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 沈 辉
“二统”过后,高考总复习将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这正是各科目备考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那么怎样通过二轮复习,使学生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使这个“变”向更高层次迈进,使学生的知识更趋于成熟完善,使学生的能力和应试心理素质完全达到迎战高考的要求而赢得高考呢?下面本人结合近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就高考二轮复习中的一些做法略述一些浅见。
一、合理定位,分层指导
客观讲,经过长时间的复习,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后面两个月的数学水平已基本定型,梦想在最后几十天使数学水平大幅度提高,不太现实,合理定位有利于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有效的复习,多次规范的大型模拟考试为考生也提供了横向比较的机会,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应有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优生,这一阶段可以适当研究一些难题,但不要过分追求特殊技巧,更不可忽略基础,多做中偏上档次的题目比较明智;再者,优生在频繁的测试中,分数也会有波动,甚至大起大落,道理很简单,题目难度有变化,自身状态有差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不满意的分数不必耿耿于怀,对太高的分数也用不着沾沾自喜,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多关注通性通法,定能考出好成绩。对于中等生,他们跟着老师走比较可靠,因为老师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以他们为主要对象,抛开老师另搞一套有风险,这部分学生重在落实;中等生在考后总会有很多感叹,“其实那题我是会做的,只是弄错了一个符号,就被扣了8分”,“老师好象讲过一个弦长公式,我一时记不起来了,现在回忆起来了”等等。总之,中等生只要犯的错误足够少,分数就不会太低。而学困生长期惧怕数学,想放弃又不甘心,考前往往会有搏一搏的想法,甚至会萌生庞大的计划,实施一两天就坚持不下去,适当取舍,突出重点,保持学习信心很重要,对难以达到的要求,较难掌握的内容先放一放,对自己会一点又不太清楚,可能在考试中拿分的知识点多花点力气,比如“三角函数的公式,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容易建立直角坐标系的立体几何图形”,可多练小题,适当模仿做几个简单的大题,总之,力所能及,不要放弃。
二、查缺补漏,模拟有度
现代信息发达,资料很多,如果对资料不加以筛选,可能导致高投入,低产出。事实上,此时多数学生的数学水平已基本定型,查缺补漏才是关键。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整理一段时间以来做过的试卷、练习等,重新回归到当时的做题情景中去,检验自己的做题思路,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通过试卷、练习中的错题对比发现知识漏洞,如果属于知识、技能型的问题,力争弄懂,属于能力型、技巧型的题目,不必花太多时间;考试大纲要求的一百多个考点应一一梳理,感觉不清晰、有疑惑的,及时查阅,让每一考点都配一两个典型题,多琢磨这些典型题,变换思维角度,改变条件或结论,通一题会一片,巩固知识的网络。在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的过程中,适度进行高考模拟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后期,做模拟试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熟悉高考题型,练习把握时间的技能,调整考试的心理状态,对易、中、难的试卷都要有心理准备,并制定应对策略。但应该注意的是,模拟训练不可过多、过滥,也没有必要求奇、求偏,生怕有遗漏,要知道,题海无边,题目做不完也讲不完,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精选习题、适度模拟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三、以点带面,巩固“三基”
考前对知识点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很有必要,花时不多,可扫清“盲点”,但对于重点内容力度不够,如果选好素材,以某一点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巩固三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的形成。在专题复习和试卷评讲过程中,以学生平时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线,对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和考试试题要作进一步的“借题发挥”。一是可选择与本专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二是选择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三是选择出错较多的题等来对其总结、发散和改编,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题的训练与讲评。从不同方向和角度、不同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类比迁移和归纳推广,使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形成问题“蘑菇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归纳能力,从而揭开不同问题或相同问题间的表面现象,挖掘出知识的本质结构,掌握知识的规律性,从而使学生摆脱“题海”,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如果在备考时,师生对此准备充分,对知识点和试卷的评讲做到归类、纠错、变式等方式相结合,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化,弄透一道题,会做一批题,是考前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扫清“盲点”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充分发挥模拟考试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统”过后,高考总复习将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这正是各科目备考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那么怎样通过二轮复习,使学生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使这个“变”向更高层次迈进,使学生的知识更趋于成熟完善,使学生的能力和应试心理素质完全达到迎战高考的要求而赢得高考呢?下面本人结合近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就高考二轮复习中的一些做法略述一些浅见。
