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阳结谓之消”的理论研究
“二阳结谓之消”一语出自《素闷·阴阳别论》。所谓“二阳”,阳明也,为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的合称。“消”,消渴也。“结”,乃指燥热郁结。意谓邪气郁结于阳明,使胃肠俱热,继而耗伤津液,导致消渴病。
三阳中,一阳指太阳:二阳指阳明:三阳指少阳。此处二阳指阳明胃。而此处的结指胃中热结。消有三层意思,一消水(多饮):二消谷(多食);三消体内精微(多尿而甜)。说明胃肠热结,津液耗伤是消渴发病的主要机理。
隋太医巢元方提出导引和步行是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主张饭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干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运动疗法的重要意义。
“故治消渴者,补肾水阴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