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8,243贴子:9,633,237

回复:奶业勾兑进行时 你喝的是中国式牛奶 (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寻找真牛奶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明胶、果胶、安赛蜜、阿斯巴甜、食用香精、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这是记者随意拿起超市中的一盒酸牛奶,包装上明确标示的8种产品添加剂。而在一些甜牛奶、调味乳和含乳饮料中,标明的添加剂标示甚至在10种以上。
尽管这些添加剂属于被允许合理使用的“无害”原料,然而却被失去了对中国乳业信任的消费者一再质疑与诟病。
而对于乳企,添加剂大量使用的背后,却有着一种被市场推着走的无奈。
“加入食品添加剂,为的就是让产品好看、好吃、好卖!”某知名品牌乳企生产人员直言。乳业的激烈竞争,让乳企不得不在产品的特色与口感等指标上做足文章。“消费者说牛奶稀了,我们要不要加增稠剂?说牛奶没有奶香,我们要不要加香精?说牛奶口味没有变化,我们要不要开发新口味?每一项指标都要靠添加剂来完成。”他颇有些无奈地表示:“市场已经是这样,大家都加,如果我们不加,结果就是产品卖不出去。所有的工艺都是消费者在决定。”
然而在无奈的背后,企业对这一现状却不能说没有责任。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作为原料的牛奶被一再地人为做文章,然后再用添加剂寻回本应属于牛奶的外观和口味,滥用添加剂的现状,从奶源开始已经被决定。
没有保障的国内奶源,奶粉勾兑的复原乳,掺加乳清粉、脂肪粉、糊精、植物蛋白的掺假奶,工业流水线上的代乳品,名目繁多的添加剂,这就是我们喝到的牛奶的真相。
当市场对一个产业失去了信任,喝到真正的、放心的牛奶的愿望,开始催生出一些原本普通,却看似新奇的商业构想。
几头家养奶牛,两间简陋小房,两个家庭用铝盆,天津一家奶牛养殖户在这样条件下生产出的牛奶,每天却吸引了大量市民排队购买。究其原因,这主要是会抓住商机的养牛户打出了“当日生鲜牛奶”的旗号;以新鲜、纯正为卖点的鲜奶吧,在北京、沈阳、济南等地的社区和街头落地开花,每500克现场杀菌的鲜牛奶卖价达7—10元,依然买家不断;
上海一些私人农场,推出了奶牛认养与牛奶加工预订服务,将每头牛、每瓶奶直接编号;
重庆一家乳企经营者向记者表示,计划以社区为单位,建立鲜牛奶直供点,每个直供点自养奶牛,现场加工,针对社区提供预订和配送……
尽管这些依然算不上成熟的项目有着种种问题需要完善,或者有的只是还未付诸现实的商业构想,毕竟,它们已经开始寻找让纯正的鲜牛奶走上餐桌,让消费者重建对牛奶信任的途径。这样的结果,对于中国乳业,无疑是迫切需要的。
至少,真牛奶不仅仅是存在于梦想之中。
被异化的中国乳业
这或许是近年来受质疑与争议最多的行业。
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无论奶农、奶站还是奶企,一方面,行业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苦难言,另一方面,却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在扑天盖地的指责中独善其身。
对于奶企,究竟应该是满足国标,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还是生产货真价实的产品?
对于消费者,究竟应该追求产品的口感,还是应该关注喝的是什么,喝得是否营养、健康、安全?
对于奶农,成本的压力、生活的需要、行业的良知之间哪个更迫切而紧要?
对于监管者,继续加强监测,是否真能消除行业中的种种乱象?
