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风归来:根据断句找律,听一曲/风花雪月,平仄仄/平平仄仄[茶杯] 】
这方面知识我了解一些,但是我不能告诉你明确的东西,因为很多的理论现在很多人都不认可,例如节奏点一说,现在的小吧主胖子就不认同。我在书上截取一些话说说。
讲这个之前先知道什么是节奏点,所谓节奏点,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通过句子中有规律的停顿,达到对联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中要求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节奏一致,节奏包括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
其实在唐诗里是不涉及到节奏点一说的,因为唐诗的断句很规范,总是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每句二四六字为节奏点,五言总是“二二一”“白日/依山/尽”七言总是“二二二一”,(这个说法是书上的,但是我觉得古诗里不全是这么断句的,像“海内/存/知己”,这个不去探讨)
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了解了什么是节奏点,“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这种常规断句就是二四六分明就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音律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一致的。在对联中上下联节奏是要求一致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在无情对中有时候为了造成一种反差效果,此时可以是不一致的,
例如吧里前段时间有个吧友的一个无情对,“歪脖子/树==“小脚/女人”节奏就是不一致的,还有比较著名的无情对“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等等不多举例了。
这样就有了多种节奏的划分,
而有一种说法尤其在长联中更突出,就是说如果节奏点的尾字是平仄交替的,那么可以不计较七言的二四六分明,这个我找不到太好的例子了,就拿自己以前在狼狗的一个联举例,
此情不再,拟望帝庄生,是笃恨难平,更还怕杜鹃啼少;
来者难追,叹蓝田沧海,实伤怀无寄,怨哪般锦瑟弦多!
单看结尾
更只怕/杜鹃/啼少;
怨哪般/锦瑟/弦多!
如果按照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我这个就是出律的,上联的“只”和|“哪”是不相对的。|但是我这个联是“三二二”节奏的对吧,上联节奏点分别在“怕,鹃,少”下联在“般,瑟,多”,这样看来,在节奏点做到了平仄交替,读起来还算好听是吧。
你拿的那个联其实就是比较宽的,属于仅看节奏点的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这个说吧其实我是认可的,因为节奏点的交错不违背音律没,所以我总用,但是有很多的人是不认可的,这就产生了以下现象,就是在不违背正格变格两种音律前提下还要满足节奏点一致,这样就会很累,
例如:你给我的这个醉风的联
听一曲/风花雪月,平仄仄/平平仄仄[茶杯]
你乍看之下这个不是古诗正格也不是变格,但是事实上这个律属于变格,为什么呢,你看变格的律“仄仄平平平仄仄”,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不是可以改成“中仄中平平仄仄”,这样就可以有“平仄仄/平平仄仄”
再看两个节奏点和律诗不一致的。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综上:对联其实可严可宽,
最宽的联宽到什么程度呢,“仅仅限制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再难一些可以是上下平仄相对,但是无论节奏点和二四六都不交替,
再严格一些就是节奏点交替
再再严格就是节奏点和二四六的条件都满足了
不过我个人学了这么多年的格律,我有我自己的看法,拿林则徐这联举例,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汉语正常是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所以重音在第二个字,但是这句就不是。“不要钱”节奏点在最后,这样“要”的发音的重要性就被减弱,所以我觉得可以忽略,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你刚刚学联,我认为还是先按照古诗的正格和变格来才好,无论是什么节奏的句子,最好都满足格律要求。
以上部分内容参考于《对联入门》,由于我本人对节奏划分没学过,所以有的节奏划分的可能不准,你就领会意思就行。
这方面知识我了解一些,但是我不能告诉你明确的东西,因为很多的理论现在很多人都不认可,例如节奏点一说,现在的小吧主胖子就不认同。我在书上截取一些话说说。
讲这个之前先知道什么是节奏点,所谓节奏点,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通过句子中有规律的停顿,达到对联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中要求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节奏一致,节奏包括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
其实在唐诗里是不涉及到节奏点一说的,因为唐诗的断句很规范,总是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每句二四六字为节奏点,五言总是“二二一”“白日/依山/尽”七言总是“二二二一”,(这个说法是书上的,但是我觉得古诗里不全是这么断句的,像“海内/存/知己”,这个不去探讨)
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了解了什么是节奏点,“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这种常规断句就是二四六分明就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音律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一致的。在对联中上下联节奏是要求一致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在无情对中有时候为了造成一种反差效果,此时可以是不一致的,
例如吧里前段时间有个吧友的一个无情对,“歪脖子/树==“小脚/女人”节奏就是不一致的,还有比较著名的无情对“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等等不多举例了。
这样就有了多种节奏的划分,
而有一种说法尤其在长联中更突出,就是说如果节奏点的尾字是平仄交替的,那么可以不计较七言的二四六分明,这个我找不到太好的例子了,就拿自己以前在狼狗的一个联举例,
此情不再,拟望帝庄生,是笃恨难平,更还怕杜鹃啼少;
来者难追,叹蓝田沧海,实伤怀无寄,怨哪般锦瑟弦多!
单看结尾
更只怕/杜鹃/啼少;
怨哪般/锦瑟/弦多!
如果按照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我这个就是出律的,上联的“只”和|“哪”是不相对的。|但是我这个联是“三二二”节奏的对吧,上联节奏点分别在“怕,鹃,少”下联在“般,瑟,多”,这样看来,在节奏点做到了平仄交替,读起来还算好听是吧。
你拿的那个联其实就是比较宽的,属于仅看节奏点的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这个说吧其实我是认可的,因为节奏点的交错不违背音律没,所以我总用,但是有很多的人是不认可的,这就产生了以下现象,就是在不违背正格变格两种音律前提下还要满足节奏点一致,这样就会很累,
例如:你给我的这个醉风的联
听一曲/风花雪月,平仄仄/平平仄仄[茶杯]
你乍看之下这个不是古诗正格也不是变格,但是事实上这个律属于变格,为什么呢,你看变格的律“仄仄平平平仄仄”,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不是可以改成“中仄中平平仄仄”,这样就可以有“平仄仄/平平仄仄”
再看两个节奏点和律诗不一致的。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综上:对联其实可严可宽,
最宽的联宽到什么程度呢,“仅仅限制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再难一些可以是上下平仄相对,但是无论节奏点和二四六都不交替,
再严格一些就是节奏点交替
再再严格就是节奏点和二四六的条件都满足了
不过我个人学了这么多年的格律,我有我自己的看法,拿林则徐这联举例,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汉语正常是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所以重音在第二个字,但是这句就不是。“不要钱”节奏点在最后,这样“要”的发音的重要性就被减弱,所以我觉得可以忽略,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你刚刚学联,我认为还是先按照古诗的正格和变格来才好,无论是什么节奏的句子,最好都满足格律要求。
以上部分内容参考于《对联入门》,由于我本人对节奏划分没学过,所以有的节奏划分的可能不准,你就领会意思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