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童蒙养正
清朝李毓秀先生会集,贾存仁改编、重订《弟子规》。
七则,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然后学文,七大类。
孝要表现出来就是恭敬,一切长辈我们也得恭敬,一切众生我们也得恭敬。这才是悌的本意。礼敬就是悌,悌要从孝的心态而产生。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谨慎当中蓄养自己的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他才能够留心自己习气毛病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忘失、迷失了,忘记自己的烦恼习气起现行,起现行他迷而不知,这就不谨。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个念头他都非常谨慎。如果是个恶念,他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这是讲做人必须有信用,如果人没有信用,那谁都不相信你,你不能立足於社会。信也包括信念,信念就是人生必须有个志向,有个目标,假如一个人他没有这种远大的志向,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即使他吃得饱、穿得暖,那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所以,信念非常重要。
有一天子贡就问孔子,他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不败?孔子说具备三个方面,第一要兵,就兵器的兵,就是军队、警察,我们说国家机器;第二要食,就是食物,粮食,让人民能够生存;第三是信,人的信念,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信念那怎么行?子贡就问,假如这三者必须要去除其一,先去哪一条?孔子说「先去其兵」,一个国家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警察,但是如果大家能够有食,衣食温饱,民族有信念,它也能立於不败之地。子贡继续问,假如再去除一条是什么?再去除一条,那就是食。百姓可以没有防卫的工具,可以没有粮食,但是不能没有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灭亡的。所以孔子才说「人无信则不立」,没有信念就立不起来,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复如是,信是很重要。
泛就是广泛,爱就是仁爱,对一切大众都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泛爱众的意思。这个爱心从哪里出来的?从孝悌出来的。孔子都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孟子说「亲亲而仁民」,首先要亲亲,对父母亲要孝敬,然后才谈到仁民,对於民众才有仁爱之心,这是有顺序的。所以,泛爱众的这种广大的爱心,也是我们的孝心的拓展而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去亲近仁者,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学问也能够提升。这六条做好了,力行的功夫能做到,有余力了,就得马上学文,应该是力行和学文要同时,当然注重在力行,但是学文不可忽视。学习圣贤之教,用这些经典的教训来导引我们的行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育,那就变得自己自以为是。用自己的见解去力行,学到最后南辕北辙都不知道,真理都违背了。力行和学文要同时、要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这样子进步才快、才相应。
「入则孝」。讲孝道的,孝道是德的根本,佛法讲的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就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么样子去入佛知见?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入手。为什么?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
爱心的原点在哪?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这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一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儿出来的。我们每个细胞都是从父母细胞的原点那儿渐渐长大的,慢慢延伸出来的,所以我们跟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才慢慢扩展这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这就是圣人的心量。老子又说「九层之台,起於垒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这是圣人知见。从哪里入手?就是从小事,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这里面心性的道理。
「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吞吞,这样子的话就没有恭敬心。而孝一定要体现在一个敬字上,孝敬、孝敬,你没有敬父母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所以,应勿缓是一种孝敬。我们看到父母,广义的来看,一切的老人家都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所以我们对待老人家、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的对待他们。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我们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的父母、一切的老人。所以他们这些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他们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帮助。这个「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叫,才叫呼,心灵的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佛法里讲的,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哪怕是蚊虫蚂蚁,哪怕是这些看不见的生灵,过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有需要的,我们也得应勿缓。正如观世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弟子规如果要做到圆满,可以成佛道。所以父母可以引伸,我们在世间,父母可以引伸为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呼我们也应勿缓。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是什么?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希望我们修德立业,做个正人君子。《孝经》上讲的,「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三个层次,就是奉事双亲为第一层;忠於祖国,热爱人民,这是第二层,为人民服务;第三层,立身行道,成就圣贤的品格,这才是孝道的落实。老师教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希望,我们有没有切实的去做?如果没有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
「父母呼,应勿缓」就这一条就涵盖了《弟子规》的全部,也可以说涵盖一切圣贤之道。这一条没做到,那其他都没做到;其他都做到,这条才能做圆满。那是具体的在生活小事上面,父母叫我们马上就跑到跟前,跟父母答应,修养自己的礼敬之心。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人有求於我的,我马上尽力的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应勿缓。学教、学文关键是有悟性,虽然不能够像菩萨一闻千悟,也得学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学圣教,运用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不至於死死板板只限於父母,那是学呆了。
【父母命。行勿懒。】这是讲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希望我们做什么事,命令我们,我们马上得做,不能懒。这条意思当然也可以用刚才所讲的原理来进行引申,父母决定是涵盖一切众生,他们所要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都不能懒惰,必须赶紧去做到,心心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也得从家里自己父母开始做起。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重的人,我们报恩必须从父母开始。常常把忙做为懒的藉口,这就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赚钱和父母相比,那就把赚钱放在首位,所以他才忙。这些虽然是生活小事,往往是看我们有没有真实孝心的这些方面,不得不谨慎。
清朝李毓秀先生会集,贾存仁改编、重订《弟子规》。
七则,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然后学文,七大类。