中国的乳业,成为一个充满矛盾、悖论的工业市场,却与行业的本质擦肩而过。
乱象纷呈中,监管者希望靠加强检测与管理对市场加以控制,而结果却是,奶企为追求实验室指标“不择手段”。这种手段与结果的倒置使中国乳业成为一个被规则、更被自己所异化的行业。企业不是追求质量,而是追求达标;不是为了做产业,而是为了牟利润。中国乳企,走向了自己一手划定的困局与怪圈。
健康的乳业不是纯粹的工业生产,如同真正的牛奶只能产自牛身上,绝非实验室可以勾兑。打破怪圈的手段也许同样如此直接而简单。达标不是目的、只是结果,毕竟消费者的动机永远是:喝上真正的、安全的、营养的牛奶。
对于中国奶企,这或许是乱象中正在酝酿的突围先机。(全文完)


17楼2013-08-14 13:57
回复
    现在我们喝到的纯牛奶 可能九成是奶粉勾兑的
    江南时报
    《中国经营报》2018期刊发《奶粉新政细则或成奶业“清退令”》后,引起了业内的重视。西部乳业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畜牧系教研室主任魏荣禄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内的液态奶市场存在着普遍的欺诈行为,我保守估计,可能60%以上液态奶都是由奶粉冲兑的,里面添加了各种香精和添加剂。”
    60%液态奶由奶粉冲兑
    魏荣禄表示,“纯牛奶”,顾名思义,应该是纯粹的鲜牛奶,没有添加任何别的东西。在专业上,液态奶可以分成巴氏奶和超高温灭菌奶,巴氏奶是将牛奶加热到70到80多度消毒,超高温灭菌奶是加热到140度以上消毒,纯牛奶绝大多数属于后者。经过140度以上的高温处理,会破坏天然牛奶中一些物质的生物活性,口感也很差,因此必须加入香精等成分调出香味,让人爱喝。
    市场上的液态奶主要有鲜牛奶和纯牛奶,纯牛奶占据了75%的液态奶市场,而据魏荣禄估计,90%系用奶粉冲兑,也就是60%以上的液态奶多少使用了奶粉冲兑。既然用奶粉冲兑,消费者就有知情权,包装上就必须注明。
    国外奶粉价低成主因
    2005年到2008年,我国进口奶粉(指大包装容量,小袋包装不算)一直在3万吨到9万吨之间徘徊,2009年猛增到24.5万吨,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7万吨,估计全年会超过70万吨。
    这些奶粉有以下几个去处:一个是做其他食品,比如饼干等;一个是用于婴幼儿奶粉,但是不多,因为婴幼儿奶粉国内消费者主要是以小袋进口为主;另一个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来做液态奶了。因此,相当大量的奶粉不是用来干别的,就是为了冲兑成纯牛奶。
    2005年时,进口奶粉还原成液态奶的成本为每吨液态奶需要1.5万元左右,而从国内采购原奶的成本需要2.2万元。正因为每吨存在高达6000元以上的差价,大量中小企业以及大企业都纷纷采购国外奶粉,包括大量低质、低价的在国内冲兑,当做液态奶销售牟取暴利。
    为什么企业热衷奶粉勾兑?
    70万吨奶粉=600万吨牛奶
    按照奶粉和牛奶1∶8以及后来规定1∶8.5冲兑的比例,70多万吨进口奶粉如果完全用来冲兑,可以冲600万吨牛奶,这对于液态奶市场来说是一个庞大的产量。根据一份2010年的资料,2009年我国奶制品中液体乳(包括液体奶)产量1641.6万吨,同比增长13.49%。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9月下发的《关于加强液态乳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也称“24号文”),用奶粉冲兑而成的牛奶必须注明“还原乳”或者“复原乳”,但是现在市场上没有多少企业在产品上标注这样的说明,更没有标注奶粉占了多少比例。


    18楼2013-08-14 14:01
    回复
      大连:十余种乳品仅一款自揭勾兑“身份”
      2013-07-2311:45来源:东北新闻网作者:夏晨晖
      近日一位乳业专家表示“国内液态奶60%以上由奶粉冲兑”,这则消息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乳业市场,而“90%纯牛奶均为奶粉冲兑”的结论最具争议。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勾兑奶”应注明复原乳,而记者昨日在大连市场上发现,仅有一款产品自揭“身份”。业内人士提醒,味道太香、沉淀多的纯牛奶可能是勾兑。
      一些液态奶制品含添加剂,外包装上均注明产品为调制乳。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其由奶粉勾兑而成的可能性。
      争议“勾兑说”:六成多液态奶由奶粉冲兑
      西部乳业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畜牧系教研室主任魏荣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的液态奶市场存在着普遍的欺诈行为,保守估计,可能60%以上液态奶都是由奶粉冲兑的,里面添加了各种香精和添加剂。
      对于这种说法,在业内也产生了不小的争议,有专家认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个厂家一天生产95吨的产品,在当地收购的生鲜奶才25吨,差70吨的缺口从哪里来,不用奶粉还原用什么。
      大连专家:“勾兑说”无依据
      “这种说法没有确切的依据。”大连工业大学食品专家农绍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奶粉冲兑牛奶的问题主要发生于2005年~2007年之间,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乳业市场监管愈加严格,这一问题已大为改观。
      国家对液态奶有明确规定,巴氏奶和纯牛奶不允许使用奶粉进行勾兑。农绍庄认为,根据奶粉进口量来判断国内乳业市场缺少有效的检验结果,更没有准确的统计依据。农绍庄说,进口奶粉量的变化,说明奶粉用于食品加工的原料需求越来越大。
