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北票市发现的孔子鸟、辽宁鸟和始反鸟等中生代鸟类化石,为鸟类的树栖说提供了新的证据。由于这些鸟类生活的年代上比始祖鸟稍晚,而特征又很原始,因此对它们生活习性的研究,会有助于了解鸟类最早祖先的生活特征。
周忠和说,孔子鸟可能是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的鸟类,是最早的有角质喙的鸟类。研究表明它主要是生活在树上的。这一方面的证据主要有:首先,它具有大而弯曲的脚爪,脚爪较扁,横切面形态和现代树栖鸟类相似,而不同于地栖类;第二,孔子鸟的脚趾节的比例也更接近树栖鸟类,而明显不同于地栖鸟类,换句话说,陆生鸟类近端的趾节较长,而树栖的鸟类则具有相对较长的远端趾节,对数百个现生和已灭绝鸟类脚趾长度的统计分析,支持孔子鸟的树栖生活的结论;第三,前肢上尚保留三个指爪,并且大而弯曲。较进步的鸟类,如华夏鸟和中国鸟,只保留两个指爪,分布在第1、2指上。一些现生鸟类,比如爱青鸟,幼年时也有两个指爪,并且也分布在第1、2指上。周忠和认为早期鸟类保留的指爪可能和爱青鸟等一样,是为了适应抓住树木的需要,而且前肢趾节的比例也表明,它可能具有辅助攀缘的功能。此外,孔子鸟后肢的比例也和树栖鸟类比较接近,较长的尾综骨也是这一古鸟借助尾羽攀缘树木的另一证据。
早期鸟类能否直接从地面起飞
现代的很多鸟都能直接从地面凌空而起,早期的鸟类是否也具有这种能力呢?周忠和说,始祖鸟的胸腔较小,尚未发育龙骨突,孔子鸟的龙骨突也只是初步发育,这两种鸟类的乌喙骨还都不是很长的,由于与鸟类起飞关系最密切的飞行肌肉上的乌喙肌主要附着在龙骨突和乌喙骨上,因此,可以推测这一肌肉在最原始的鸟类中尚不很发育。在现代鸟类中,上乌喙肌穿过一个由肩胛骨、乌喙骨和叉骨组成的三骨孔,在飞行中负责提升翅膀,其活动机理如同一个滑轮。很显然,始祖鸟和孔子鸟都不具备这个“滑轮”,它们并不具有从地面直接起飞的本领,因此它们只能从有一定高度的树上借助重力起飞在树木之间飞来飞去。中国鸟和华夏鸟等时代稍晚,但形态比较进步的鸟类与始祖鸟和孔子鸟等个体相比个体较小,并且发育了进步的小翼羽。这一结构在鸟类起飞和着地时的作用最大,但显然还没有在始祖鸟和孔子鸟中出现,这进一步说明,从地面直接起飞的能力在最早的鸟类中并不存在,而很可能是在较进步的鸟类中才开始出现。所以在中生代要想看到鸟儿冲天而起的一幕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