一、合理定位,分层指导
客观讲,经过长时间的复习,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后面两个月的数学水平已基本定型,梦想在最后几十天使数学水平大幅度提高,不太现实,合理定位有利于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有效的复习,多次规范的大型模拟考试为考生也提供了横向比较的机会,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应有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优生,这一阶段可以适当研究一些难题,但不要过分追求特殊技巧,更不可忽略基础,多做中偏上档次的题目比较明智;再者,优生在频繁的测试中,分数也会有波动,甚至大起大落,道理很简单,题目难度有变化,自身状态有差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不满意的分数不必耿耿于怀,对太高的分数也用不着沾沾自喜,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多关注通性通法,定能考出好成绩。对于中等生,他们跟着老师走比较可靠,因为老师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以他们为主要对象,抛开老师另搞一套有风险,这部分学生重在落实;中等生在考后总会有很多感叹,“其实那题我是会做的,只是弄错了一个符号,就被扣了8分”,“老师好象讲过一个弦长公式,我一时记不起来了,现在回忆起来了”等等。总之,中等生只要犯的错误足够少,分数就不会太低。而学困生长期惧怕数学,想放弃又不甘心,考前往往会有搏一搏的想法,甚至会萌生庞大的计划,实施一两天就坚持不下去,适当取舍,突出重点,保持学习信心很重要,对难以达到的要求,较难掌握的内容先放一放,对自己会一点又不太清楚,可能在考试中拿分的知识点多花点力气,比如“三角函数的公式,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容易建立直角坐标系的立体几何图形”,可多练小题,适当模仿做几个简单的大题,总之,力所能及,不要放弃。
二、查缺补漏,模拟有度
现代信息发达,资料很多,如果对资料不加以筛选,可能导致高投入,低产出。事实上,此时多数学生的数学水平已基本定型,查缺补漏才是关键。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整理一段时间以来做过的试卷、练习等,重新回归到当时的做题情景中去,检验自己的做题思路,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通过试卷、练习中的错题对比发现知识漏洞,如果属于知识、技能型的问题,力争弄懂,属于能力型、技巧型的题目,不必花太多时间;考试大纲要求的一百多个考点应一一梳理,感觉不清晰、有疑惑的,及时查阅,让每一考点都配一两个典型题,多琢磨这些典型题,变换思维角度,改变条件或结论,通一题会一片,巩固知识的网络。在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的过程中,适度进行高考模拟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后期,做模拟试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熟悉高考题型,练习把握时间的技能,调整考试的心理状态,对易、中、难的试卷都要有心理准备,并制定应对策略。但应该注意的是,模拟训练不可过多、过滥,也没有必要求奇、求偏,生怕有遗漏,要知道,题海无边,题目做不完也讲不完,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精选习题、适度模拟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三、以点带面,巩固“三基”
考前对知识点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很有必要,花时不多,可扫清“盲点”,但对于重点内容力度不够,如果选好素材,以某一点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巩固三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的形成。在专题复习和试卷评讲过程中,以学生平时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线,对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和考试试题要作进一步的“借题发挥”。一是可选择与本专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二是选择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三是选择出错较多的题等来对其总结、发散和改编,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题的训练与讲评。从不同方向和角度、不同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类比迁移和归纳推广,使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形成问题“蘑菇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归纳能力,从而揭开不同问题或相同问题间的表面现象,挖掘出知识的本质结构,掌握知识的规律性,从而使学生摆脱“题海”,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如果在备考时,师生对此准备充分,对知识点和试卷的评讲做到归类、纠错、变式等方式相结合,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化,弄透一道题,会做一批题,是考前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扫清“盲点”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充分发挥模拟考试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