      本地乳业:勾兑的说法令人匪夷所思
      记者昨日也采访到大连三寰乳业有限公司,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认为这一说法存在问题。“现在国家对纯牛奶有统一标准,企业都必须按照国标来生产。每款纯牛奶外包装上都标注了国家标准号,可以直接查询。企业能不按照国标生产吗。”这种奶粉冲兑的说法让工作人员感到匪夷所思。
      解读:勾兑奶标签必须明示“复原乳”
      昨日,中国乳制品协会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解读。相关负责人表示,巴氏杀菌乳按照GB19645-2010规定,原料必须是生鲜牛乳,且不允许添加任何物质,若有企业用奶粉制作是违规行为应坚决查处。灭菌乳按照GB25190-2010的规定,可以使用奶粉为原料,但必须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复原乳”字样,且应醒目,其字号不小于产品名称的字号。
      同时,该负责人称,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都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成熟的加工液奶的工艺,主要营养成分没有明显区别。目前各级政府对乳制品企业严格监管,主流品牌乳制品加工企业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标准进行生产,不仅原料进厂批批检,而且产品出厂也批批检测。近两年,质量监管部门对市场上的乳制品质量进行抽检,其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市场:仅一款上架产品亮明勾兑“身份”
      昨日,记者走访了大连多家超市发现,大连市场上常见的纯牛奶主要有4个品牌,分别是伊利、蒙牛、辉山和三寰,而在几款产品的外包装上都标注了产品标准代号为GB25190-2010,在配料表一栏只有生牛乳一项。
      除了纯牛奶和巴氏奶外,记者调查了十余种乳品发现,几款液态奶制品则含有了一些添加剂,如高钙类牛奶、脱脂类牛奶和果味牛奶。但在外包装上,此类产品均注明产品为调制乳。记者了解到,这类产品销量也比较大,而其中配料的主要成分也是生牛乳。在诸多产品中,仅罐装的旺仔牛奶在醒目位置注明是“复原乳”,其他冠以牛奶字样的产品多标注为“牛奶饮料”。
      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纯牛奶在外包装上均标注以生牛乳为原料,但不排除由奶粉勾兑而成的可能性。
      多知道点 三招识别“勾兑奶”
      上述业内人士称,勾兑而成的纯牛奶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识别。
      1.是否有沉淀物:最简单的方法是看牛奶中的沉淀物,如果沉淀物较多,基本可以判断为奶粉冲兑。
      2.是否有奶皮:鲜牛奶富含蛋白质和油脂,在放置一段时间后,这些物质会从牛奶中释放出来,结成一层奶油。“也就是通常说的奶皮子,如果牛奶几乎没有奶皮,那一定是兑了大量的水或用奶粉冲兑。”该业内人士说。
      3.香味是否可疑:正常牛奶中几乎没有浓重的香味,如果牛奶中香味较明显,很可能添加了香精或其他添加剂,也是奶粉勾兑而成。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王博文实习生夏晨晖文/图


      19楼2013-08-14 14:06
      回复
        今天好天气,老狼请吃鸡。。


        IP属地:广东20楼2013-08-14 14:17
        收起回复
          “纯牛奶”竟是香精勾兑?业内揭露奶制品黑幕(三年前的旧闻,也许只是个例)
          2010-07-2909:17:02 来源:舜网
          纯奶口味香浓,保存时间长,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饮品。
          不过,提起纯奶是用什么做成的,也许不少人会认为,纯奶就是天然饮品。但事实并非如此。昨天,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市场上的一些纯奶并不纯,而是由奶精、水和香精等原料勾兑而成。对此,营养学家认为,香精的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大量食用或有害身体健康。
          近日,卫生部也公布了《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则(征求意见稿)》,包括纯乳在内的20余种食品将被禁止添加食用香料、香精。
          误导消费者配料表只标注“鲜牛奶”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泺源大街一家超市,看到一整列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品牌的乳制品。几乎所有品牌的“纯牛奶”,并没有在“配料”一栏里写明具体所含的成分,只标注着“鲜牛奶”。
          同时,包装上大都有这样的字眼:“本品不含有防腐剂。”“本品不含有人工色素。”
          “看起来更安全,实际是误导消费者的宣传手段罢了。”山大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赵长峰说,这种说法利用了大家对食物添加剂的不了解。就算该产品不含防腐剂,未必不含有抗氧化剂;就算宣称不含有色素,不等于不含有香精,也不等于不含有乳化剂、增稠剂等其他添加剂。
          记者发现,这种字眼对消费者选购牛奶的确存在误导。一家超市的乳制品专柜促销员就说:“纯奶是很多市民的首选。消费主力是年轻女性和儿童。”
          “纯奶”顾名思义,原料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原奶,可其中的“奶”是真正的牛奶吗?
