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吧 关注:7,972贴子:120,369

王曾瑜先生网络学术问答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事由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邱志诚经办。
1、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提交给了王教授。问题由论坛选择,可能选的不准,甚至错误。请原谅。
2、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定能得到回答。
3、请耐心等待。
4、问候的话、打招呼的话,均已删除。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8-16 10:56回复
    二、众所周知,宋代是军事上相对软弱的一个朝代,似乎是女子裹足这一传统也是在宋代才开始普及的,我想问的是,女子的裹足这一风俗的产生是否对整个汉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自宋而后,汉民族是否因此而有某些衰退的迹象。举一个例子说吧,自宋而后,汉族似乎不如前时那样强大,汉朝的雄风,唐代的辉煌,从此一去不再,一次遭遇了蒙古族的入侵,一次又遭遇了满人的入侵,两次被少数民族所吞并,这一现象是否说明了汉民族自从宋代之后便走向了衰落,而这衰落的原因,是否是和女子裹足这一风俗的产生有些关联呢?(guoguo9327)
    答:裹足与军事强弱无关,况且学者早已证明,裹足之盛还是在后代。在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主要有鲜卑、女真、蒙古和满族四次。其实,唐朝的前、后期就颇有不同,后期并无雄风,而明朝前期也是强盛的。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了中华民族在全球逐渐落后的新时期。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既然建立一个我常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授职制的政体,就必然卷入一个贪腐不断滋长和泛滥的怪圈,由强至衰,至灭亡。所以结论应是不按照马克思的教训,用直接选举制去取代他所批判的等级授职制,中华民族就不可能走出这个怪圈,走出轮回。至于某个时期军事的强弱的原因,则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楼2013-08-16 11:01
    回复
      三、王教授,知道您是在史学研究和小说创作这两个领域都成果丰硕的学者,这两个领域都有着各自的法则,想请问您是如何能在这两者之间游刃有馀的?您觉得您最大的困难在哪方面?因为不是专业研究者,我只看过您的《荒淫无道宋高宗》,觉得您的小说在讲求严谨的历史事实同时,又有着充沛的情感,可以说是爱憎分明,比如对高宗和秦桧的痛恨,专业研究的客观冷静和小说的情感丰富,请问在您小说中是否会有冲突呢?(青灯古卷 )
      答:我谈不上游刃有馀。其实,两者有一致性。我在《荒淫无道宋高宗》自序中也说:“中国传统史学既强调奋笔直书,又强调褒善贬恶,即主观与客观融合,是不错的。作为人物传记,作者如果不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既有褒善的仁心,又有贬恶的狠心,只怕很难有成功之作。若对历史上的罪恶一概采取平恕的态度,麻木不仁,似并不足取。事实上,面对各个时代横暴和腐败的专制统治,治史者的良心必然受到震撼,渴望着用自己的史笔去鞭笞罪恶。”其实无论是历史传记或历史小说,都是如此,说不上有冲突。
      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写传记,只要说明岳飞有几位兄姐即可,小说中不得不铺叙。写绍兴七年张浚和秦桧反对岳飞统率各支军马,因缺乏史料,传记中只能提供简单记录和推测,小说中则可依推测,作较长篇幅的铺叙。写惨烈的小商桥和颍昌之战,历史记载上只留下当时下暴雨,而写小说即可依此铺叙。历史记载留下一段段细节的空白,小说则依其叙事的连贯性,需要作补白式的虚构。我说过,最大的困难是小说中的宋人称呼,有的费了很大气力,还是难于寻觅。


      4楼2013-08-16 11:01
      回复
        五、宋朝文化在近代得到高度评价。宋代文官制度也有很多进步的地方。但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可以说整个宋代在民族关系中都处于很被动的地位。高度发达的文化,相对软弱的国家形象,这是不是一种不相称的现象呢?这是我一直感到困惑的。该怎样看待宋代这种现象呢? (蝶飞风冷)
        答:只怕不能称之为不相称的现象。文化的发达与国家的强弱,没有必然的关系。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等多种原因,实力的运用水平很差。


        6楼2013-08-16 11:02
        回复
          六、两宋是否真有律法规定士人包括官员不能娶妓女为妻的?或者说即使是妾也不能扶正?(西泠处士)
          答:原谅我没有仔细查对,难以说得准。但韩世忠妻梁氏是妓女,为正妻。张俊妾张秾亦为妓女,先为妾,后为正妻。