孝要表现出来就是恭敬,一切长辈我们也得恭敬,一切众生我们也得恭敬。这才是悌的本意。礼敬就是悌,悌要从孝的心态而产生。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谨慎当中蓄养自己的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他才能够留心自己习气毛病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忘失、迷失了,忘记自己的烦恼习气起现行,起现行他迷而不知,这就不谨。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个念头他都非常谨慎。如果是个恶念,他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成就圣贤的品格。
「信」这是讲做人必须有信用,如果人没有信用,那谁都不相信你,你不能立足於社会。信也包括信念,信念就是人生必须有个志向,有个目标,假如一个人他没有这种远大的志向,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即使他吃得饱、穿得暖,那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所以,信念非常重要。
有一天子贡就问孔子,他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不败?孔子说具备三个方面,第一要兵,就兵器的兵,就是军队、警察,我们说国家机器;第二要食,就是食物,粮食,让人民能够生存;第三是信,人的信念,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信念那怎么行?子贡就问,假如这三者必须要去除其一,先去哪一条?孔子说「先去其兵」,一个国家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警察,但是如果大家能够有食,衣食温饱,民族有信念,它也能立於不败之地。子贡继续问,假如再去除一条是什么?再去除一条,那就是食。百姓可以没有防卫的工具,可以没有粮食,但是不能没有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灭亡的。所以孔子才说「人无信则不立」,没有信念就立不起来,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复如是,信是很重要。
泛就是广泛,爱就是仁爱,对一切大众都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泛爱众的意思。这个爱心从哪里出来的?从孝悌出来的。孔子都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孟子说「亲亲而仁民」,首先要亲亲,对父母亲要孝敬,然后才谈到仁民,对於民众才有仁爱之心,这是有顺序的。所以,泛爱众的这种广大的爱心,也是我们的孝心的拓展而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去亲近仁者,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学问也能够提升。这六条做好了,力行的功夫能做到,有余力了,就得马上学文,应该是力行和学文要同时,当然注重在力行,但是学文不可忽视。学习圣贤之教,用这些经典的教训来导引我们的行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育,那就变得自己自以为是。用自己的见解去力行,学到最后南辕北辙都不知道,真理都违背了。力行和学文要同时、要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这样子进步才快、才相应。
「入则孝」。讲孝道的,孝道是德的根本,佛法讲的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就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么样子去入佛知见?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入手。为什么?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
爱心的原点在哪?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这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一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儿出来的。我们每个细胞都是从父母细胞的原点那儿渐渐长大的,慢慢延伸出来的,所以我们跟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才慢慢扩展这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这就是圣人的心量。老子又说「九层之台,起於垒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这是圣人知见。从哪里入手?就是从小事,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这里面心性的道理。
「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吞吞,这样子的话就没有恭敬心。而孝一定要体现在一个敬字上,孝敬、孝敬,你没有敬父母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所以,应勿缓是一种孝敬。我们看到父母,广义的来看,一切的老人家都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所以我们对待老人家、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的对待他们。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我们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的父母、一切的老人。所以他们这些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他们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帮助。这个「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叫,才叫呼,心灵的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佛法里讲的,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哪怕是蚊虫蚂蚁,哪怕是这些看不见的生灵,过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有需要的,我们也得应勿缓。正如观世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弟子规如果要做到圆满,可以成佛道。所以父母可以引伸,我们在世间,父母可以引伸为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呼我们也应勿缓。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是什么?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希望我们修德立业,做个正人君子。《孝经》上讲的,「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三个层次,就是奉事双亲为第一层;忠於祖国,热爱人民,这是第二层,为人民服务;第三层,立身行道,成就圣贤的品格,这才是孝道的落实。老师教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希望,我们有没有切实的去做?如果没有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
「父母呼,应勿缓」就这一条就涵盖了《弟子规》的全部,也可以说涵盖一切圣贤之道。这一条没做到,那其他都没做到;其他都做到,这条才能做圆满。那是具体的在生活小事上面,父母叫我们马上就跑到跟前,跟父母答应,修养自己的礼敬之心。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人有求於我的,我马上尽力的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应勿缓。学教、学文关键是有悟性,虽然不能够像菩萨一闻千悟,也得学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学圣教,运用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不至於死死板板只限於父母,那是学呆了。
【父母命。行勿懒。】这是讲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希望我们做什么事,命令我们,我们马上得做,不能懒。这条意思当然也可以用刚才所讲的原理来进行引申,父母决定是涵盖一切众生,他们所要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都不能懒惰,必须赶紧去做到,心心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也得从家里自己父母开始做起。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重的人,我们报恩必须从父母开始。常常把忙做为懒的藉口,这就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赚钱和父母相比,那就把赚钱放在首位,所以他才忙。这些虽然是生活小事,往往是看我们有没有真实孝心的这些方面,不得不谨慎。
![](http://g.hiphotos.bdimg.com/album/s%3D1000%3Bq%3D90/sign=95584bbf500fd9f9a4175169151def5b/9345d688d43f8794da622cedd31b0ef41ad53a57.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