          去年底,山东省工商局对山东17市130个食品经销商的商品质量抽查得出结论,含乳饮料的不合格率达到36.5%。其中,济南仅有7家合格的乳制品经销商。
          更为令人气愤的是,许多含乳饮料都竭力标明自己是“100%纯鲜奶”,误导消费者,事实上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假牛奶。
          与牛奶无关 香精+奶精=“纯奶”
          假纯奶是怎么调成的呢?
          记者调查发现,“人造纯奶”是一些厂商用水、奶精、香精、添加剂等与牛奶毫无关联的物质调制而成。
          在食监部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记者联系上一位曾经从事过纯奶销售的业内人士。他说,纯奶基本上都是香精勾兑的,也就是人们喝咖啡时添加的那种白色液体,由于使用牛奶成本太高,使用香精勾兑纯奶已成业内谙熟的操作手段。“如果真的都用鲜牛奶制作,原料每吨3600多元,而我们不到1000元。”
          济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专门研究牛奶加工的教授张炳文说,纯奶应该是以100%纯天然新鲜牛奶(或羊奶)为原料经过杀菌消毒加工的产品,不加水,也不含任何添加剂。
          按照有关行业标准,每100毫升纯奶蛋白质含量应在2.9克以上,脂肪含量应在3.1克以上。
          而质检局有关人士昨天说,去年查获的一种品牌纯奶的蛋白含量只有0.5%左右,脂肪含量只有0.3%左右。技术人员说,这种所谓的纯牛奶极有可能是水。
          另外,一些厂家一斤奶加两斤水,将牛奶稀释,然后添加各种添加剂,人为地将牛奶产品的指针凑到国家标准。
          山东食品科学研究所所长杜文宇掌握的资料是,山东一些造假者开始完全用与牛奶毫无关联的物质造奶,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然而造假牛奶的小作坊主文化层次较低,他们能掌握如此“巧夺天工”的造假术,关键在一些专家的“辅导”,所有的配方都是从专家手中流出来的。
          杜文宇也提到了同行中的这种“败类”,他说,一些不法厂商依据行业杂志中的广告,找到研制添加剂的专家,提出怎样不用鲜奶制造出逼真的牛奶。利字当头,一些专家开始充当制造假牛奶的“辅导员”。“不仅因为牛奶成本太高,还因为用牛奶调制出来的纯奶味道很淡,还不如用香精调制的受欢迎。”杜文宇说。
          消费者调查不知“纯奶”由香精兑成
          香精是一种氢化植物油、淀粉水解物、酪蛋白酸钠、奶油、乳化剂、抗结剂等成分的混合物,其脂肪含量达20%到75%,热量比淀粉还要高,不仅不能增加营养,还会提供大量的热量和对心血管危害很大的反式脂肪酸。
          据了解,一盒250毫升的纯牛奶所含的反式脂肪酸最多可达5克,而国际上一致认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一日不应超过2克,如果一盒纯奶中含50克左右的香精,就会超过这个极限,常喝这样的“纯奶”,必然会危害健康。
          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超市买牛奶的市民,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并不知道“纯奶”是由香精勾兑而成的。在一家银行上班的苏女士由于上班的原因,纯奶常常是她的早餐,她说:“我比较喜欢喝纯奶,口感好,新鲜,而且还很方便。”
          医生说法“香精奶”危害心血管
          香精对人体危害究竟有多大?记者就此还采访了山东省营养学会理事梁蔚。“如果长期饮用这种加了过量香精的牛奶,很容易造成人的口感疲劳,并影响对其他营养的吸收,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她认为,香精中所含的氢化植物油所含的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危害极大。“如果过多摄入,将会改变人体的正常代谢,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血栓、冠心病等风险,使患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这类食品最好不要多吃。”
          梁蔚说,目前国家并没有相关标准规定牛奶中最多可添加的香精量,也没规定牛奶面市前必须检测香精含量这一项。“不过,这次卫生部出台了意见,有关牛奶中香精含量的规定和检测程序有望列入国家标准之中。”
          专家支招清淡不粘口才是纯奶
          如何辨别“香精牛奶”?赵长峰教给记者这样一招:把买来的纯奶煮开一两分钟,使添加的香料、香精挥发一部分,然后再喝它,如果跟加热前的味道大不同,它里面就很可能添加了香精等成分。
