠,为人民谋福利。尧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他,后来还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他。舜因为父母憎恨他还能够去行孝,这么难能可贵,这种心行所招感的就是难能可贵的果报。所以你要知道,福就是逆著加的,如果你能够承受这种逆境,那你的福就大了,要是不能承受,那就是福小,无福、薄福之人。
                      《孝经》上讲「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孝经》说可以「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让父母真正得到光显。


                      IP属地:广东17楼2013-09-21 2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