          7楼2013-08-16 11:02
          回复
            七、读过您的七部历史小说,很有历史感,对细节的处理非常精致,语言上也很多宋人味道。请问您写作时,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的。对于您后来的历史小说,有些学者,对此甚为惋惜,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周克商 )
            答:我没有另外写过小说,不知“后来的历史小说”为何?各时代的环境、制度、语言等总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如果翻一下文革期间的报纸,就会知道当时的环境、语言等与现在有多大的差别。其实,依我之见,要写历史小说,总要通过尽可能多地接触当时的史料,熟悉其环境、制度、语言、称呼等,不至于陷入“戏说”。


            8楼2013-08-16 11:02
            回复
              八、读先生小说的中看到一个小问题。《河洛悲歌》第110页,倒数第二句“耶律观音原是一个契丹平民女子,嫁汉人庞姓,为常胜军小校,当金军破燕京时,投降金朝”。这里“庞姓”是一个人名?还是是一个姓庞的汉人?此外,该句也不连贯。主语是耶律观音,耶律观音显然不是常胜军小校,应是他丈夫为常胜军小校。在《靖康奇耻》一书中,我也有个小问题提出来。在第41页提到了“汪伯彦与康王一行告别,而汪召锡与刘浩便留在康王身边”。如我没有看错,刘浩第二次出现是在该书第48页,汪伯彦蜡书中提到“即差发刘浩领兵两千,赴相州迎请大王”。紧接着48页末段叙述“天亮以后,迎面来了一队人马,为首正是刘浩,康王一行方稍稍松了口气”。这些叙述是否有点矛盾或者说抵牾?当然也许也可能是我理解错误。(盖棺)
              答:前一句是有点毛病,可在“为常胜军小校”之上加一“庞”字。后一句,在43页已说明刘浩回相州。


              9楼2013-08-16 11:03
              回复
                宋代军事史与岳飞研究

                一0、王先生对岳飞和的研究是不是受到了民间情绪的影响?以至于有一种英雄崇拜情结在里面?对赵构的研究是不是也受到了民间情绪的影响,以至于对赵构充满了愤怒甚至是污蔑?(千古一相 )
                答:中学时代,我们最多的读物是古代演义小说。但入大学后方知,历史必须与传说区分,这是史学入门的常识。我对赵构确是充满了蔑视,但这是基于史实,即对相关史料下了祛伪求真,由表(现象)入里(本质),自此及彼,分清主次的考证功夫,而得出结论。治史者当然不能歪曲事实,进行“污蔑”。不妨对比一下,其实在古代演义小说、戏曲传奇之类虚构的赵构形象倒并不太坏,而我的历史传记中的赵构真实形象确实很坏。我自认为,与自宋以降的历史作品对比,我的传记对宋高宗的本质和特性的揭露,应是有所深入和提高。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恕我直说一句,有时偏见比无知离史实更远。例如还要强说他并不荒淫。光是他在宫中白昼宣淫,听说金军行将杀奔扬州,吓得“遂病痿腐”,从此丧失生育能力,算不算荒淫?我在《李清照事迹七题》一文中特别介绍自己与中医的讨论,“宋高宗在当康王时的一妻二妾与五个女儿当俘虏,死於北方,当皇帝后所生的一个儿子夭亡”。“笔者为此特别请教中医大夫。宋高宗从当大元帅到扬州逃难,为时两年多,照理是可以生育的,问题全在於他纵欲无度,使后宫无人怀孕。扬州之变后,王继先为他合壮阳药,已不知具体配方”(《丝毫编》第287—288页)。王继先因为合壮阳药,居然权势与秦桧相颉颃,并在皇帝的庇护下作恶多端。甚至杜莘老弹劾王继先,宋高宗仍继续包庇。直到杜提及王“以左道幸,恐谤议丛起,臣且不忍听。”宋高宗“始变色首肯”。此类荒淫事例在古史上肯定是少见的,特别是如维扬之变那样断子绝孙,在中华古史的皇帝中唯此孤家寡人而已。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8-16 11:05
                回复
                  一一、您的《靖康奇耻》、《河洛悲歌》、《大江风云》我看过,感触颇多,只是我对宋金史了解不多,在此我有一个疑问,金国主力部队人数在1127年至1140年之间有什么样的变化,对宋金战局有什么深远的影响,金国主力在1140年是否到了岳飞一军就可消灭的地步? (zhaozhibin)
                  答:用宋人的话,金军是“兵老气衰”。但岳家军兵力少于完颜兀术亲统的大军,故郾城、颍昌、朱仙镇等战,都只能是以少破众的击溃战,而非歼灭战。但朱仙镇之战与金军被迫退出开封城,可视为岳家军胜利巅峰的两个标志,也是南宋立国百五十年的军事胜利的巅峰,说明金军面对岳家军的攻势,已无招架之力。按军事史的常识,侵略性的军队,其士气依赖胜利而维系,一旦战败,士气必然低落甚至奔溃。