          真正的纯奶口感比较清淡,不粘口而且爽口。但是,现在很多消费者都被浓香的奶吸引,而对口味清淡的消毒奶却不感兴趣。这说明很多人已被香精造成的浓香“误导”,反而不习惯饮用真正的纯牛奶了。“喝牛奶不如吃牛奶”,这是赵长峰提出的观点,同样,也被不少食品专家和营养学家所认可。据悉,每公斤奶酪是由10公斤鲜奶提炼、发酵而成,可算得上是牛奶“浓缩”后的精华。尤其是对于那些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的人群,因为奶酪中几乎不含乳糖,不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21楼2013-08-14 14:20
          回复
            珍珠奶茶无奶又无茶 全部成分为19种食品添加剂
            来源:海力网-半岛晨报2011年04月28日
            无奶又无茶,19种添加剂调成珍珠奶茶
            专家称:饮用这种奶茶要承担极大健康风险
            坐在环境优雅的水吧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捧着一杯珍珠奶茶慢慢品尝,看上去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不过,你要是知道喝下去的这杯珍珠奶茶到底是什么东西后,也许就不会感到有多么浪漫了。奶精(又称植脂末、植物奶油等)、麦芽糊精、食用色素、磷酸氢二钾、食用香精、抗结剂、焦糖色素……这一长串与浪漫与关的食品添加剂名单,构成了珍珠奶茶的全部内容。
            这种"无奶又无茶"的珍珠奶茶是怎么勾兑出来的?饮用这种饮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什么潜在影响?就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变质的奶茶:从健康饮品到垃圾饮料
            珍珠奶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据说是台中市一个经营红茶馆的老板,无意间将红茶、奶和当地小吃木薯粉圆混杂到了一起,调制成如今广为人知的珍珠奶茶。作为"台湾泡沫红茶文化"中的一个分支,诞生20多年来,珍珠奶茶的制作方法被广泛传播到了包括欧美在内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在我市,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珍珠奶茶,发展较快,如今已成市民极为熟悉的饮料之一,销售这种饮料的摊点多达数百家。曾从事过珍珠奶茶生意的肖先生介绍说,正宗的珍珠奶茶调制程序很复杂,特别注重口感与营养,它的制作步骤主要分三步:第一步是煮红茶水;第二步是在煮好的红茶水中兑入一定比例的鲜奶;第三步是加入煮好并冲凉的木薯粉圆。整个制作过程要求很高,从业人员必须先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才能调制出可口的珍珠奶茶。
            不过,像肖先生所说的这种比功夫茶还费工夫的珍珠奶茶,目前市场几乎已经看不到,多数所谓的珍珠奶茶,其中不含奶,也不含茶,而是用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勾兑出来的。在我市一家添加剂商店里,营业员给记者介绍了用添加剂勾兑珍珠奶茶的过程。"先是往加热好的水里倒入一匙奶精,然后再倒入两匙果味粉,最后将煮好的木薯粉圆加入进去就可以了。"
            在使用食品添加剂勾兑出的珍珠奶茶中,奶精是用来代替鲜奶的,而制作珍珠奶茶常用的奶精,又是由以下8种添加剂构成的,它们分别是:食用氢化植物油、葡萄糖浆、磷酸氢二钾、酪蛋白、卵磷脂、单双甘油脂、食用香精、抗结剂。
            除了奶精,果味粉也是制作珍珠奶茶必不可少的东西,它的作用是代替红茶。果味粉从口感上可以分为原味粉、巧克力味粉、橙味粉、柠檬味粉等多种,各种口味的果味粉配料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所使用的食用香精不同。以一款巧克力味的果味粉为例,其成分共由10种添加剂组成,分别是:麦芽糊精、植物末、葡萄糖、白砂糖、羧甲基纤维素钠、食用色素日落黄、食用色素诱惑红、食用色素亮蓝、食用香精、抗结剂。此外,制作珍珠奶茶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木薯粉圆,记者卖到的木薯粉圆的配料表中显示的主要成份是木薯粉,此外还含有一种添加剂:焦糖色素。
            从过去的天然红茶与鲜奶,到现在的19种添加剂勾兑,味道虽然模仿的很像,但品质已经有了天壤之别。"纯正的珍珠奶茶是一种健康饮品,而现在这些用添加剂勾兑出来的珍珠奶茶就是一种垃圾饮料。"一位业内人士说。
            低廉的成本:冲调一杯奶茶成本6角