                  12楼2013-08-16 11:05
                  回复
                    一二、您如何看待宋辽金西夏元之间战争的性质?是民族战争(National War)还是类似于三国时期的战争或者说类似于中世纪欧洲领主之间的战争?为什么?(wolfox)
                    答:当然是民族战争,但四次战争的具体性质和情况也各有不同,不应一概而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8-16 11:07
                    回复
                      一三、请教王先生,拐子马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常识来看几匹马绑在一起,如何还能驰骋疆场?(pxq1998)
                      答:参见老师邓广铭先生《岳飞传》(增订本)第414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还有拙作《尽忠报国——岳飞新传》第267页,注④,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彼此有点差异,请择善而从。


                      14楼2013-08-16 11:07
                      回复
                        一五、听说您的《宋朝兵制初探》一书,你作了全面的修订增补,扩展为了七十万字,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这里先是祝贺先生。先生也曾经谈过说一版一印的《宋朝兵制初探》一书不值得再版了,而今先生推出这一精益求精之力作,想必应是先生总结之作,而先生曾经也在某文中提到说陈峰先生可能会出版一部大部头的宋朝兵制史,不过至今未见。这里想请先生略为介绍下修订后的《宋朝兵制初探》一书的情况。 (盖棺)
                        答:此书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必多说,也没有那么多字。


                        16楼2013-08-16 11:08
                        回复
                          一六、我个人认为邓广铭的《岳飞传》以及岳飞相关研究论文是其南宋史研究的核心,也是邓先生史识的集中体现。王先生的岳飞研究与邓师齐名,请问王先生对于此领域的成就自我评价如何?与邓师的成就相比孰大?对《校注》一书有无修订的打算?(langyiqun)
                          答:邓先生是开创者,我是沿着他的治史方向的后继者。师生之间,是有些不同看法,例如杀害岳飞的元凶是宋高宗,还是秦桧,是否有朱仙镇之战,以及对岳飞最后一次北伐的战绩估价,岳飞一个著名辞官奏的“贴黄”是真是伪等。这主要由于二十年的巨大冤狱,大量史料被毁和佚失。如果遗存的史料充分,不见得会有岐见。其实不仅在古代,现代的史料难道也不是如此。史料有重要空白,不免使史家费时费力考证或推测。《校注》一书会作一点修订和增补。


                          17楼2013-08-16 11:08
                          回复
                            一七、我曾写三篇文章,其核心论点是:a岳飞在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中除了起始阶段外,态度很不积极;b岳飞遣张宪姚政二将援顺昌之事是不可信的;c岳飞在绍兴十年的班师,是在军情不利的情况下,为保全师而做出的决定,史书上关于高宗迫令班师的说法是不足为信的。王先生对我的观点作何评判,如果您不赞同,请就文章立论的致命伤指点一二。 (langyiqun)
                            答:胡适先生强调“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想您可能难以做到小心求证。这似乎多少也是出于一种以颠倒黑白为快的逆反心理。就我所知,至少台湾方面就出现过相类的文章,我在《丝毫编》中特别出示了审稿意见。岳飞与金军主力的决战,唯有绍兴十年一次,如果此战打得不好,金军又何以将岳飞视为最可怕的敌手,并出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


                            18楼2013-08-16 11:09
                            回复
                              一八、我于宋史是门外汉。前阵从一电视讲座中听到一些关于岳飞的事迹,产生一印象,感觉岳飞有点“儒者气象”,或者说“从道不从君”的士大夫气,这种气质宋代士人中好象并不少见。这跟我以前对岳的印象有不小差距。不知我这一新印象对不对? (jkljfjf)
                              答:岳飞是武人,有粗豪的气质,但也有力求学习儒雅的一面。至于宋朝士人,不能笼统说什么,有各种情况,有好有怀,通俗地说,坏士人或亦好亦坏的士人还是占多数,真正经过认真查实的好士人比例很小。


                              19楼2013-08-16 1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