            珍珠奶茶为什么会从天然饮品变成"添"然饮品?业内人士表示,促使珍珠奶茶变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二是成本。调制天然珍珠奶茶需要一定的技术,否则便无法调出味道可口的珍珠奶茶,而由添加剂勾兑成的珍珠奶茶几乎不需要任何技术,操作简便。
            当然,与技术相比,成本因素更为重要。据业内人士介绍,调制一杯天然珍珠奶茶,成本价约为5元至7元之间,而用添加剂勾兑出来的珍珠奶茶,其成本只有6角钱左右。事实上,记者也按照食品添加剂商店营业员给出的配方,尝试着调制出一杯珍珠奶茶,并对成本进行了计算。
            这是一杯360CC的珍珠奶茶,按照配方先加入一匙奶精,重量约为10克,折合成本为1角7分;然后再加入两匙果味粉,重量约为20克,折合成本为3角4分;最后再加入40粒木薯粉圆,也就是俗称的"珍珠",折合成本为1角2分。3项合计,制作一杯360CC的珍珠奶茶,成本价为6角3分。
            这样一杯6角3分钱成本的珍珠奶茶,在普通的饮料摊点里,售价约为3至5元,在部分繁华商业街、旅游景点等地方,售价可高达6至10元。并且,业内人士还介绍说,如果大量采购珍珠奶茶原料,或者是采购品质更差一些的原料,价格会更低,只用5角钱左右的成本,就能冲调出一杯珍珠奶茶来。
            健康的威胁:反式脂肪酸过多可致癌
            那么,这些低成本的、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的珍珠奶茶,会给饮用者带来哪些潜在风险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食物与营养学会理事、大连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农绍庄教授。
            "所谓的奶茶,里面没有奶,又没有茶,而是用色素和香精,去仿造奶茶的外观与口感,我认为这就是一种造假行为。"农绍庄说,除了涉嫌造假之外,这种珍珠奶茶最大的危险还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种珍珠奶茶里有大量化学添加剂,其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主要有3种,一是食用氢化植物油和植脂末,这两种添加剂都是植物奶油,进入人体后可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这种物质是健康的杀手,它可致使人体产生肥胖,提高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甚至会提高患恶性肿瘤的风险;二是食用香精,长期过量食用可致癌;三是食用色素,长期食用会对儿童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带来危害。"
            除了上述这些能够看得到的危险之外,农绍庄还表达了对潜在风险的担忧:"添加剂太多了,一杯奶茶里就包含10多种添加剂,这10多种添加剂叠加到一起,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影响呢?"农绍庄说,"由于目前国内还缺少这方面研究,所以添加剂大量叠加会带来什么恶果,目前还不得而知,这也加大了饮用者的未知健康风险系数。"


            22楼2013-08-14 14:25
            回复
              好可怕


              23楼2013-08-14 14:35
              收起回复
                关于牛乳 各家论述:
                1.《别录》:补虚赢,止渴下气。
                2.《千金·食治》:入生姜、葱白,止小儿吐乳。补劳。
                3.《本草拾遗》:黄牛乳,生服利人,下热气,冷补,润肌止渴;和蒜煎三、五沸食之,主冷气,痃癖,赢瘦。
                4.《日华子本草》:润皮肤,养心肺,解热毒。
                5.《滇南本草》:水牛乳,补虚弱,止渴,养心血,治反胃而利大肠。
                6.《纲目》:治反胃热哕,补益劳损,润大肠,治气痢,除疸黄,老人煮粥甚宜。
                7.朱震亨:反胃噎嗝,大便燥结,宜牛、羊乳时时咽之,并服四物汤为上策。
                8.《本草经疏》: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赢,止渴。
                9.《重庆堂随笔》:牛乳滋润补液,宜于血少无痰之证,惟性温而腻,若有痰火者,反能助痰滞膈而增病也。


                24楼2013-08-14 14:41
                回复